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月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浅析《安塔拉传奇》之阿拉伯蒙昧时期社会文化
吴 月
(新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安塔拉传奇》是以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悬诗》诗人之一安塔拉·本·舍达德(525~615)的生平为雏形,演绎而来的一部散韵结合的骑士英雄史诗,历经民间艺人的口头传述和著作家的综合而定型成书,千百年来在阿拉伯各地家喻户晓。在西方,则被称为“阿拉伯的《伊利亚特》”。
《安塔拉》;阿拉伯;文化;价值
1.1 蒙昧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
“蒙昧时期”是伴随伊斯兰教而出现的专有名词,从宗教层面来说,意指前伊斯兰时代的混沌、无知和偶像崇拜。但是该时期阿拉伯半岛也曾经有过能够证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进步的文明古迹,比如也门的马里卜水库、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七悬诗”(或“十悬诗”)。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半岛以贝都因人为主导,分为大小不等的部落,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因生活拮据而进行日常拦路劫掠为常态,时常从邻国特别是俄塞俄比亚掠夺战俘以充作奴隶。而这些都在《安塔拉传奇》中得到写照。
《安塔拉传奇》开端长达150页的篇幅,讲述主人公安塔拉出身的伊斯玛仪·本·易卜拉欣之族。该部族系属“阿德南”,被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哈尔德评为是“纯正血统的阿拉伯人”。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场景以如下画面展开:“传记(传奇)③中最奇妙的故事就发生在阿卜斯部族(阿德南人)的一队骑士那里。因为登门求救客人如云,使他们已近于贫困潦倒,财尽粮空,处境维艰,于是他们别无选择,决计按照习惯对其他游牧部落发动袭击……他们从不袭击距离家园近的地方。他们策马疾驰,越过阿德南人的土地,进入盖哈坦人(也门)的地域……蒙昧时代的阿拉伯各部落之间战争不断,战败迁移异地倒是常有之事……这些都是处于蒙昧时代的阿拉伯游牧人,愚昧使得他们赴汤滔火,面对死亡,在所不辞……”④一段清闲的日子过后,有一天,阿卜斯的食粮已经很少了,远征获取的物资也已耗尽,忽听有一支驼队正朝着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区走来的消息。安塔拉立即跃上马背,带着儿子们及手下骑士出发追上了那支驼队,“一番挥矛舞剑之后,夺得钱财、骆驼若干”⑤。
又如,公元7世纪之前,阿拉伯半岛没有统一的阿拉伯语,各部落语言虽同属阿拉伯语,但方言各异,对同一事物或概念,各部落有自己的词汇,如“骆驼”有255个词汇,“太阳”有29个词汇等。这一点在《安塔拉传奇》中也有体现,最突出的一次是安塔拉为显示自己口才而当众报读事物名称时:
“铠甲的第一个阿拉伯名字是‘代尔阿’,蒙昧时期的诗人们都这样称它。第二名字是‘锁子甲’,其余的名字有‘迈尔塞’、阿基哈、迈拉……三十三个名号,马的名字和号有四十七个,骆驼的名字和称号有五十余个,关于酒的称号有四十多个,蛇的名字有六十余个!”⑥
诸如此类情节都是对于蒙昧时期真实状态的摹写,体现了其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若辅以阿拉伯历史典籍记载相对照,我们可以真切理解和感受传奇故事发生的因缘际会。
1.2 蒙昧时期的思想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可以通过行动、言语、意识等体现出来,是人们的一种认知,在文学作品中就体现在人物达到的某种看法或处理特定事件的动作行为。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过着迁徙游牧且物资贫瘠的沙漠生活,使得他们以备食济贫、燃炬待客为高尚仁慈的美德;又因为具有游牧民族那种生性对掳掠的喜好,使得他们夸耀和赞美牺牲,嘲笑和斥责懦怯;长期相互攻击掠夺的生活,也不得不使他们以勇敢豪侠、忠诚守信为美德的最高典范。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常常由于琐细之事而引起纷争,亦喜欢向他人展示自己强大无比的力量。《安塔拉传奇》在提供一幅幅蒙昧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写照时,映射了时人的思想价值观念。
譬如反映豪侠仗义的例子有二。族王盖斯的家奴巴兹勒被污蔑,导致族王欲杀之,巴兹勒四处求助至安塔拉前,安塔拉许诺说:“你已来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即使是波斯帝国的科斯鲁来要你,我也会给他当头一棒,继之捣毁他的王宫大殿和祆祠;假如拜占庭皇帝来要你,我非但让他失望而返,还要摧毁他的国家,歼灭他的军队。”⑦安塔拉也因此事与族王盖斯决裂,原因是族王坚持让安塔拉交出这名奴隶,安塔拉愤而远走另则地而居。
一名叫沃兹的骑士尔将自己与别人有染的妻子杀死后,又欲杀其妻子的父兄,其父兄二人进入宰德·海伊勒的家中,宰德海伊勒对前来要人的沃兹尔说:“沃兹尔,你有所不知,他父子俩进了我家,吃过我的饭,就在我的保护之下了。”⑧被求救之人不会关注前来求救人的原因,只要是求救于其门下,便答应为其提供安全承诺,必竭尽全力与无缘无故的敌人拼杀决战,即使是不惜部族遭受洗劫之灾。
反映崇尚英勇的例子如,安塔拉之子埃杜班听闻父亲犹豫是否和来敌拼杀时,对父亲安塔拉说:“胆小鬼,你不是我的父亲,我也不是你的儿子……如果自己成为胆小鬼,还怎么会征服勇士呢?对于勇士来说,除了宝剑,没有别的回答。”⑨对怯弱者的轻视,对英勇的崇尚是环境的逼迫和生存所需,自身的弱小必招致敌人的灭顶之灾,致使儿子都可以对父亲的怯弱行为加以轻视和不屑。
反映慷慨大方的例子如,“安塔拉将十匹马连同布匹财物及其驮着的钱箱子和一百峰骆驼送给族王盖斯。安塔拉又把部分礼物分赠给族王盖斯的叔伯们及其兄弟和骑士,取出部分礼炮,赠给头领和男女们,并向鳏寡独孤者送上特别的礼物,对他们倍加敬重照顾。”⑩每有骑士外出求得钱财归来,必会向族人头领分赠财物。部族骑士在敌族眼中是恶魔的化身,而在本部族中却是骑士和英雄的象征,是骑士为他们带来生活的给养,抵御外来部族的侵略。
诸如此类的事例书中多不胜数。当然,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点,也必有其缺点。在原始的蒙昧时期,游牧的阿拉伯人和其他原始时代的观念一致“以劫掠他族财富、获取和分配战利品为无可厚非的英雄行为,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攻取异族领地,将其男人尽皆杀戮,妇女儿童没为奴隶,亦属无可指责之通例”。赠送礼物必图回报,释放俘虏需要赎金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残酷的杀戮被视为勇武的表现,狡诈的欺骗被当作智能歌颂。这些价值观与上述的美德构成了矛盾的两面。
2.1 英雄崇拜的历史时代
《安塔拉传奇》是由民间艺人在口传故事的基础上加工成型的文字作品,历经500多年的流传改编,成书于阿拔斯王朝后期。李唯中中文译本的原版是希贾兹版本,涉及故事人物众多,故事情节千头万绪,是最全最长的版本。原版著作人已难以定论,“据传是 9 世纪阿拉伯民间艺人艾绥迈伊通过搜集、整理口头故事情节,在10世纪由尤素福·本·易司马仪加工增补成型书面文字,全书最后定型不晚于14世纪,而艾斯迈伊是第一个著述安塔拉故事的人。”据李唯中译者序,艾斯迈伊受命于当时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从事传奇故事的编著工作,“为的是让时人抛却生活中烦心之事”。
在阿拉伯中古史上,从蒙昧时期至阿拔斯王朝后期的500年间,可谓“英雄崇拜的历史年代”。7世纪以前蒙昧时期因部落混战对豪情壮士的渴求自不待言。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开始东征西拓,宣传伊斯兰教,自上而下都需要部落英雄人物的榜样做范例,激励士气,类似安塔拉传奇的英雄故事的讲述也是士兵远征途中聊以解闷的精神慰藉,必然受到时代的推崇得以进一步传播。建立于10世纪的埃及法蒂玛王朝在发展过程中,与当时以巴格达为政府的阿拔斯王朝、西班牙的后倭玛亚王朝构成三足鼎立的对立态势。而与此同时,在阿拔斯王朝所辖范围,由于王朝后期异族势力不断入侵,加之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民众生活极不太平。凡此种种,都使得阿拉伯人对昔日生活的追忆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成为一种共识,幻想重现昔日部落英雄式的人物带领民众对抗外敌。
安塔拉由奴隶成长为部落骑士的传奇经历,在7世纪初其逝世后即开始被后人颂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说唱人根据时代需要对其进行增添附会。无论是埃及法蒂玛王朝民间艺人秉承哈里发之命所著有关安塔拉的作品,或是在阿拔斯王朝后期最终成型的安塔拉传奇故事的书面文字,都在不同时代迎合社会需要与受众趣味,融合与时代相关的成分。如拜占庭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接触、战争;阿拉伯人与西方基督徒的接触;与以色列人的相处;十字军对阿拉伯人的东侵等,500年间的时代特征,被逐一添加并体现在安塔拉的生平故事中,甚至连宗教宣扬的思想也被囊括其中,如安塔拉在与强大敌人作战时高喊“穆罕迈德”,借助神力战胜敌人的情节。
十字军东侵是《安塔拉传奇》最终成书的重要语境,有关的历史印迹被附会在故事中,并屡屡出现。譬如安塔拉大战高举十字架的西洋军,安塔拉在来战的西洋十字军中,与自己的基督徒儿子相认的情节。又如安塔拉宽慰杜来德长老:“明眼公,那些十字架崇拜者的人马再多,你也不必担心,阿拉伯人比他们勇敢。”安塔拉对敌对者说:“请你对十字架信徒们说,请他们出战,好让他们见识下我在沙场上的英姿。”十字军大举东侵阿拉伯人是在10世纪末之后,而安塔拉生活于蒙昧时期至7世纪初,后人添加并渲染安塔拉抗击西洋十字军的情节,正体现了民族危亡时期对往昔英雄的崇拜与思慕之情。
7世纪起,在阿拉伯地区的咖啡馆、茶馆等民众聚集地区,有关安塔拉的说唱故事迄今一直在流行。多少个世纪以来,安塔拉在流传的民间传奇故事中被塑造和想象成一位完美的骑士和部族英雄的化身,后人增添和附会的故事内容与情节,强化了民众对其的钟爱和颂扬,安塔拉已然成为衡量英雄的标准,他的名字如同汉语中的“关公”、“海瑞”一样,成为一种类型人物的象征。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成就时势”,阿拉伯中古历史的波澜壮阔呼唤着安塔拉这样的时代英雄,安塔拉的形象则是中古阿拉伯多个历史阶段下的英雄行为的集合。
2.2 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时代
在安塔拉生活的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就已经开始通过外出经商等途径,吸收融合诸多外来文化。在有关安塔拉传奇故事产生、流传的历史时期,诸如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埃及法蒂玛王朝时期,阿拉伯文化都曾有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阿拉伯文化既吸收外来文化遗产,又依循本民族的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轫于倭马亚时代,但重大的成就出现在阿拔斯王朝时代。”
《安塔拉传奇》中浓重体现了阿拉伯中古时期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特征,最突出的应是有关安塔拉在挚爱的堂妹之外的非婚生子女的情节。安塔拉痴恋的阿卜莱终生未生育子女,安塔拉却在阿卜莱知晓或不明的情形下生有八个子女,其中两个儿子是基督徒。这八个子女的生母有异族公主、异邦之女、埃塞比亚的女骑士、苏丹部族之女、阿拉伯女骑士、罗马公主、罗马基督徒女王等。安塔拉除阿卜莱之外与七位异域女子的通婚行为,其中真真假假无从考证,而历史学家多将此评论为多文化、多民族融合的现象之一,也是伊斯兰教或阿拉伯民族对异域征服的结果。
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还体现于一些器物上。作品中多次提到中国生铁制成的兵器坚硬无比,一位骑士说到:“我要带着中国铁盾上战场,让他的宝剑一砍在我的盾牌上就折断。”波斯科斯鲁欲奖励安塔拉的儿子埃苏布时说:“少年大英雄,你为了我做了一件大好事,你想要什么,就直说吧!”埃苏布答道:“我还想让您给我做一柄有如阿卜杜海亚夫手中那样用中国铁制造的长矛。”也多次提到“印度宝剑”的削铁如泥、“也门长矛”的锋利无比、“库法绣花头巾”之精美等,这些都是多文化发展中相互接触的见证。
此外,与异族交战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当时阿拉伯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释奴,“这个群体的存在在前伊斯兰时期就开始形成,随着社会发展也有新的形成,在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时期的对外扩张中最为兴盛。”而释奴作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环节对阿拉伯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历史学家是予以高度重视的。安塔拉的生母是其父自埃塞俄比亚一役中掠来的女奴,安塔拉从奴隶到自由人到阿拉伯民族英雄的一生由此为我们展示了这种影响的生动画面。
在现实历史进程中,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对外征服与宗教宣扬,无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和文化发生接触、借鉴和融合。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正是在吸收和融合了其他诸民族相对先进的文化和文明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世界四大文化”之一的。
《安塔拉传奇》,所体现的阿拉伯蒙昧时期社会生活风貌和价值观念,绝非文中所罗列的这些,更多体现阿拉伯特有文化和特色的文字表象之处有待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些都是阿拉伯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民族智慧的融合、文化的结晶,其中体现了纯正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和价值取向,包含许多阿拉伯民间谚语和成语典故、民间传说故事典故,以及阿拉伯古代地理、历史、风俗的有关描写,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叙事性巨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阿拉伯人真正地留下过辉煌的印迹。阿拉伯人曾经建立的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时代,也是阿拉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留下特有印迹的标志。当阿拉伯人被“恐怖”一词所区分,被神秘的面纱所覆盖的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和梳理阿拉伯人所曾经具有的文明。以便让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视角对待“中东”、“阿拉伯”等问题,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注释:
① 邹兰芳、余玉萍:《从<一千零一夜>到<安塔拉传奇>》,载《读书》2010年第8期,第143页。
② 同上,第147页。
④ 艾斯迈伊:《安塔拉传奇》第一卷,李唯中译,第3-6页。
⑤ 同上,第八卷,第253页。
⑥ 同上,第七卷,第33页。
⑦ 同上,第六卷,第160页。
⑧ 同上,第九卷,第85页。
⑨ 同上,第八卷,第105页。
⑩ 同上,第七卷,第298页。
I371.06
A
1672-5832(2016)05-0061-03
安塔拉的一生实际映射出的是蒙昧时期至十字军东征的500年历史,其所体现的英雄骑士风范和有勇有谋的超人形象,“因其英雄主义精神气质获得了若干世纪以来阿拉伯和穆斯林百姓的钟爱,体现了古代阿拉伯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①;其信守诺言、有勇有谋、慷慨侠勇、能文善武、爱憎分明等品质,“同时也是古代阿拉伯民族灵魂的化身”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