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丽
(《应用生态学报》编辑部,沈阳110016)
学报类科技期刊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刊登内容,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提高期刊质量,就必须多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高校和研究所的学报类科技期刊编辑很多具有硕、博士学位,在相应的研究领域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数字信息化时代,面对体制和技术变革的双重压力[1],传统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转换是大势所趋,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只有积极调整心态,找准定位,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为我国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如何从“传统编辑”转换到“学科编辑”,应注重哪些素质的培养,探讨这些问题对学报类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普遍人数较少,编辑力量薄弱。其中90%以上人数在10人以下,60%在5人以下[2],学报类科技期刊也基本是这种状况。每个编辑承担的工作多而杂,以笔者任职的《应用生态学报》(月刊)为例,只有4个编辑,除了基本的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外,还承担了来稿登记、费用管理、电话、邮件处理等编务及排版、印刷、发行等几乎出版经营的全部工作,这些工作势必会影响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编辑出版核心环节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疲于应付日常工作,无暇顾及其他。
学报类期刊所在单位大多为高校和研究所,编辑部非单位主流。一方面,主办单位对编辑的培养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编辑学习和深造。另一方面,学报类期刊都有专业的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编辑在选题策划和审稿过程中对他们有依赖思想,审稿过程形式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差。第三,编辑们在繁重枯燥的工作下也很难有效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虽然很多编辑具有专业背景,但不能及时补充新的专业知识,自我学习提升能力不足,在组稿、审稿过程中影响对稿件质量的判断。
科技期刊编辑大部分有专业背景,但对于“编辑专业”大多是边干边学,缺乏系统的学习,影响稿件的编辑加工质量。科技期刊编辑对文稿的规范加工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在文字、版式、单位、符号、图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规范化处理,尤其学报类科技期刊综合性较强,更需要掌握各种学科标准、行业规定、特殊的符号、公式等。科技期刊编辑们往往在应对职称考试、行业培训时突击学习的较多,平时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的少,因此编辑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软件和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给传统的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多变化。①稿件采编系统使得“在纸编辑”过渡到“在线编辑”[3],稿件登记、查询、送审等工作都在系统平台进行,一些采编系统甚至有精准的稿件送审功能,这使传统编辑节约了很多编务时间,从多而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出版核心环节的工作。②CNKI等网站设置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和一些公司推出的校对软件提高了编辑稿件查重和校对的效率及准确率。③微博、微信、IPAD移动阅读平台等客户端的开通,使作者、审者、读者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网上实时交流互动,提高了编辑与三者的沟通效率。④在互联网+时代,期刊出版形式和阅读方式由单一的纸媒向电子期刊、网络期刊和数字期刊等多元方向发展[4],这对传统编辑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上种种变化使传统编辑的角色逐渐分化出许多类型,如导演策划型、网络技术型、统计分析型等[5]。但学报类科技期刊以刊登学术论文为主,学术质量是其生存之本。随着出版业的转型,根据学报类科技期刊的特点,现有的传统编辑将主要转变为两大类型:一是着重提升稿件质量的以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学科编辑;二是以数字出版宣传及相关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技术型编辑。目前很多学报编辑部因不具备独立操作数字出版的条件,因此大多与一些网络数字技术经销商(CNKI、万方、维普等)进行数字出版合作,也有的聘请网络编辑专门负责网络管理和简单的在线出版工作。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编辑将主要向学科编辑转换。当然,随着出版业体制转变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科编辑可能会被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定位,但提高论文质量仍是学报类科技期刊的核心目标。
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和角色的转变,在从其他事务中剥离出来后,学科编辑主要履行以下职责:①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组织优秀稿源和创建精品期刊的前提。学科编辑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多从事过科研工作,他们对各自的学科领域现状、前沿比较了解,可以依托编委或者独自针对性地策划选题,保证优质稿源。②组稿、审稿。确定选题方向后,能够能过各种途径了解正在从事该选题工作的科研团队、专家学者或硕、博士研究生,并组织约稿,目标具体落实到某个课题组或者某个作者,并实时保持联系实施约稿。来稿后,根据既有专业知识对稿件进行初步判断,尽量杜绝质量低的稿件;同时送领域内专家进行评审,并及时反馈审稿意见,与作者有效沟通反复修改,以达到刊发标准。③编辑加工、校对。稿件录用后,在编辑加工和校对环节以学科专业角度减少学术错误,以编辑专业角度减少文字、单位、符号等方面的错误,以达到出版要求[6]。
针对学科编辑的职责和提高学术质量的目标,应着重学术素质和编辑素质的培养及提高。
编辑部主管部门及领导应充分认识学科编辑在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中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考核和评比机制。如针对期刊学科特点,在编辑部总体规划下,负责某领域的学科编辑要制定详细的年度选题策划方案,确定组稿目标和各步骤实施的时间节点,并监督实施到位,打破坐等来稿、被动分稿的局面。对策划优秀选题并组织到优秀稿件的学科编辑给予表扬和奖励[7];如制定稿件质量管理办法,利用评分制度严控编辑质量,从制度上促使编辑角色实现根本转变。要给编辑们创造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定期与编委、审稿专家交流,利用他们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确定优秀选题和特色栏目,组织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学术质量。鼓励编辑们参加本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编辑专业培训,提高学术素质和编辑素质。
学科编辑有专业背景,这是其优势,但科技信息日新月异,更何况编辑在校学习和参与的科研内容只是整个领域的一小部分,而编辑日常接触到的论文尤其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论文范围很广。这就需要编辑们日常注意阅读文献,有计划地系统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可随时对工作中遇到的学术知识盲点进行标记,虚心向编委和审稿专家请教。通过以上途径,即使不能做到编辑“学者化”[8],也能提高选题策划能力及对稿件的学术鉴别能力。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一般都邀请领域内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依托高校和研究所的平台,编辑们参加这类交流,即可以了解领域内前沿方向和热点问题,开拓专业视角,又可以借此机会接触到最活跃的研究团队,扩充审稿专家库,挖掘有潜力的作者。
学科编辑要走出去,有针对性地深入学校实验室和课题组,这不仅可以结识专家,扩展专家资源,还可以与一线科研人员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有什么进展,及时发现他们的阶段性成果,策划选题,组织约稿,提高学术报道的时效性;同时可听取他们对期刊的评价和建议,及时调整组稿方向和栏目。编辑还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参与一些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通过参与试验,提高对论文细节的辨别能力,当然“过度科研”[4]的做法我们是不提倡的。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编辑的科研服务能力,同时与我们的目标作者进行了更细致的情感沟通,提高其对期刊的关注度,也起到了宣传期刊的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获取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是学科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经常浏览与自己所负责学科领域相关的科研团队及学科带头人的网站、主页,关注他们的科研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浏览国家、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科技资助项目的网站,了解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以及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计划等信息[9],做好分类和记录;同时还要关注国内外重要数据库(CNKI、万方、超星、Web of Science、Medline等)及与刊物相关的知名期刊的学术动态。通过以上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术信息获取能力。
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编辑素质即是传统编辑的看家本领,也是学科编辑的必备素质。国家对编辑专业从业资格有严格的规定,职称晋升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评审程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规定编辑每年需参加72学时的教育培训,以巩固和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所以学科编辑的编辑功底必须扎实,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文字、计量单位等的规范使用,提高期刊的编辑质量。目前学报类期刊的作者中硕、博士研究生占很大比重,他们大多注重文章的学术内容,但在写作层次、文字表达、图表制作、符号使用、参考文献著录等方面问题较多,这方面的内容编委和专家一般不能顾及,需要学科编辑在编辑加工环节耐心与作者沟通,提高论文的出版质量。很多作者尤其初次撰写论文的作者在经过编辑耐心细致的指导后,当再次投稿时都有很大的进步,他们也表示出对编辑工作的尊重,对编辑的感谢,这也提高了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科编辑不但要追踪学术领域的动态,也要关注编辑出版领域的动态。要经常阅读出版类权威期刊,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编辑学刊》等的文章,学习新方法、交流新观点、借鉴办刊经验等;要浏览国内外期刊界各类网站的最新动态,关注行业发展信息;选择参加一些编辑学术活动,与顶尖期刊和资深编辑进行深度交流,学经验、找差距,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提升期刊质量[10]。学科编辑还可以在感兴趣的领域承担一些编辑类科研项目,并撰写研究论文,提升编辑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现阶段学报类科技期刊的办刊主体仍是期刊编辑,学科编辑的职业素质与刊物发展息息相关,职业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学术素质和编辑素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学科编辑即使不能做到“编辑学者化”,也要不断扩充所负责学科领域的知识,同时注意提高编辑专业水平,做到学术素质和编辑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胜任现阶段学报类科技期刊传统编辑向学科编辑的转型。相信传统编辑向学科编辑转变后,编辑的个人素质得到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得到提升,个人发展的同时有利地促进了期刊的发展,期刊学术质量得到提升,影响力扩大,确保了学报类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徐静,刘冰.与时俱进的科技期刊编辑职能[J].编辑学报,2016,28(1):95-97.
[2]苏振华,杨振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科技期刊编辑角色定位[J].今传媒,2013(3):117-118.
[3]李建军,崔建中,高旻.科技期刊编辑办刊角色的转变[J].编辑学报,2008,20(4):343-345.
[4]崔兆玉,穆建叶.论当代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J].编辑学报,2014,26(4):312-314.
[5]李雪,邱文静.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演化与重塑[J].编辑学报,2014,26(1):89-91.
[6]张睿,闫其涛,王晓华.论青年编辑专业学科背景与编辑工作的融合[J].编辑学报,2012,24(S1):77-79.
[7]岳静玲.医学学报实施学科编辑制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92-494.
[8]谷德润.“编辑学者化”还是“学者编辑化”[J].编辑学报,2008,20(5):458-460.
[9]郝丽芳,陈宏宇,武文.科技期刊编辑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的重要性和途径[J].编辑学报,2015,27(S1):48-49.
[10] 代艳玲,朱拴成.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6,28(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