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方彦 张平凤(湖南文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突发事件舆情演化中微媒体的价值作用分析
聂方彦 张平凤
(湖南文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 要: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微媒体使媒体的工具属性更加贴合社会公众,从而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维度都与传统媒体不再相同。微媒体在突发事件舆情发展中的介入,使舆情演化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也给舆情应对和管控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微媒体导致的复杂社会突发事件舆情演化局面中,要想迅速确立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微媒体在舆情演化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根据其价值作用特性建立应对机制,从而缓解或避免突发事件舆情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微媒体;价值作用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趋势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14YJCZH110)和湖南文理学院科研重点项目“大数据环境下社会突发事件图像视频信息挖掘及其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15ZD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舆情,是社会各阶层关于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1]它一方面体现着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诱发社会重大问题的风险。在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当前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凸显,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变得相当复杂和敏感,代表不同利益方的思想碰撞也变得更加激烈和不可调和,这极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引起重大舆情的爆发。
媒体的使命是传递信息,其价值在于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用来传播真善美,也可以成为舆论的制造场。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当前信息的推送已进入微媒体时代,各种方便易用的微媒体媒介(如手机短信、QQ、Twitter、微博、微信、陌陌、Facebook、各种社交APP等)的出现,促使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生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突发事件在发生后,往往很容易受到媒体聚焦和网民关注。在当前,突发事件更是借着微媒体的助力朝全空间、多方位的社会领域发展,也轻易使线下舆情转向线上,从而致使舆情的传播、演化变得非常复杂和不可控。网络舆情信息作为突发事件的映射,最直接、快速地反映了社会舆情的状况和发展态势。目前,由于微媒体具有用户基数大、黏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已成为我国舆情爆发的主要策源地和传播媒介。在微媒体快速传播舆情的同时,存在于之上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各种谣言的滋生、蔓延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对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进行有效掌控,了解微媒体在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和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当前也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也即以个人为主体的推广媒介)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可以称为“微媒体”。[2]也就是说,微媒体是一种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结构,而不是指单个个体,单个个体对于微媒体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当前,通信技术的迅速变革带来了若干用于信息交互的微媒体表现形式,如国内的微博、QQ、微信、陌陌以及其他一些社交APP软件等,国外著名的有Twitter、Facebook等。由于这些新型的媒体具有方便人们交流的工具特性,因此吸附在其上的人群规模是非常巨大的。经腾讯公司统计,2014年4月11日晚间,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其中QQ手机用户贡献良多,月活跃用户数突破8亿,[3]这个量级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非常恐怖的。
通常在微媒体中,用户通过及时更新的简短文本,以自己为信息源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扩散,实现用户群体间的联动。有些微媒体媒介也可以发布多媒体信息,如图片或简短的视频影音,这更增加了微媒体用户群体间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在这个信息交互的联动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可以接受别人的信息,也有别人接受自己的信息,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人际为核心的快速传播网络。
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不可预测或突然,伴随该事件的发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环境卫生和社会安全等事件。[4]突发事件常引起公众的讨论,因参与讨论的公众个体所处的角度不同,或突发事件涉及的利益主体不同,故相异或完全相左的意见、看法在讨论中纷呈迭现,此时该突发事件就成了一个舆论源点。随着近年移动智能通信设备的普及,上文论及的各种微媒体表现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契合得更加紧密。例如,在人们目前使用频度非常高的智能手机上,QQ和微信等已经成为手机应用软件的标配,人们通过这些移动应用软件可以进行近乎实时的沟通和交流。基于微媒体这一天然的通信便利性,当社会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表达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种自我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情绪及力度便会前所未有地高涨,反过来这又会加剧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和频率,也致使关于事件的舆论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使事件迅速成为公共热点。
社会突发事件碰上微媒体,使原本就非常复杂的舆情应对变得更加棘手和艰巨繁重。作为社会管理机构的政府,如果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处置不当或失策,就会催生次生舆情,导致舆情朝着更加负面的方向发展。所以说,舆情的应对不当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如社会不同群体的思想冲突,阶层间的撕裂鸿沟变得更深和不可愈合,甚至致使社会骚乱。相比于传统媒体环境,微媒体的出现加剧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规模,其在舆情演变中担当的工具性角色和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对微媒体在舆情演化中的价值作用加以归纳,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促使舆情信息的爆炸性增值
舆情的产生和演化必须有事件的信息源头的参与,这样舆情才能进一步扩散和传播。在微媒体环境下,关于事件的信息不再全部由专业机构来提供,而是参与事件讨论的所有人都可以提供,即通过群体提供信息。对于同一事件,舆论的参与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观感或意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这种看法客观或不客观,都是事件的信息源。每一次类似的信息在微媒体网络中的传播相对来说都是对舆情信息的增值。舆论参与者对信息的接受、点评或发布,只要有新的关于该事件的信息加入,就可能有感兴趣的受众,从而完成了对舆情信息的增值过程。
例如,在今年5月3日发生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女司机被打的视频公开后,舆论一边倒地指责男司机,然而随着事实真相逐渐清晰,女司机一家被指责用谎言开脱自己的责任。在舆情的演化过程中,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该女司机的车至今交通违章20余次,以往的驾驶记录影响不好,甚至有网友挖出了更多的关于女司机各种情况的细节。在这起典型的由社会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中,关于事件各主体的细节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各种微媒体网络如QQ、微博、微信等的综合作用下,不断被披露出来。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舆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不断加工和更新,呈现出一种爆炸性的增值特性。
(二)使舆情信息的传输变得更有选择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首先被关注,然后被谈论,再被传播,这也是舆情产生的一个必然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选择性,也即如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自然形成。在信息的扩散过程中,那些没有得到关注的信息会湮没于信息的海洋中,只有那些得到高度关注的信息才会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强化。例如,我们会把自己认为是好的文章、好的内容在微信群中与好友分享,会发布评论,会转载……那些吸引不了自己眼球的信息就被过滤掉了。再如,在近年的全国两会上,各主流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会议形成的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决议或对某些代表进行的专访等,这些信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离得较远,也无法对个体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通常得不到普通大众的高度关注。但是围绕这些主流信息的一些花边新闻却能吸引普通大众的兴趣,如在主流媒体发布的视频或画面信息中某代表提的手包、用的皮带等。普通大众反而围绕这些细节在微媒体网络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体现了微媒体舆情信息传播的选择性的一面。
微媒体给了普通大众自由发表见解、信息的出口,然而在微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中,由于信息的发布在当前仍然是一件较为随意的事情,没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发布的信息进行检测和过滤,所以发布的信息可能鱼龙混杂,甚至有舆论参与者为满足自己的私利而发布对事件真相起歪曲作用的信息,从而误导人们对事件真相的认知。
(三)使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迅捷
在数学领域存在着一个著名的猜想,名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该理论指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要想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通过6个人的介绍就能够实现。2008年,该数值被修正为5.28。2011年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微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对于以往变得更为紧密,只需要4.74次联系就能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联系起来。[5]
因此可以说,微媒体的出现严重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或门户网站通常只是把事件相关的信息静态地呈现出来,普通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常常不能或没有方便的渠道对事件信息进行反馈或交互,这种方式明显满足不了大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的欲望。而微媒体不同,在某个事件上,微媒体用户可以形成关于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然后还可以快速地与自己圈子中的朋友进行分享,形成热烈的讨论。微媒体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网络舆论载体的格局,舆情信息的传播可以跟事件同步发生,以前关于事件的讨论和舆情的形成中间有一个时间差,然而现在这个时间差已经变得越来越短了,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时间差了,这也就意味着事件刚发生,舆论可能就形成了。
例如,在今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件中,获奖消息发布前,屠呦呦是谁,普通大众基本不知道。但在获奖消息发布后的很短时间内,微信、微博便遍布屠呦呦的信息,关于科学家的过去、现在等信息在微媒体中一一向人们展开,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我国科技评价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的讨论,产生了更大、更宽广的社会舆情。
(四)使信息传播的同质与差异化并存
在微媒体网络中,参与舆情讨论的用户对信息的接受、发布、处理都变得相当便利和简单,一次点赞、转发就能完成信息的加工。因此,微媒体网络存在非常多的关于同一事件的转载、抄袭、雷同等同质化的信息,甚至是垃圾类信息。
但是在微媒体中,因为用户在加工处理事件信息时存在着选择性,所以个体发布的关于事件的信息无疑存在着内容、风格、导向性等方面的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即用户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加深了对事件本质(或正面或负面)的剖析,进而使舆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微媒体上的事件信息的差异性给了事件关注者另一种选择,当对主流媒体的报道出现“审美疲劳”时,微媒体信息的存在给了事件关注者不同的观察视角。社会中的普通大众一般都有猎奇心理,微媒体网络中的这些信息正好满足了普通大众的这一心理需求。所以,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也常会对由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微媒体网络的存在使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生产、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有利于公众创造真正多元、自主的新闻,同时也常成为引爆社会危机的平台,若应对不当,必将给社会治理带来惨痛的教训和严重后果。
在微媒体网络环境下怎样应对舆情的演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精准的舆情应对机制
根据微媒体在舆情演化中的价值作用特点,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作为社会管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在信息的发布中绝对不能缺位,而应建立及时精准的应对机制,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坦诚对待公众,回应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质疑。只有在事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政府舆情应对部门都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坦诚处置,才能稳定公众的不满情绪,避免谣言和虚假信息流传,控制事件处置的话语权,赢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二)培养具有高媒介素养的舆情应对“新闻发言人”
反观近年发生的重大舆情事件,有一大部分是由于新闻发布应对不当致使舆情失控。在微媒体时代,舆情信息传输过程中的选择性、增值程度、传播速度与以往相比更加不同,因此在进行舆情应对时,需要培养与这些特点相匹配的、具有高媒介素养的“新闻发言人”,通过“新闻发言人”的官方发言使舆情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演化,而不是因为言论不当火上浇油。
(三)建立舆情应对的官方平台
舆情发生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谣言四散传播。如果这时官方言论缺失,那么在微媒体网络的作用下,舆情更加不可控。因此,为适应微媒体网络的信息传播特点,可以建立一些官方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通过这些公众平台向民众及时进行信息的推送,解除因为信息饥渴而产生的无序的小道消息满天飞的状况。
在日益便捷的微媒体网络环境下,社会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也朝着更加复杂的态势演化,因此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策略变得越来越困难。借助微媒体网络,突发事件引发的舆情演化过程更加容易失控和不可预测。要厘清微媒体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舆情演化的真正机理,就需要对微媒体这一新型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影响用户参与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
的应对措施和策略。针对微媒体在社会突发事件舆情演化中的价值作用这一问题,本文尝试着作了一些探索,总结和概括了微媒体在舆情演化中的作用特征,并根据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舆情[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7646. htm .2015-12-08.
[2] 微媒体[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562660. htm . 2015-12-08.
[3] 腾讯QQ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EB/OL].腾讯科技,http:// tech.qq.com/a/20140412/000129.htm . 2014-04-12.
[4] 姚丽亚.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5] John D.Sutter,CNN.On Facebook,it's now 4.74 degrees of separation[EB/OL] . http://edition.cnn.com/2011/11/22/tech/ social-media/facebook-six-degrees/ . 2011-11-22.
作者简介:聂方彦(1977—),男,湖南怀化人,博士,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