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还原”的陶渊明
——也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2016-03-01 02:25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手抄本异文中华书局

邵 雨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00)

“被还原”的陶渊明
——也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邵 雨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00)

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由陶渊明诗文中的异文而关注中国古代手抄本文化问题,并通过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选择和阐释,意图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形象。但是,《尘几录》所采取的解构主义方法存在弊端,导致该书在对陶渊明诗文意象的理解等文本解读方面出现失误,导致了作者对陶渊明形象分析的偏差。此外,由于缺乏适宜的材料支持,其研究手抄本文化中“陶渊明被塑造的轨迹”的目标也未能真正实现。

异文;手抄本;过度解读;解构主义

1 难以勾勒的塑造轨迹

田晓菲的《尘几录》关注到一个众所周知却往往被研究者忽视的问题:手抄本文化世界中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审美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田晓菲以陶渊明为例证,在《陶集》中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由无数手抄本形成的混乱世界,她认为其中充斥着被删改的理解和阐释,虽历经多人多时代的校勘,异文仍如“尘土”般挥之不去。于是,《尘几录》围绕着陶渊明的形象做了一系列考据性的历史清理,包括他的生平传记(他的文本与传记的互证关系,四种传记的详细比对)、他的传说事迹(醉石故事在时间中的产生、增殖、扩展)、他的作品流传(流传的途径与方式、版本的故事与源流、无法见证的手抄本遗落的痕迹)、他的文本的阐释(《述酒》诗阐释的变迁,其政治解读模式的形成、阐释的细节)等问题。既有常见材料的新的编排使用,也有新材料的发掘,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些考据材料是否翔实可信,还值得读者甄别。

并且,通读全书后,笔者发现书的副标题和引言中所确立的目标“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陶渊明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①,可以说并没有实现。

作者把北宋作为一个历史节点,认为因印刷文化的兴起,北宋大批的学者、编者、校勘者对唐代手抄本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这种大批量的印刷文献取代了有独特性的手抄本,这种强行一致导致的了对手抄本异文多样性的压抑。具体到陶渊明,田晓菲认为“宋人从自己的审美眼光出发,极口称赞陶渊明‘平淡’……但是很大程度上,这份‘平淡’正是宋人自己通过控制陶集文本异文而创造出来的”②。

既然把北宋作为历史节点进行区分,那么,手抄本文化指的就是北宋以前的文化。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南朝到北宋这一段。“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陶渊明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就应该是追踪陶渊明在这一时期手抄本中文本的演变。但该书“附录一”中已有说明,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陶渊明集版本是宋代的四种印刷本。因此,“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陶渊明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的伟大任务只能沦为空想。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众多手抄本中所体现出的陶渊明文本变化轨迹,就像历史本身一样,无法打捞回来。

事实上,全书六章中,只有一前一后的引言和结语谈到手抄本文化。田晓菲只是在手抄本文化的大型架构下填充了一些事迹和旁证,用以联想和阐释,并不能作为对陶渊明事实评价的有效证据。

2 偏爱异文,轻视文本逻辑

作者为了还原被“压抑和隐藏”的“另一个陶渊明”③,对僻杂的异文尤为偏爱,其解读偶有断章取义、罔顾文本的行文逻辑之嫌。

比如《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二句:“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其中,“有道”一作“有事”,“其端”一作“无端”。这二句的异文其实并不难选择。陶渊明在《锄农》一诗中说:“远若周典,八政始食。”人生之道,衣食为首,这是众所周知的浅显道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二句显然符合文本逻辑。但《尘几录》偏取异文“有事”和“无端”,称“事”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字眼”,把“衣食固无端”解释成为“衣食的需要本是无穷无尽的”④。这很牵强。“无端”的意思是无始无终,一般用以指时间的长度,与“无穷无尽”有别。《尘几录》既然常用《庄子》解释陶诗,理应熟悉《庄子·逍遥游》的典故:“鹤鹑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堰鼠饮河,不过满腹。”称人生对衣食的需求本是无穷无尽的,并不符合《庄子》的思想。

再如作者对“久在樊笼里,复/安得返自然”⑤中异文“安”的辨析。首先,她认为“安得”这一疑问语气一下子让整首诗变得复杂了。“这出乎意外的问题,完全打破了前面建立起来的宁静和平。我们突然意识到诗人虽然回到了田园,但是仍然充满焦虑和怀疑。他似乎说:如果一个人在尘世的樊笼里关了太久,他如何还能够让自己习惯于这种简单、自然的新生活?”⑥她对“安得”一词在整首诗的结尾出现,能够说得通吗?诗中的“我”,有担忧自己“能否习惯于这种简单、自然的新生活”的可能吗?这种担忧恐怕是田晓菲凭着自己的想象外加的。在整个诗歌文本中,“性本爱丘山”的个性是本性,回到自然是回到自己的本性。哪里来的什么担忧适应问题?整首诗表达的中心情感是重回和获得,而不是作者认为的担忧和失落感。

其次,她更进一步说“笺注家们认为‘安得’的异文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大家都以为诗人己经挣脱了枷锁,可以享受一点安宁了。……但是,果真如此吗?”“我们通常只听到我们想要听到的话,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东西。陶渊明真正写了什么变得无关紧要。”⑦作者所谓的“大家的以为”,是来自忠实于文本的逻辑分析。要反对这种“大家的以为”,要对抗的不是“大家”,而是“大家”之所以“以为”的根据和逻辑。但是田晓菲这里的用语,建立了一种在反对成规、反对人云亦云的假象。“果真如此吗?”是作者对陶渊明归隐态度的怀疑,但如果要推翻旧的解释,确立新的解释,就必须提出可靠的论据,而不仅仅停留在无凭无据的质疑中。

至于“我们通常只听到我们想要听到的话,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东西”,完全是泛泛之言。它既可以用来批判那些守旧的笺注家,也可以用来批判新的阐释者田晓菲自己。“陶渊明真正写了什么变得无关紧要”——从本书的引言开始,作者就严厉批判传统编辑者陷入追求“真本”的迷思中,认为根本就无真本。而作者在这里无法寻求文本本身的支持,只好求救于谁也不知道的“陶渊明真正写了什么”,求救于早己被她彻底轻蔑过的“作者意图”和“作者原本”。

3 过度解读与联想

田晓菲对《归园田居》五首(其二)的文本作了以下两则解读:

其一,她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⑧之句,阐发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向往自由的池鱼羁鸟和‘开荒’的意象之间出现的反差。一方面自然界厌恶任何形态的拘束;另一方面,人类需要限制自然、改造自然。开荒,也就减缩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空间,而那正是鸟与鱼的家园。”⑨

田晓菲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陶渊明这个被人认为“单纯的自然诗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单纯和自然。笔者认为,其解读虽然合乎文本的字词之义,看似有理却经不起推敲。

在这两则解读中,“开荒”是侵害鸟兽领地的反自然行为,打扫庭院、房前种树是非自然的行为。可见她把人和自然视为完全对立的关系。自然就是非人类的世界,就是没有人的活动、人的痕迹,把人排除出去的世界,就是非人工的世界。所有人的活动,包括居住、耕种、日常的打扫卫生等等,都是非自然的、反自然的。这样的观点让人和自然互为彼此的对立面,相互之间是一种水火不容的斗争关系。为了把陶渊明解读成“不自然”的诗人,田晓菲把“自然”做了自己的定义,这样的做法显然过于刻意。

事实上,陶渊明在其田园诗中很多处写到了邻里交往,表现了和农民邻居之间的淳朴人情。他或和农民一起谈论农事生产:“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五首》)或慷慨招待近邻:“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五首》)或劝慰农人:“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和这些质朴直率的农民朝夕相处,唠叨家常,互倾衷肠,表现了与人平等和谐相处的伦理关系。

4 解构主义学说的应用局限

然而,批判只须合理的怀疑和证伪,而重建需要具体的材料和可信的基础和逻辑。这种具体材料和可信的逻辑与基础是这种理论无法提供的,是必须在它所批判与否定的世界上寻找的。具体到《尘几录》中,谈及具体的手抄本文化如何建构陶渊明形象、读者如何主动参与了文本创造而不是被动接受文本、陶渊明究竟有怎样的被遮蔽的复杂形象时,田晓菲的阐释多是缺乏具体材料基础和逻辑支撑的空中楼阁。

结语

田晓菲的《尘几录》致力于研究手抄本文化中被读者和主流观念塑造的陶渊明形象的轨迹,意图还原一个被压抑的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形象。然而,她高估了西方解构主义理论观念的指导意义,过于看重异文的阐释意义,低估了传统笺注家的诚实与理性的努力,轻视了历史在其自身长期的修正、构建过程中保有的合理性。遗憾的是《尘几录》缺失了严谨的考证精神,那些被排斥的异文,并不足以带来可信服的全新理解。据此作出的陶渊明形象分析,尽管是更加“新异”,却不一定是被“还原”的真实形象。笔者不得不对此表示遗憾。

注释:

① 田晓菲著《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第18页。以下有关引文仅标页码。

② 第12页。

③ 第13页。

④ 第99页。

⑤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76-77页。

⑥ 第89页。

⑦ 第89页。

⑧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76-77页。

⑨ 第86-87页。

⑩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76-77页。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

[2] 田晓菲著《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3]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沈约《宋书·隐逸传》,中华书局,1974年。

邵雨(1993.07-),女,汉族,山东烟台,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I206.2

A

1672-5832(2016)09-0046-02

猜你喜欢
手抄本异文中华书局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记忆中的手抄本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季羡林的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