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真人秀节目研究
——以说话达人秀《奇葩说》为例

2016-02-28 21:02:28孙景乐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奇葩说

孙景乐(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后现代语境下的真人秀节目研究
——以说话达人秀《奇葩说》为例

孙景乐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后现代文化,是在21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随后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以追求新鲜、刺激、拼贴、多元的特点,以后现代文化的思潮深入我国的电视节目文化当中。本文在反精英文化、反传统文化的思想下,以说话达人秀《奇葩说》为例,旨在研究我国的说话类真人秀节目中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及不足。

关键词:后现代文化;说话类真人秀节目;媚俗文化

后现代社会的来临标志着技术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而且它是一个由媒介建立的社会,其中网络媒体正是后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新鲜、刺激,对时间、空间视角的追求,使这个时期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拼贴组合、多元化、平面化、大众化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平面化、大众化的精神符合了当下精神消费的现实需要,于是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和网络载体,后现代思维得以漫步于现代社会空间中,后现代主义下的平民文化冲击着现代主义文化中的精英模式。“真人秀”的兴起,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是在当下世界的这种后现代文化潮流中诞生的。

一、“奇葩说”的奇葩定义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首档中国说话达人秀节目,节目仅靠3位团长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18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簇拥。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来,总点击量已经破亿。节目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

该节目是“一大波奇葩分子用奇葩方式传递奇葩观点”,节目中每位选手都将用奇特的观点征服评委和嘉宾。生活在后现代社会中的选手、评委和观众以一种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个节目,但是节目的核心观点还是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虽然节目定位、主持人、选手甚至观众都是属于看奇葩、说奇葩、赏奇葩,但这并不意味着《奇葩说》是一档肤浅低俗的节目,它让许多观众产生了共鸣,也能让人们进行积极的人生思考。

二、《奇葩说》的后现代特点

(一)主题的荒诞性

自2014年爱奇艺自制的一档辩论脱口秀《奇葩说》走红网络,“奇葩”这个词就成了街头巷尾频繁讨论的词汇。“奇葩”本身指的是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在现代语境和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下,“奇葩”成了网络流行语,其特指某些违背常理、与众不同的人或事物,带有反讽和嘲笑的戏谑。

网络自制剧本身就被打上了“荒诞”和“个性”的标签。而“奇葩说”这种以辩论形式出现的脱口秀节目在电视媒体上也曾经出现过,但由于节目形态呆板、无趣味性无疾而终。在这个“奇葩”众多的后现代社会中,《奇葩说》为了博人眼球,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显现出“多元性”“差异性”“关注边缘化”的特点,从而可以调动起“微时代”的青年一代。宣传片中打出“奇葩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思想就是武器,能说就是火力”等口号,这种节目定位是传统娱乐节目望尘莫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不再仅欣赏主流文化的深度和严肃性,而是偏向于后现代文化的平面和荒诞性。

(二)节目嘉宾的名人化效应

真人秀节目在我国最初是由“超女”火起来的,从那时起,真人秀节目就成为普通大众实现“明星梦”的一个平台。格雷姆·特纳将“名人化”形容成“普通人”转变为“名人”的过程;大卫·马歇尔认为名人文化将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连接起来。尤其是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流行,通过参与节目,越来越多的名人被“流水线”似的制造出来,普通观众也逐渐拥有了投票决定下一个“名人”是谁的选择权利。

作为真人秀节目的嘉宾,也就是所谓的奇葩辩手,都是从全世界范围内找出的“会说话的人”。虽然辩手中有获得辩论大赛的冠军选手、新东方英语教师、综艺节目常驻嘉宾等,但这些人毕竟还是属于“普通人”,这些“普通人”通过媒体产业和宣传团队的策划逐渐获得了“名人”身份,获得名人身份以后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媒体关注度。因此,名人比普通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这也就是真人秀的魅力所在。

(三)节目中的解构文化

解构主义文化起源于法国,其核心思想为对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发起挑战,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解构主义思想看似一个叛逆者,不难发现在《奇葩说》这个节目中处处显露出解构主义文化。

《奇葩说》第一季邀请到的女神嘉宾一般都为娱乐圈里的搞怪女生,如陶晶莹、范晓萱、阿雅、大S等,可不走寻常路的节目组却在第二季邀请了一直以来以知性优雅女性形象示人的杨澜为女神嘉宾。杨澜的到来让所有奇葩迷们大吃一惊,这种对既有程式的打破与重组,这种快节奏的跳跃,观众怎么能不爱?这种跳跃和不合理,恰恰是节目组所希望的,也是观众意想不到的。

(四)奇葩辩手自身的悲剧性和自嘲性

《奇葩说》中的辩手各个都能语出惊人,是因为在选拔辩手时的关键点是选手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节目中出现的话题,可根据选手身上的特质进行设点,在辩论中,辩手为了尽可能地博得观众的投票,就会将自身真实故事作为论点反驳对手观点,节目组顺理成章地挖掘出辩手的隐藏故事。

目前,播出的真人秀节目中不少有这种自嘲特性。这种自嘲性最早源于“吐槽”,“吐槽”在我国最早的形式为相声,一般是两人一台戏,一个扮演,充愣,故意卖呆并犯低级错误,等待对方来抬杠或指责;另一个扮演,吐槽,以一个思路清晰的“正常人”形象指出并纠正对方的错误,以此制造笑点。这类吐槽在主持人之间、辩手之间、辩手与主持人之间为了制造看点和点击率,会频繁出现。现在还演变出自我吐槽,针对自身的弱点进行自我攻击,已达到一定目的。

三、后现代语境下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奇葩说》中的媚俗化现象

鲍德里亚认为,媚俗是一种文化范畴,且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贫乏,而这种价值贫乏是与一种最大的统计效益联系在一起的:某些阶级整个地占有着它。在后现代社

会中对媚俗的追求是源于一种简单的快感的潜意识崇拜。

《奇葩说》节目本身的价值导向还是主流意识引导,但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不乏出现对媚俗的追捧。在节目中,从主持团到辩手们的服装搭配无一不是循着“审丑”路线,从最初的苏格兰裙再到辩手的海盗装扮,还有大S的奇葩面纱,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这种夸张的媚俗审美标准正合受众胃口。

(二)说话真人秀节目的同质化现象

在消费一体化社会里,一些电视节目相互苟同、相互剽窃,最终成为一种文化时尚,被顺从消费逻辑的被动消费者完全认同,电视节目文化就开始了它流行和趋同的命运。电视节目同质化,打破了文化良性互动、相互牵制的生态格局,文化生态中功能性结构关系被肢解,异质杂芜的次生文化就会在文化生态失控的情势下趁机兴起。

在现有的真人秀节目中,说话类真人秀节目雷同现象还不明显,目前推出的说话类真人秀节目有《超级演说家》《精彩中国说》《奇葩说》等,虽然前两者是采用“演讲”的方式,后者是采用“辩论”的方式,但大同小异的节目区别,不得不注意同质化现象的出现,今后也会有雷同现象的趋势,应当加以重视。

(三)节目中折射出的“屌丝文化”

“屌丝文化”是继“无厘头文化”、“嬉皮士文化”之后迅速兴起的网络亚文化,它具有强烈的自暴自弃的颓废,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以自嘲来消解正统,以降格来反对崇高。在这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中,存在着一群焦虑的城市弱势群体,无处宣泄,只能在网上表达失落和埋怨,从而形成相互自嘲、相互安慰的屌丝群体。

在《奇葩说》中,几乎18位辩手都表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为屌丝,并且在节目播出后还形成了一套奇葩语录。例如,“有时候不是我们天生容易遇渣男,是彼此价值观不吻合,互相碾压,把对方都弄成了渣。”“都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讲隐私!”等等,出自“金句女魔头”马薇薇。诸如此类被广大网友封为“经典语录”不过就是些抨击、发泄的屌丝语言,这些社会上的小人物有些像网络时代的阿Q,用自嘲的方式来消解现实的残酷。但是事实却表明这种屌丝心理是种病态心理,在热播的网络真人秀节目中大肆宣扬这种病态心理,也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四、结论

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个性、差异,反对同一化、同质化的后现代精神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挥之不去。后现代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而是多元化内容的填充。《奇葩说》迎合了这种语境下多元化、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你播我看”,而是调动了观众所有的感官,代表了众多观看者内心的话语权以及想要被关注的心理,是现如今娱乐精神的体现。

在天津大爆炸之后,《奇葩说》节目组发出一则通告,“告知原定推出的第八期节目停播一周,为逝者祈福”,这则通告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点赞。无论这个节目存在多少后现代文化中的问题,但只要紧紧跟随主流价值观不偏离,这个节目就能持久平稳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维砚.“奇葩”频现是审丑盛宴?[N].工人日报,2015-2-8.

[2] 陈雨姮.奇葩说的成功模式探究[J].电影评介,2015(01):98-99.

[3] 多克尔(澳).后现代与大众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3-195.

[4]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36-41.

[5] 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12-113.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07-01

猜你喜欢
奇葩说
《奇葩说》植入式广告营销分析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19:13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高中时代(2016年12期)2016-12-27 18:49:33
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的个性化节目形态分析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43:37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58:40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制胜之道
戏剧之家(2016年18期)2016-10-27 12:52:47
浅谈脱口秀节目《奇葩说》的创新策略
今传媒(2016年7期)2016-09-07 00:30:44
浅析爱奇艺自制综艺节目的崛起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1:51:02
如何“量产”《奇葩说》
《奇葩说》正在悄悄力捧的鲸鱼岛乐队,是虚拟的哦!
创业邦(2016年4期)2016-04-15 1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