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姗姗(重庆晨报,重庆 400010)
媒体需强调新闻专业化
——2015年新闻反转事件频出带来的思考
柳姗姗
(重庆晨报,重庆 400010)
摘 要:2015年刚刚过去,回顾2015年的新闻热点事件,有一个词一定会让大众印象深刻——“反转”。“反转”在汉语词汇义中,是指转向相反的方向;而在股市用语中,“反转”指股价朝原来趋势的相反方向移动,分为向上反转和向下反转。不管两种释义如何,都意味着彻底改变事物原来发展的方向。回顾2015年的新闻事件,“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男子因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等都在舆论极端关注的同时,导向迅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变化之大让人瞠目结舌,甚至难以接受。
关键词:反转;新闻;专业化
(一)大学生救落水儿童身亡
2015年2月26日,两名儿童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一处湖边落水,大学生孟瑞鹏跳湖施救溺亡。被救女童母亲否认孟瑞鹏是因救人身亡。媒体报道称孟瑞鹏是不慎落水。然而,3月1日,一名目击证人证实孟瑞鹏确系救人身亡,女童母亲承认撒谎,警方认定孟瑞鹏溺亡前有救人行为。
(二)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
5月3日,“女司机被暴打”视频在网络疯转,网友纷纷谴责男司机。5月4日,四川新闻网提供了记录仪视频: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酿事故。舆论又转而谴责女司机。
(三)云南女导游骂游客
2015年“五一”期间,“云南女导游嫌购物少骂游客”视频在网站传播,视频中女导游对乘客破口大骂。管理部门介入调查,涉事旅行社和导游被处理。后来披露信息显示,游客参加的本就是购物团,团费只有1元钱。舆论随之反转。
(四)黑龙江庆安袭警事件
5月2日,黑龙江省庆安县男子徐纯合在该县火车站与派出所民警发生冲突,被枪击身亡。网友质疑警察开枪的合法性。后来,官方公布现场视频:徐纯合在现场袭警,还抓起自己的女儿向警察掷去。最终,检方认定民警开枪合法。
(五)男子因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
5月16日,一家报纸官微发文,质疑杭州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一男子因为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称该男子确有贩毒经历。随后该报又连发两条微博致歉,声明该男子确实是因为警方信息录入错误才导致误会被抓。
(六)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
9月8日,淮南师范学院学生袁某发微博称,当日扶摔倒老人被讹,寻找目击者证清白。网友@任梵僮在微博表示,她是目击证人,可证袁某清白。然而之后,又有3名目击者称曾听到袁某承认撞人。9月21日,警方认定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袁某承担主要责任。
(七)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
10月13日,一家晚报报道新闻《为救女童 女子被狗咬成重伤》被媒体热转,当事人李娟“见义勇为”引发关注,当地警方积极配合寻找被救女童和狗主人,并发现疑点。20日,当事人男友张宏宇承认“救女童”是他编造的。22日,张宏宇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
(八)中国老人东京被撞被传“碰瓷”
10月,“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日本机构发通告警示民众提防中国人”的消息在媒体疯传。然而,“碰瓷”老太太在日本的旅行团导游表示,老太太根本不是“碰瓷”,确实被车撞倒。随后,日本机构承认通告有“不符事实之处”。
(九)杭州高三女孩被哈佛录取
12月12日,一家晚报报道了杭州二中女生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消息。网站转载过程中,添加了“女孩家境一般,父母是小软件工程师”等不实内容,将其塑造为励志典型。几天后,有媒体调查,指出女孩实为美国国籍,家庭背景不凡,父母均是麻省理工毕业的高才生。
以上新闻事件之所以发生彻底的反转,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四种可能性:
(一)新闻事件反转是源于事情发生后,出现了新的细节,导致新闻事件发展进程本身有了明显变化,这是事实层面发生的改变
比如我们看到的“大学生救落水儿童身亡”,女童母亲先否认了大学生救女童的事实,而大学生又已经离世没有办法得到印证。在孤证的情况下,最初的新闻并没有确定“大学生”救人的事实;而后出现目击证人,女童母亲承认撒谎,这是事件推动发生的新闻反转。
这样的新闻反转是可以理解,且能够让人接受的正常反转。
(二)第二种新闻反转,发生在自媒体最初爆料引发关注,到后来专业媒体介入调查采访后的反转
对新闻事件调查的深入,使得整个新闻事件完整展现,呈现出“新闻反转”,如“黑龙江庆安袭警事件”。社交媒体公民记者的优势是能够最快最早地发出消息,但是由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通常这样的消息是有局限性的。尤其在中国网络逻辑中很容易出现“警察和平民,警察错;城管和小贩,城管错;公务员,和谁冲突都是错;官员,逢事必错;两个普通人,有钱的一方错;男人和女人,男人错”。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造成了新闻的反转。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了加强,甚至变成了即时性的——最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布于众。同时,碎片化传播成为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者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
然而,当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较为牢固的刻板成见,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做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化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
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主观臆断,这都为之后的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
一些缺乏把关机制的自媒体账户,为了赚取点击量,有意识地迎合消费受众刻板心理,突出新闻事件中的对立因素,造成戏剧化、惊悚化传播效果,在舆情反转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专业媒体的介入,使得新闻反转,让真相展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舆情反转现象提醒我们,社交媒体时代更加凸显专业媒体的调查价值,“这是一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公信力比拼”。
(三)第三种新闻反转,不是来自新闻事实本身的发展而造成的“新闻反转”,而是和媒体抢时效性,片面求快,抛弃新闻专业准则,不注重调查核实有直接关系
记者和传播者有时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新闻时敏锐捕捉到了社会焦虑,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一旦这种选择报道失实,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这显然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比如“男子因与毒贩同名,开房屡被抓”,“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这些都和采访媒体没有详细核实新闻事件,采访有疏漏有关。一些“匆忙发声”而出现的新闻报道,在随后的调查核实中出现多次反转,如同一出娱乐闹剧。
(四)迎合受众心理,为了突出新闻事件中的对立因素,造成戏剧化,惊悚化的传播效果,选择性进行媒体报道
中国老人东京被撞被传“碰瓷”;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云南女导游骂游客等。我们看看以上三个新闻事件中,都有符合社交媒体传播中最吸引眼球的关键词,触动转发的热词有“老人碰瓷”“日本”“救人”“导游骂乘客”。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新闻最初的报道,不难发现都和媒体采访草率,选择性进行报道有关系。
新闻反转带来了什么伤害?新闻反转频频,毫无疑问最受伤害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同时还有受骗的公众,人们的判断也无所适从;更严重的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也变得模糊和摇摆,很难再去相信别人,信任的只有自己。就像人们刚刚谴责完殴打女司机的成都男司机,却发现自己可能被忽悠了,成了别人借机表达的工具。同时伤害的还有新闻当事人。以“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为例,事件中被殴打的女司机,被网络暴力扒出开房记录,工作收入,甚至家庭财产,情感故事等等。
层出不穷的舆情反转像闹剧一样上演,伤害了公众对社会的基本信任,也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媒体有责任为受众认真核实信息,而不是一味迎合甚至推波助澜。由于媒体显而易见的失误造成的舆情反转会损害媒体公信力。同时,对被报道对象影响很大,即便事后澄清,也难以完全消除不良影响。因此,减少因为媒体选择性报道,和抢时效性的失实报道导致的新闻反转需要专业媒体慎重采访,谨慎操作题材。同时,自媒体和网友也需要冷静对待舆论热点,即使是鸡汤也不能一口干了,需要多方位,全面地思考问题。转发即态度,谨慎也要杜绝网络暴力。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