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林,商丽娜,罗 玲,2
(1.《地理科学》编辑部,长春130102;2.《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编辑部,长春130102)
随着4G时代到来和数字出版的深入发展,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及其衍生的阅读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并逐渐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之一,文化传播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及微刊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27亿户,比2013年底增加了2 699万户,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2]。数字化资源成为知识信息搜集的主要内容,其巨大的优势,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壮大和提高了阅读主体的规模与地位,为发展深度阅读奠定了良好基础和前提条件[3-4]。便捷化、无纸化、个性化阅读方式对传统出版业产生巨大冲击。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由于其受众人群相对较小、较为稳定,受到的冲击并不如报纸、图书等出版业严重,然而近年来,随着出版数字化及科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如何确保科技期刊的便捷性及科学性未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5-6]。
高校及研究所的图书馆及阅览室目前是科技期刊的主要订阅用户,单纯依靠订阅传播,针对性不强,难以做到准确及有效地传播科研成果。同时,鉴于科技论文发表速度越来越快,读者在获取知识时往往无从选择,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所需内容。虽然很多期刊也通过向中国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提供数据,或者在自身的网站上提供下载的方式,但是当用户面临海量选择时,往往选择快速浏览、一目十行等阅读方式,只有在获取特定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时才会进行相应精细阅读。因此,如何适应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是大多数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鉴于此,笔者对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如何面临挑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瞬息万变,而专业学术期刊由于受传统传播手段的制约,传播速度慢、周期长的劣势日益凸显,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已很难适应受众需求。而得益于谷歌开源的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PP程序发展迅猛,社交、娱乐等软件几乎成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标配。据统计,2015年我国APP使用时间从1月份的1.2亿小时增加至6月份的4.9亿小时。同时,手机阅读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网上书店,美国亚马逊公司 2009年圣诞节的电子书销量首度超过实体书。电子书商店的订单迅速超过传统书籍,销量最大时刻创下了每秒购买的历史纪录。我国主要的B2C电子商务网站均先后推出了相应的电子化图书。因此,科技期刊推出面向科研人员的APP程序是目前扩大科技期刊影响力、提高传播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2015年,作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科研论坛——小木虫论坛——率先推出了相应的APP程序,一时成为国内科研人员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APP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资源,因此,另一种更为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已有的 APP程序进行移植,最为典型的是基于微信程序进行的科技期刊公众号的设置及推广[7]。微信作为我国智能终端社交APP的领航者,具有巨大的用户基础,因此,科技期刊利用该APP的高级接口,构建科技期刊的信息推送、文献阅读等服务,可有效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科技期刊未构建相应的微信公众平台[8-9]。马爱芳等[10]研究表明,在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编的347种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截至2015年1月1日,仅有38种期刊开通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微信公众号,仅占全部期刊数量的10%左右,这说明大多数期刊还没有意识到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对文献传播及推广带来的冲击及其面临的机遇。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快速而有效的阅读已经成为国人阅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内容“碎片化”和消费时间“碎片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趋势。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个体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要求;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这是未来产品内容设计、品牌定位和媒介选择的主要依据。顺应这一“碎片化”趋势,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和信息提供都应趋向“定制”模式[11-12]。2014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8.6%,较2013年的76.7%上升了1.9%。调查显示,有34.4%的成人在2014年进行过微信阅读,从阅读时长来看,成人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2014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接触率年首次超过50%,达到51.8%,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同时,我国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了0.5 h[13]。
信息过载是智能终端阅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科技期刊信息推送过程中需要关注个性化阅读,允许读者定制需求内容是实现期刊与读者良好互动的基础前提。一般来说,期刊所收录的研究内容相对于读者需求而言是综合而复杂的,而读者往往怀有特定的主体及关键词对期刊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和阅读。借助于网络搜索引擎等技术,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定制的方式,要求科技期刊推送与之相关或者其感兴趣的文献主题。这一点基于文献的关键词筛选是可以实现的。个性化的阅读,不仅实现了期刊与读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也有助于期刊编辑部建立专门的作者信息群及数据库,充分挖掘移动互联概念中的各类真实有效数据带来的价值,注重数据的分析与复用,改善学术期刊目前上涨势头不足、参与面极度受限的现状[14]。通过进行学术期刊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科学有效地找到更好的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互动方式,实时收集反馈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的各种分析系统,帮助学术期刊敏锐地发现最新的科技研究板块和热点为科技期刊的组稿、约稿及专家数据库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支持。
传统期刊稿件处理模式中,往往编辑、审稿专家及作者之间无法建立快速而有效的沟通,出版周期一般较长。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将期刊办公系统移植于网络办公平台,例如将学术期刊采编系统嵌入到微信公众平台里,实现了读者移动查稿与投稿、专家移动审稿、编辑移动审稿及编辑加工、发行人员移动发布文章内容等,整个学术期刊的移动出版流程都可在微信公众平台中实现[15]。据了解,目前已开通公众微信号、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期刊中,由于作者可与编辑进行实时交流,大幅度缩短了稿件编修过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减短了科研成果发表的周期。
现有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多是基于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定。影响因子的引入,固然大大量化并方便了对于期刊影响力的评价,然而这种评价长期为人所诟病,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对于期刊评价而言,影响因子的高低受到近两年来文献发表量与引用量的双重制约,易被单篇高引或者低引文献所扭曲。而将期刊文献推介到读者的智能终端上,由于具有可靠的阅读量计算,期刊的精确阅读量精度更高;此外这种方式将读者的声音引入到期刊的评价体系之中来,通过引入读者与期刊的互动及点评系统,可以明确地追踪目前期刊被读者的接纳程度及普及程度,更有利于对期刊的影响力做出全面评估。
互联网及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新媒体技术将对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缩短信息交流周期、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亦将会给科技出版事业带来勃勃生机。科技期刊应在办刊指导思想下推陈出新,将移动智能终端与科技期刊信息推送相结合,借助已有的技术平台,实现科技期刊信息推送的便捷化、个性化及实时办公,增强自我生存能力和影响力,加强期刊的现代化进程。
[1]祁庭林.传统出版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编辑之友,2007(4):4-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6-05-01]. http://www.cnnic.cn/hlwfzyj/
[3]王小全,王恒明,车丽娜.新媒体环境阅读引导与数字目录学服务协同推进的实践及发展——以重庆地区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1):174-182.
[4]邓履翔.科技期刊数字化之手机出版[J].中国科技信息,2013(12):94-95.
[5]马鑫,狄艳红.基于CiteSpace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国内期刊发展研究现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1):152-156.
[6]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7]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26(6):589-592.
[8]余溢文,陈爱萍,白林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及案例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4):388-391.
[9]王明华,沙勤,郑晓南.微信公众平台在期刊运营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4,26(3):272-274.
[10] 马爱芳,赵建梅,王宝英,等.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5):481-484.
[11] 陈芳芳,余世英.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数字出版研究态势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5(1):89-93.
[12] 孙玉玲.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3(4):5-8.
[13] 喻菁,廖荣涛.微信在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4,26(S1):33-35.
[14] 钱筠,郑志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4):379-383.
[15] 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