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越黄 莹
(1新华网 社交网络中心,北京 100031;2北京大学 新媒体研究院,北京 10087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深度访谈方法探析
董博越1黄 莹2
(1新华网 社交网络中心,北京 100031;2北京大学 新媒体研究院,北京 100871)
基于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网络访谈——“媒介化类人际传播”,使得非语言传播对网络人际传播的不利限制将渐次减弱。虚拟现实所带来的沉浸式传播,使得人们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在场”交流。
深度访谈;互联网;虚拟现实;沉浸式传播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带宽的增加,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走向。从最初的面对面访谈,到以电话为中介的远距离实时沟通,到跨越时空区隔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访谈,如异步性电子邮件访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的同步性文本网络访谈、通过视频软件进行的同步性视听类网络访谈,到正在发展的基于虚拟现实等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网络访谈,这种“媒介化类人际传播”使得完全不能被媒介化的非语言符号越来越少,非语言传播对网络人际传播的不利限制也将渐次减弱。传播技术正在实现面对面传播的回归,并且越来越成熟。
新兴的传播技术能够提供的感觉通道和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不断逼近现实世界,计算机建构了一个与真实的物理系统无法区别的虚拟系统,虚拟现实创造的新世界与物理世界有着某种对等性。基于虚拟现实为基础进行的深度访谈带来沉浸式传播,是否能弥补传统的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文本及视频网络访谈的不足?是否是对面对面访谈的回归?
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深度访谈,无疑属于间接性的人际传播,其区别于面对面深度访谈最大的特点在于传播中介媒介的嵌入。随着网络科技的盛行,透过Email、Skype、MSN、Facebook等媒介进行访谈成为新兴形式。
同步和异步的网络深度访谈同时存在很多优点:研究者与受访者不用舟车劳顿约见面,省钱省力;网络文字来往的性质,使得文字稿件在访谈进行之际就已完成,不用另外进行誊录;被访者和访谈者在互动方式(频率与次数)上有很大弹性,可以多次访谈,或是中断一阵再继续;网络环境下互动有助于保障隐私,甚至增加双方的熟悉感;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藏性会给予被访谈者更大的自由和轻松,便于分析、效度检查和三角互证等。
同步和异步的网络深度访谈,同时存在非语言符号缺失、被访者同时多任务进行其他工作、过度思索和修饰答案使得信息失真、被访者环境受干扰却无法知晓等问题。同步和异步的网络深度访谈还要求访谈者熟悉网络情感符号、网络缩写等网络语言的运用等。
在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和语言传播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信息交流。虽然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情感表达符号如动画、表情及自创的符号、网络语言兴起,以及基于互联网进行的在线视频访谈,很大程度上表达出如面对面传播环境中的表情绪、语气、姿态等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对非语言符号和面对面的情境线索缺失进行补偿,但依然无法实现面对面深度访谈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如何把非语言符号媒介化——网络符号的兴起:
在网络人际交流空间里,形成了具有独特形式和规则的网络情感符号(图像、动画、自创的网络表情)以及网络语言等。这些网络符号是来一定程度上替代面对面人际传播环境下的手势、面部表情、语气声调等非语言符号。比如受访者可能透过大写或“!!!!”等网络表情符号来强调情绪的分量,用冒号和右半边括号表示微笑(即:));用大写的字母代表重要或者吃惊、大叫等语气和情绪。
然而因为缺乏面对面的情境线索,基于场域性的意义内涵极其丰富性大打折扣。同时,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有着瞬息万变的特点,即使是细微的情绪差别也会因为姿态、表情、语气等非语言符号的不同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层次的情感。虽然现在可以通过动画符号、表情包等来相对准确地传达情感,但依然无法还原真实情感的细致程度,把丰富多彩、多层次的人类情感在传播的过程中经由文字、网络表情符号、动画等介质损耗掉了相当大的部分。
面对面访谈就有“场”的存在。现实中具体的面对面访谈,传播过程中那些属于内容的信息和关系的信息是自然融为一体的,进而这个面对面的关系传播才名副其实。如此重要的非语言符号,因为要求“在场”而不容易媒介化,技术发展到今天,虚拟现实等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传播可以使得这些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一)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对传统人际传播的回归
虚拟现实是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新的传播介质和交流工具。Facebook总裁马克·扎克伯格在2015年7月称“VR将成为继手机之后下一代主流的运算、交流平台”,从传播媒介的视角,虚拟现实以其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独特的使用体验,产生一种颠覆式的传播交流方式——沉浸式传播,成为一个超越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流行传播媒介的,实现虚拟化的跨时空互动,营造逼真在场交流的超级传播媒介。
(二)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兴起于20世纪末的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传感器及高分辨显示等技术,在视觉、听觉的基础上达成触觉的虚拟感官,并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使用者通过戴上Oculus或是HTC Vive等头盔、带上CyberGlove等数据手套等进入虚拟空间,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传播情境中,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控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使用户产生浸入式体验。
虚拟现实在近两年发展迅速,Facebook、微软、谷歌等纷纷入局,虚拟现实创造一种机器构造环境无限靠近现实感知环境的沉浸式互动,传达给用户有如真实情境般的完整全面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人机交互越来越趋向于回归到人的原本状态。
(三)虚拟现实的沉浸性特点
虚拟现实在跨越时空限制进行传播交流的同时,还创造了一个能够虚拟自然环境作用于人类身体,并使其产生各种感知和肢体反应的技术系统,即利用人类的身体感知构造了一个由光电子材料构造的第二自然,制造出能让用户难辨真假的光电子界面环境。
基于虚拟现实进行的网络深度访谈可以达到以下效果:感知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的沉浸;行为系统如方向、语言的沉浸、表达系统沉浸等。通过基于数据手套的识别和基于视觉(图像)的手语识别系统,虚拟现实能还原手势、面部表情、体态等非语言信息。
虚拟现实创造的新世界与物理世界有着某种对等性。当传播媒介能实现传输听觉、力觉、触觉、味觉、嗅觉等身体功能时,人类必将在超越时空交流的同时,回归其诞生时的原初交流形式:面对面的在场交流,身体也将被重新激活。
综上所述,由于虚拟现实所具有的传播交流的沉浸性,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目前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深度访谈这一方法时,身体实现跨越时空的“在场”交流,便能逐渐实现对于面对面访谈的回归。
[1]James N,Busher H .Online Interviewing[J].Sage Publications Ltd,2009(3):18-21.
[2]Sang K J C.N .James and H.Busher,Online Interviewing[J].Qualitative Research in,2005(6):34-45.
[3]吴奇,申寻兵,傅小兰.微表情研究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59-1368.
[4]唐英.非语言传播缺失下的网络人际传播[J].当代传播,2009(2):73-74.
[5]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21-24.
[6]蒋庆全.虚拟现实技术探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2(4):3-6.
[7]阳西述,陈娟.虚拟现实系统中人机交互感官机理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71-72.
[8]陈月华.传播: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3):23-27.
G206
A
1674-8883(2016)16-0374-02
黄莹,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2015级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