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序明
(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北京 100013)
以评论思维写好行业报深度报道
刘序明
(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北京100013)
摘要:深度报道作为纸媒的拳头产品,需要在专业与思想上下功夫。要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适时借鉴各种思维方式,如评论思维。评论思维包括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观点思维、互联网思维、故事思维等。要在深度报道中体现评论思维,就要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方式,在写作的全过程体现评论思维。
关键词:评论思维;行业报;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作为纸媒对抗网媒的一个重要武器,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更为重要。这种重要价值并不会因为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华商报等裁撤了深度部门就有所下降,也不会因此就忽视深度报道。相反,随着社会对思想价值的深度需求,深度报道更需要去呵护。当然,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及读者的需求,需要我们思考深度报道的方向。这其中的一点,就是要借鉴一种评论思维。
评论思维并不是说只有在评论上才会体现的思维方式,而是内在的广泛体现于各类文章包括评论中的带有内在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只是常见于评论写作中。其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证思维
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看到机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一篇好的评论需要有辩证思维,也就是说评论要让人信服,不能剑走偏锋或走极端,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某一件事情,做到有理有据,理性分析。
(二)逻辑思维
就是说一个经得起推敲、耐读的评论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思路,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毫无章法。有些看起来无逻辑的评论,其实文章内在总有一个逻辑的线在牵引。
(三)观点思维
观点鲜明是评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好的评论观点简明扼要、简短有力,会让人印象深刻。
(四)互联网思维
用户至上是评论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包括用户至上、流量价值、讲求速度等思维。也就是说读者花费时间来读有价值的文章。因此,评论要注重考虑读者的需求,而不是自我封闭,自说自话;要注重讲干活,而不是说大堆的正确的废话。
(五)故事思维
讲好故事,具有可读性,是一个好的评论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素。在评论中引经据典,往往更吸引人,让人更信服。
行业报的深度报道要在众多的报纸中脱颖而出,做好自己的拳头产品就要在专业上取胜,在思想上扎根,方能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行业报的专业性需要评论思维
行业报靠专业的深度取胜,但专业不等于深奥。深度报道体现专业性,让外行需要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就要知道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信息,并且要找到合适的翻译语言,把深奥的专业语言通俗易懂地传递出去。好的深度报道不仅在于客观、直接,更在于润物细无声,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被文章的观点所同化,虽然文章并没有表现出赤裸裸的灌输思想。那么,行业报的深度报道要体现专业的深度,达到专业的价值,就要讲好专业故事、懂得读者需求,提炼好观点,也就是要具有评论思维。例如,中国组织人事报是一张以组织人事为主体的专业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专业性很强。要向基层党员干部与组织人事干部传播中央最新组织人事精神,就要讲好组织人事故事,了解基层需求。
(二)深度报道的思想深度发展需要评论思维
深度报道靠思想取胜,但是思想不是杂乱无章,更不是天马行空,也不是思想的深奥难懂。既要抓住读者的眼球,更要抓住读者的心,让其心甘情愿地愿意花费自己的流量,花费时间精力去深读细读。这就需要文章观点新颖、突出、简洁有力,需要文章内容逻辑思想严密,故事情节有吸引力。这些都需要在深度报道中体现评论思维。
行业报的深度报道要体现评论思维,就要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把该说、想说的话说好,让深度报道中的信息不衰减、不走样、不变味,才能产生可信、可用、可亲的效果,让读者爱读、能读。
(一)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
深度报道是记者在基层实践中写出的深度报道。写好深度报道,首先就要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使记者既要有“评”的胆识和勇气,更要有“论”的见识和智慧。
1.培养观点提炼能力。在互联网时代,读者很多时候只靠看标题来判断有没有价值,决定要不要读下去。因此,深度报道的标题很重要。首先要培养记者高度的论点概括提炼能力,在写作中不断寻找合适的角度,形成简洁鲜明有力量的“标题句”,让人叫得响、记得住。
2.提高思想深度。思想决定价值。在读者决定读下去后,还要抓住读者的心。论点体现的是“思想含量”,是记者的判断力;论证体现的是“技术含量”,是记者的表达力。要培养记者善于运用、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能力,不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且要言之有序,表达的观点要有可信的事实作为根据,让人感觉言之有理,心悦诚服。
3.要多去基层体验,培育大小皆宜的学识素养与思维。基层是最有创新力的地方,也是富有思想营养的地方。接地气才有灵气,才能真实感知生活的脉动、群众的心声,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作为记者,就要勤走基层,与基层群众交朋友,既要放眼世界、着眼国家大局,也要能立足群众身边的小事,做到大小皆宜。一方面,要记者能着眼于古今中外,有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要胸怀大局、着眼现实,能针对国内外发生的与本行业有重大联系的事件进行评论。这就是所谓大。中国组织人事报为此建立了基层组织人事部门挂职锻炼、实行经常性走转改的制度,让编辑记者常下基层,了解基层。
(二)在写作中体现评论思维
深度报道要体现评论思维,需要在写作深度报道的全过程体现,也就是说,要把评论思维体现在策划选题、理性分析、报道方式等各个方面。
1.策划选题,具有评论思维。能否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一篇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策划选题要从新闻事实的重大性、关注影响、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虑。因此,在策划选题时,要有一种评论思维,就是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看看此选题读者是否愿意花时间精力去阅读。也要从新闻价值出发,看是否具有深度分析报道的价值,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作为深度报道题材,那些内容单一、背景简单、没有必要延伸和拓展的事实,不宜作深度报道。只有在接天线与接地气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实现深度报道的目的。
2.理性思考分析,需有评论思维。文以载道,一篇好的报道必须要有灵魂、有思想。深度报道能否写出深度,考验记者的分析思考能力。采写深度报道要求记者从宏观大局出发,对新闻进行分析和梳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分析问题,抓住问题本质,提炼出能够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新观点。这首先要求他们改变思想方式与评论思维。与传统报道不同,深度报道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深入地剖析新闻事实,突破客观报道平面化的思维惯性。
3.让深度报道具有可读性需要评论思维。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看新闻和网页都要支付流量费。如果用户不满意,就会发牢骚,因为花费了不该花的流量费。让读者入脑入心,不是说漂亮的空话、靠浅薄的煽情和故作高深的抽象议论,更不是靠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言论“倒灌”“倒逼”官方话语,深度报道就需善于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典型、通俗的语言循循善诱,用读者容易接受的、带感情的话语与受众真诚交流。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228-01
作者简介:刘序明,湖南涟源人,博士,就职于中国组织人事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