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2016-03-01 01:37庞艳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电影新媒体

张 驰 庞艳芳(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张 驰 庞艳芳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与技术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深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新媒体在为电影艺术带来各种优势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相对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性而言,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抓住观众的眼球变得更为重要,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广泛的传播形式,它的文化责任和艺术价值也十分重要,所以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并提升电影的文化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电影;文化传播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郑州大学基础与新兴学科重点项目“新媒体公共传播”专项课题《新媒体与文化传播》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MTGGCBYJS33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为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变化。与传统媒体单向地向大众传播信息不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能够更加自主地去选择信息。尽管新媒体为大众接收信息带来了各种益处和方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最明显的便是“快餐文化”的出现。电影的发展同样深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电影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优势,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也为电影带来了更加便捷有效的宣传途径。然而,在快节奏、充斥着大量信息的新媒体环境下,一大批过分注重表现形式的电影接踵而来,电影内容浮于表面。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广泛的、有效的传播形态。因而,在娱乐大众的同时,电影也担负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职责。如何自觉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电影服务,使电影在文化传播方面更显优势,是中国电影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革新了电影的表现形式

从电影诞生之初,电影就与技术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电影史上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贡献。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新媒体形式,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手法和新媒体艺术语汇,并由此生成了新媒体艺术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1]当今社会,数字媒体的出现为电影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电影中,使电影在室内就可以拍摄出逼真的场景效果,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旅行》《地心引力》等,这些电影为观众呈现出逼真的、震撼人心的场景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

新媒体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但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在挑战着关于电影本体论的传统观点。电影理论的先驱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所有的影像都来自客观现实,基于此,巴赞进一步提出了真实美学的理论。然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一理论,电影甚至可以不通过拍摄现实就制作出来,并且这种看似“真实”的景象大大蒙骗了观众。这种数字化的真实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更加让人难以辨认,在对这种“真实”持有褒贬争论的同时,可以肯定的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使电影中一些不可能实现的题材和表达成为可能。从电影出现的早期,导演乔治·梅里埃就拍摄了最早的太空题材电影《月球旅行记》,这些场景都是通过手绘实现的。而数字技术的出现,使这些场景变得逼真可信,如201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拍摄奖、最佳剪辑奖的《地心引力》在技术上又实现了一次突破。这部影片向观众呈现了令人震惊的浩瀚宇宙,而整部片子的拍摄全部是在室内完成的。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电影《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上映的第一天票房就突破了4亿元,除了惊险的飙车场面外,影片最大的看点便是主演保罗·沃克。2013年11月30日,保罗·沃克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而此时《速度与激情7》并未拍摄完成,保罗的突然离世让剧组陷入了悲伤的境地,而关于保罗的戏份会如何处理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说,数字技术又一次延续了这一神话,在CGU(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的帮助下,保罗·沃克再次出现在观众眼前,并以一个圆满的结局和观众道别。

二、新媒体拓宽了电影的宣传路径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大量、快速、碎片化等特点适合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所以电影也开始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这种营销形式利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实现理想的宣传效果。在所有的新媒体宣传形式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微博。微博以其短小精悍、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深受网民喜爱的一种新媒体形式。电影的微博宣传通常是通过以下几点:首先是剧中演员发布相关的信息,通过明星个人的粉丝群进行扩散;还有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就是登上话题榜,利用微博热点等方式使人们在浏览时能快速锁定目光,进行关注和扩散宣传;另外,在微博上回答网友问题,与网友互动,抽取幸运粉丝等也是电影宣传常常用到的方式。过去的电影宣传仅仅是停留在新闻发布会或者主演现身各大电影院等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往往也只能吸引部分的受众去关注。而微博的出现给电影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宣传方式,微博的及时性、平民性等特点使电影宣传变得更加便捷、更广泛、更平民化,并且与传统的宣传方式形成互文,如剧中主演在微博发布电影宣传的下一个行程地点,就会引起粉丝的相互扩散转发,进而为现场宣传吸引更多的关注。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方式还有拍摄微电影、网络剧播出等。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是一部学生作品《女巫布莱尔》,这部作品在拍摄前,创作者先建立了一个网站,在网站上与观众进行互动,为影片营造了神秘感,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国内电影《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则是在原著网络小说的知名度以及网上改编网剧的观众基础上成功地赢取了票房。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新媒体时代,能抓住观众眼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电影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电影的宣传上,有些影片虽然获得了不菲的票房,但票房和内容往往不成正比,出现了大量的“快餐电影”。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快餐电影”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影开始重视自身的视觉效果,与早期电影以叙事为主的表现形式不同,现代电影开始注重电影自身的视觉表现力。从第五代导演开始,就对电影视觉表现层面进行了探索。而今,对于视觉层面的重视也逐渐超过了内容。新媒体时代,人们快速浏览大量的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更多的是持一种娱乐的目的去观看电影,所以抓住观众的眼球才是王道,电影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形式和宣传上,从而出现了所谓的“快餐电影”。这类电影只追求拍摄速度、宣传效果,却不注重影片本身的内涵,人们看这类电影就如同吃快餐一样,吃下去之后没有任何营养。

《爸爸去哪儿》系列和《奔跑吧兄弟》这类综艺节目就成功地利用了新媒体的优势,在节目上映前及上映的整个过程中,极力利用微博进行节目营销,而节目播出结束后,借用节目本身的口碑和人气,紧接着就推出同名大电影。这类电影拍摄时间很短,影片表现形式与电视节目类似,叙事相当简单。《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拍摄结束后,同名上映的电影只花费了几天的拍摄时间,电影一上映就遭到了专业人士的批判,甚至有人批判说,这完全不能称之为电影,更严重的说法是扰乱了电影市场的秩序。但这依然不能阻止《爸爸去哪儿》电影票房的大卖和之后《奔跑吧兄弟》电影的上映。可以说,这类电影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包括后期的同名游戏系列,通过几种形式的媒介互动,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但这类电影的内容也如制作过程一样让人很快就忘掉。

另外一类便是备受大家关注的由当红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网络小说有着坚实广泛的粉丝基础,相比传统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更加草根化、娱乐化,受到了大批草根读者的喜爱,所以网络小说的改编本身就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从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到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再到《匆匆那年》《左耳》等等,网络小说与电影媒介之间的转接与互动越来越紧密,同时利用网络小说的先前人气,再加上在主角选取上常由当下备受关注的年轻偶像出演,票房的成功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正如网络小说与文学小说之间的一度对抗,尽管也有少数网络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大多数网络小说为了满足人们现代快节奏、网络化的生活,章节更新迅速,内容肤浅,所以这类小说被称为“快餐文化”。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自然也难以进行深度挖掘,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粉丝效应,影片内容则经不起细细品味。

四、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电影的文化自觉

“快餐电影”充斥着电影市场,有着深度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考的电影已经是凤毛麟角,并且在票房上往往是以惨败收场。虽然国内很多大片都非常注重视觉层面,利用新的媒体技术为影片服务,但是往往收不到较好的口碑。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也是以商业电影为主,同样是大片云集,同样是注重视觉效果,但好莱坞电影却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国内电影人应思考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尽管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和不断改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国内电影真正输在了内容上。例如,《阿凡达》《地心引力》等这类注重视觉特效的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在震撼的视觉效果下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一部好的影片在影像奇观之下,应该蕴含着深刻的值得人类思考的命题,所以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为电影服务的同时,更应该思考的是电影的文化艺术内涵。《泰坦尼克号》在数码技术的帮助下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壮观的身临其境的海难场景,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速度与激情7》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续写了赛车神话,但人们最关注的却是主演保罗·沃克这个真实的人带给我们的感动。尽管新媒体带来了各种技术优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只是电影表现形式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成为主导,一部好的影片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它的人文思考。国外的很多大片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在利用数字技术完成一些场景或画面,为观众呈现视觉盛宴的同时,首先应该明白的是电影本身的落脚点在哪里,影片的艺术价值在哪里。所以,中国电影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拍摄一部好的电影内容,在保证影片内容质量的基础上,钻研新的媒体技术,使其为影片服务,做到内容与形式的互动。

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当今社会,电影的重心似乎更多地都放在怎样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上,在新媒体时代,似乎观众消费的就是注意力,其中最明显的是青春类型片,通过当下知名的年轻偶像在微博上发布信息或与粉丝互动进行宣传,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群体,而这一人群对于网络的熟稔和对偶像的狂热是年长的群体无法想象的。所以,现在的很多电影可以说是粉丝电影。文艺片慢节奏、隐忍的表现方式适应不了观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来电影院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娱乐和感官的刺激。当下的电影市场是消费者市场,所以很多影片都是为了迎合观众而拍摄的。然而,也有一些电影人不愿意向商业妥协。2014年上映的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影片《黄金时代》,上映后票房并不理想,尽管一开始就知道这样的片子并不能迎合市场,但创作人员仍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为了拍出一部优质的作品,编剧李樯花了四年的时间几易其稿才写成剧本,而导演更是注入了自己的思考。之前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白日焰火》,也是花费了四年的时间来创作剧本。所以,好的电影应该是经得起细细推敲的。电影是当下人们参与最多的一种娱乐形式,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所以它绝对不是仅仅为了视觉奇观而存在,电影承载着传播文化的职责,优质的电影能够引发人们对自身的思考,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力。

另外,新媒体艺术实时交互的参与式艺术交往机制实现了艺术活动方式的变化,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新媒体艺术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与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1]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使观众由过去被动地接收信息变为可以主动地传递信息,电影也在积极地探索这种互动模式。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指环王》《魔兽世界》等,这类电影实现了游戏与电影的互动,也与观众形成了互动机制。国内电影虽然也在积极探索这种互动模式,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过去的电影通常是2D电影,也就是平面表现形式,后来出现了3D电影,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到后来的4D、5D、6D、7D电影,不仅仅是视觉的立体逼真,更是加入了肢体感受,让观众更有带入感。不过这类电影的发展仅仅还是停留在注重感官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类似于游戏,除了3D能经常在电影院见到,其余的这类电影只有在游乐场才能看到,但这类电影与观众互动的形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国内电影市场应进行探索开发。

再者,将多媒体的虚拟现实功能与互联网的远程传播、实时互动功能有机整合,打造成优质艺术资源共享的远程交互审美平台。[1]例如,在剧本的写作方面,我们知道剧本写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利用网络互动,可以吸引大量人才共同参与完成剧本写作。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远程交互模式,吸纳观众意见。总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新的媒体技术总是不断出现,电影作为一门与技术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在充分地运用新媒体带来的优势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怎样合理地利用新媒体为电影的艺术价值服务,而不应盲目地追随新媒体的脚步,忽略了艺术根本。

参考文献:

[1]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148-154.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23-02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电影新媒体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