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怡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107)
星火终将燎
——读《百年追求》卷二有感
周静怡
(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107)
民主二字,说重也重,说轻也轻。若将其提升到社会乃至国家的高度,以一个族群的未来与希望对待,何其任重。若只将其看作个人的一种追求来说,或许只可为一个信念;一个期待;一种内心的不妥协。
其实非然。
若二者在无意与刻意间,在一定的力量作用下,碰撞出火花,必将点点星耀,终成燎原,难以阻挡。而台湾的民主化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就是两点在契合下的结果。我所阅读的第三部,也正是这个契合点到达最高重叠度的关键时段,即从七十年代蒋经国接手至民进党组党的完成。这个阶段的民主历程,有着不同与其它阶段的特殊性,但同时又兼备着对先有时期的延续性。这种独特,有着属于它来说仅有的味道,也有了我们对其进行探讨的价值。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第二波民主运动的价值要远远高于第三波。因为它具有类似源泉性的特质,它是民众对于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的开始,它更为艰难,是火种。火种的延续虽难,但它的出现却更加珍奇。然众人所未见的却是,这种延续是需要极为刚毅的力量与意志的,它需要一击命中。若拖延,火种扑灭,无延续之说可谈;若错失,就会像吴乃德教授所说的,‘讲述故事的或许就是下一代人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为台湾民主事业奋斗与奉献的群体与个人的血汗与不易: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林家血案、陈文成命案、江南命案,一桩桩,一件件,回首以阅,令人震颤。
而这些事件的核心同时也是所有情节的链接点,就是美丽岛事件。前事以它为爆发点,后事因它而起,不可轻易逾越。归结其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在有了第二波民主的基础之后,知识分子并没有将前辈的成果全然付之东流,而是带着思辨的视角,不间断的进行了众多的讨论、分析与研究,如建刊前的“五人小组”等等的努力,为美丽岛的创刊及其事件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这一系列的奋斗和着美丽岛事件,都是对于民主的再争取与延续。也就是在前辈基础上,希望通过加强对于宣传工具的掌控力度和扩大民众的认识度与参与度,取得未曾有的突破,达到胜利。正是这些“厚积”,才有了美丽岛事件的“薄发”。
然美丽岛事件之所以在整个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着如此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我看来,在于事件的后续,即其结果。这也是美丽岛事件最不同于整个民主浪潮(指美丽岛事件发生前)中其它抗争事件的地方。是的,它们有相似之处:都受到了国民党残酷血腥的暴力镇压。但差异性显而易见:其它斗争事件在遭遇镇压后,虽不是“销声匿迹”,但其结局却均是惨痛且影响力甚微的。而美丽岛事件中,国家暴力与群众暴力在街头的公然对峙以及美丽岛家属们、辩护律师团一次又一次‘视死如归’的抗争,让“美丽岛”沾染上了浓烈的血性色彩——不仅获得民众更为壮大的支持,也让国民党感受到仅仅用白色恐怖来对抗这些民权者早已失去原有的效力。美丽岛事件在杰出的律师团体与民众争取下,被铺者无一人被处以死刑,这无疑是一次胜利。而再将其与往昔相比,则更为一次巨大的胜利。由此回到老师的问题上“为什么美丽岛事件的镇压反而让反对运动得到更多的支持?”我想这里已经给出了答案:
时代在变。
所有人,同时期的所有人,不论性质,不论出发点,都已然看见美丽岛事件后不同于以往的涵义。
民众在高知和民权运动者数年的争取中,通过他们的演讲、示威、游行、报刊宣传,一步步的了解到真实的台湾。众人所受到的蒙昧慢慢缩减,对自由的向往渐渐滋长,而镇压的再次袭来,已然成为爆发口。抗争力可想而知。
美丽岛人在经验与实践的不断积累中,与前任相比,更为坚毅与不屈。信念的高凝聚度,早已让他们枉顾生死,只求结果,不暇自身。而由他们所激起的蝴蝶效应让更多的人临近这个美丽岛屿:家属们的四处求援,辩护律师团队的淋漓证词,海外如陈若曦等的个人和组织的赤诚情愿,都因美丽岛人所独有的壮烈意志而自愿抛却一切的追随于他们。无可抵挡。就如高尔基说的那样——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
台湾所处的背景环境也全然不同于往日。联合国席位的丧失、美日各国与台湾断交,与中国的建交、蒋经国不同于蒋介石的领导人性质等等的一切,都使得国民党集团无法完全再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其权威与公信度大大丧失。这种执行力和权威度的消退在遇到其负面效力又起之时,得到的,也只能是更多对于正面力量的支持与拥护。
一切的一切,都是时间“作祟”,然被这表征所蒙蔽的人却不知,这就是一种“迷信”的预知——民主的潮流难以逆转。
那星斑,直至最终,必将熊熊燃烧,势不可挡。
周静怡(1996-),女,汉族,湖南岳阳,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4级本科生,本科,兰州大学,国际关系。
I266
A
1672-5832(2016)09-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