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铺前中心幼儿园 吴桃李
我与阅读
□海南省文昌市铺前中心幼儿园 吴桃李
一堂课下来,张老师留了关于阅读的作业,字数要求800到1000字左右。
下课后我和同事走在路上,聊起小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翻姐姐的课本,看鲁迅先生的文章。说到这里,旁边有位来听课的老师笑了,对旁边的人说她连课本都看不下去,更别说鲁迅的文章了。说完回头瞟了我一眼,眼里尽是揶揄和些许嘲笑。我心里自是不痛快的,却也不与她辩解;与自己看不下书还不许别人看书的人能争论出个什么好结果?争当井底之蛙罢了。其实那时候喜欢看鲁迅先生的书,并不理解文章深一层的含义,对于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甚了解,更别提读懂先生想要透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我只是单纯觉得文章里的一些人物角色、典故很有意思,常常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展开联想。如《少年闰土》里的闰土,他的黑皮肤是不是和我的小妹妹一样黑、猹的嘴巴有多尖等有趣的想象。
小学的时候愿意看书,写作文还写得出来,上了初中,看的基本都是漫画书了。如《天是红河岸》、《尼罗河女儿》、《贫穷贵公子》等这类或富有神秘色彩,或浪漫主义,或搞笑主题的漫画,偶尔也看郭敬明、饶雪漫、安妮宝贝的书,大多是青春题材小说。青春期正是处在叛逆的时期,平日里除了上课考试还是上课考试,除了跑操场就是打篮球,没什么钱做其他的娱乐,只好借同学的书,或者去书店里租。大家都这么干,不看这些好像不合时宜,我本身也追求叛逆、刺激的文字感受,所以有一阵子沉迷其中,喜欢悬疑、恐怖、探险类的小说。许多书都是合集,像《鬼吹灯》、《鸡皮疙瘩》、《失控》等挺厚的一本本书,也津津有味地看,偶尔废寝忘食、专注得有模有样,我要是能把这份专注放到学习上,前途应该有“亮”。书是看得挺"多",但文章始终是写不出来了,好不容易拼凑了几百字,写完一看,味同嚼蜡,最多有点小矫情,也就只好“呵呵”了。肚子里没有墨水,没点积淀,话少显窘迫,话多了聒噪——不成文章。
这样,我的初中基本也就荒废了,没有好好学习,数理化一塌糊涂。说难听点——班里的数理化后腿都让我一个给拖了,当然这话是我自己说的。上天抬爱,我的分数刚刚好挤进去县高中。虽然有人说你要是再多努力一点,考上好的大学还有希望,但是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兴趣不在,死学无益。后来就报了中专去学了服装设计,因为喜欢画画,学得还可以。只是这个时期看的多是服装期刊或者时装秀场的杂志、视频,画人体画衣服,采购面料、辅料,设计打版做成衣,在学校车间和工厂间穿梭。做车位,除了赶流水赶货加班就是吃饭睡觉加班,在生产一线奋战,基本与文学没有联系。那时候每月的工资,扣完学费基本只剩300元,发了工资就去买泡面储存。因为饭堂的饭菜实在是不可口,选择一天三餐吃泡面,将来我的尸身若有幸不腐,要感谢那些年吃过的防腐剂。当我连温饱都是问题的时候,居然还有同学在看郭敬明、饶雪漫、安妮宝贝的书!
我没有读过高中,读的是社会大学,所以我的青春是半工半读制,不是全日制。少了文化的熏陶、文学的汲养,身上没有太多学校给予的书生气。做过生产线工人、餐饮服务员、产品销售,在社会上历练久了,学了一些圆滑世故,也放任惰性,故作老成。发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那类人,成天除了抱怨就是抱怨,容易自满,稍有点不顺就会歇斯底里。那时候觉得,人生好像错乱的调色盘,画面混沌一片。
后来听说阅读可以改变很多,能让人静下来思考。为了改变自己浮躁的状态,我开始买书来看,也借书,希望借知识的力量去改变自己。看许多名著、散文、传记,偶尔也看小说。因为有书看,读别人的境遇、别人的思考,所以自己也能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不至于太过茫然而失望、麻木,阅读能让人找到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和力气就能不断进步的方法,真好。也渐渐体会到生活虽然贫苦,但是忍一忍还是可以挺过去。精神的贫苦更可怕,在于所知太少。不论生活多么艰难,请别放弃阅读。哪怕只是每天一张报纸、一段文字,只要坚持读下去,就可以改变很多。阅读量的增加,能使知识面变得宽广,懂得多了自然计较就少了:海纳百川,大肚能容,大千风月入怀来。能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包容别人,走出迷茫,豁然开朗,才不会活得那么憋屈。有错不认不改一再错,事事计较,时时算计,刻刻攀比,来这世间白走一遭。
吃什么东西决定身体质量,看什么书决定精神质量——陈老师对于挑什么书、怎样看书都做了细致的阐述,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阅读与人生》讲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确,在这个浮躁的“快餐时代”,阅读是有效治愈很多“症”的一剂良药,如“不明抑郁寂寞难耐症”、“手机僵尸症”、“不拍会死症”等莫名其妙,甚至荒诞且大家普遍被传染的症状。让我们沏上一杯热茶,翻开一本好书,静下心去细细品味书中的奇妙世界,去阅读去思考,远离不经大脑不负责任的“转发点赞症候群”,回归用脑思考的理智状态,在阅读中沉淀下来,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