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 周 莉
融合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 周 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在中小学校已比较常见。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增加教学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理解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此外,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知识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思想品德学科而言,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浓。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丰富想象,常常能达到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但是,多媒体技术并非万能钥匙,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与多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这种融合不是依赖,也不是拿来就用,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那么,多媒体技术要用在何处才能实现与思想品德课堂融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呢?
创设教学情境是思想品德课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技术为思想品德课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目的地把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思考情境搬进课堂,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在讲到“不言代价与回报”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2008年汶川地震,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顶着余震抗灾救险的惊心动魄的画面。学生看到解放军为了救援民众与险情搏斗,与时间赛跑的场景后,深受感动。丰富多彩的情境代替了抽象平实的语言,学生的情感在碰撞中交汇融合,达到寓情于理、情感交融的境界,学生自主意识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在这种情境中进行,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加强,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所谓“心灵激荡之处,正是思想教育之时”,运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多了一份感动,犹如一支催化剂,调动了学生自主意识,丰富了课堂内涵,延伸了教学的边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达成也就“润物细无声”。
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堂应当是充满探究的课堂。多媒体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摆脱无效设问、突破黑板空间局限、节约板书时间,为教师创设思维性问题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通过PPT幻灯片上展现富有层次性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引发他们对思品教学中关键要素的质疑、思考、探究,实现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讲《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制作了“阿白叔卖香肠”的幻灯片,画面是:阿白叔站在自己经营的琳琅满目的香肠店前,炫耀说:“我的香肠最好卖!但我从来不把这东西送给亲戚和朋友。”然后我通过幻灯片逐一呈现以下问题:
1.阿白叔的香肠质量好还是不好?
2.为什么阿白叔香肠最好卖?
3.为什么阿白叔从来不把这东西送给亲戚朋友?
4.阿白叔是不是诚实守信的人?
这些问题的设置基本上呈现由浅入深的思路设计,尤其第3、4道题有思维深度,有两难选择因素干扰学生的判断,有助于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就由此营造出来了。
“微课”是信息技术背景下由教育领域专业团队研发的一种共享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微课”主要用于原理分析,特别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和解决,一般以5~10分钟为限。利用多媒体展演“微课”,不仅省却了传统课堂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而耗费的大量时间,而且展播过程中的动画、图表还能够还原、条分缕析事物的前因后果,有助于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全面的、有条理的了解。
比如在讲《特殊保护》这一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插播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区别和联系”的微课。虽然只有5分钟,但“四个保护”从抽象内容变成了直观的画面,每个保护抽丝剥茧的建构、四个保护的图表比较,具体案例的辅助讲解,特别是讲解员风趣幽默的语言,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内心,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打造思想品德有效课堂,关键在于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落脚点就是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话题辩论等,是经新课改实验印证了的比较适合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组织方式。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些常态课也会变得不再平常,课堂教学效果立竿见影。但是,这种课堂组织方式相对比较复杂,仅仅依靠教师个人努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组织教学上助其一臂。通过动画展示、视频演示、情境创设、角色预演等,就可以让学生熟悉活动背景和规则,对于如何组织开展活动了然于胸,实施起来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比如在讲《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这一课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个合作探究的活动,将学生分为三组:行政诉讼组、民事诉讼组、刑事诉讼组,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情景剧“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然后让各组根据本组的分工分别探究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区别和联系。大家看了这个情景剧,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留守儿童在无人看护、无校读书、被骗当童工、成为教唆犯等关键情节,在给这个童工“支招”的同时,也找到了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对应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分组讨论,培养了孩子们的同情心,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切。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承担着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融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教师简单依靠教材难以胜任,必须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鲜活的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例如在讲“合作!竞争!”时,为了让学生直接感受合作竞争就在我们身边,我取消了对这两个概念的讲解部分内容,运用多媒体插入了最近召开海南农贸商展会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商场如战场,商贸往来中有合作也有竞争;而在如何面对合作与竞争的环节,我利用电脑在课件中加入学校最近举办的足球比赛的动态画面:在甲乙双方的对抗中,甲方个人技术好,但配合不佳,而乙方个人技术不如甲方,但配合严密,结果乙方最终获胜。学生看了画面后,分组讨论乙方获胜的原因。各组讨论激烈,见解独特,平时少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到讨论中来。这一安排,虽然脱离了教材,但教学效果明显比“教教材”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度选择多媒体技术,为探索有效教学拓宽了新的天地。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思想品德课从此不再生涩与呆板,它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思考问题也跳出教材的窠臼,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又让学生因此获得教材之外的诸多感动,取得的教学效果又岂能是一节常态课所能包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