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舍我大陆时期新闻思想拾珍

2016-02-28 10:32王明亚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报馆新闻事业新闻记者

王明亚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成舍我大陆时期新闻思想拾珍

王明亚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成舍我先生的新闻思想散见于其论文、发刊词、演讲词中。本文从四个方面去阐述成舍我大陆时期新闻思想中的部分闪光点:一是新闻生产者(包括记者要准确定位自己、完全的记者应是全能型人才、新闻的编辑报道具有连续性);二是新闻传播过程(包括报纸的影响范围和新闻的传播效果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物质技术发展水平等);三是新闻消费者(即报纸大众化及实现办法:内容浅、售价低等);四是认识和处理报纸与政府的关系(包括不同时期辩证地对待新闻检查制度、批判性地引进英美“言论出版自由”制度、政府制定新闻法规的合理性和适宜性,及政府应该通过国库财政维持报纸低纸价帮助实现平价化报纸)。

成舍我;大陆时期;新闻思想

成舍我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一位杰出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报人、私营报业企业家和新闻教育工作者,[1]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学者。1924年开始,北平“世界报系”或“三个世界”(《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陆续获得巨大成功是成舍我在中国报业领域地位崛起的重要标志。他一生参与或主持创办了近20家新闻媒体,其中包括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参与或主持创办新闻媒体最多的人;成舍我14岁时(1912年)就开始向报馆投稿,直至93岁高龄(1991年)去世,中间有近80年的时间他坚持从事新闻工作,可谓是中国甚至世界新闻史上从业时间最长的新闻工作者;此外,成舍我还是我国新闻史上产量最高的记者之一。他曾如此总结自己的工作成绩:“为了工作,虽然每天平均至少要写一千字,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十年写了一千四百多万,但我从没有出版过一本‘文集’。”

20世纪30年代初,成舍我从上海出发乘邮船周游西方列国,考察各国新闻事业,进行业务和学术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此后,其发表了诸多学术论著,系统地阐发了自己对于世界新闻事业现状和特点的认识,对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桎梏进行了剖析,同时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想规划等,并从记者编辑业务、报业经营和开展新闻教育等诸多方面身体力行自己的新闻事业理念,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之目的,在于努力从成舍我先生的诸多演讲、论文中循迹明理,结合成舍我在大陆时期的职业历程,试图勾勒出其在大陆时期的新闻思想轮廓。

一、新闻生产(报纸)与记者

成舍我非常重视新闻记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从新闻采访编辑和新闻记者的素养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强调和阐述。

第一,成舍我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样的提法,认为这句话是“来掩饰新闻记者的骄傲、狂妄和自私”。他在其著名的演讲《中国报纸之将来》中表示:“在未来的时代,无论有冕无冕,‘王’这一样东西,是根本不能存在的……未来的新闻事业,新闻记者,只是在‘民众’、‘读者’监督指导下的一个忠实服务者,他不能再以自己或他的主人的个人爱憎,来强奸民众的意思。”[2]

显然,成舍我对记者的定位具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记者的权力是有限的,必须受到监督。实际上,他很早便意识到报纸是用来服务大多数国民的,并在20世纪3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观”,他在评价当时英国报业巨头与政治选举的关系时说,“新闻事业,本代表多数国民”,那些财阀和资本家,“绝不足当领导平民的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之任。”

可见,成舍我内心对记者的职业任务具有明确定义,即为大多数国民利益服务的,并殷切希望中国未来的新闻记者也应该以此作为职业诉求。

第二,记者应该是全能型。成舍我在创建北平新闻专科学校的时候,就秉持记者应该是全能型人才的理念去实施专业新闻人才教育。他在开学典礼上就直截了当地阐述了自己的新闻人才观——既可做社长和主笔,又懂得经营之道和排版业务。

第三,连续性报道的业务理念。成舍我曾经对新闻报道缺乏连续性之缺陷发文痛斥,认为这种“触目皆是”的报道陋习或弊端会令读者失望,“最终引起读者对报纸之不满”。

“‘神龙见首不见尾’,今日之报纸,尤其中国现在之报纸,固朝朝暮暮,到处皆可发现无尽数之‘神龙’也。此种缺乏继续性之弊害,国外新闻界亦多同抱此感,而亟思有以改正。”[3]

他还引用英国《时事日报》编辑部主任华莱士的话,对新闻报道缺乏连续性提出了整改药方:一是跟踪报道昨天某消息“新的发展”;二是对于今天刊出的新闻,记者应该预先替明天的报纸找出一些新的新闻线索。

二、新闻传播与物质技术

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平(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程度和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成舍我很早就意识到了报馆组织其实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组织,因而他集资创办的世界报系在经营层面上很注重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和理念,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他还特别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闻传播过程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随着科技的发展,优良印刷设备和电报、空运等现代信息传输和交通工具得以降低成本和普及,新闻消息或报纸才能够提时效和升销量,扩大影响,实现报纸新闻和论说的价值。

成舍我很早就凭借敏锐的眼光系统总结出了“报纸发达与否以整个社会环境为转移”,而并非报纸自身所能左右这样一条客观现实或规律。他在《我们的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什么百年前的报纸,那样衰败?现今的报纸,却如此发达?这个答案极简单,就是由于科学进步的结果……从前没有火车、轮船,更没有飞机,报纸发行异常困难,现在这种困难自然也一律消灭了。这就是科学发达影响报纸的实例。”

三、大众化、平民化报纸的主张

成舍我从事新闻工作,始终抱持宽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希望以“万钧之笔力,已达报效国家之目的”。[4]成舍我认为新闻记者尤其是中国的新闻记者,应该站在国防前线,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奋斗;报纸都应该为大众服务,是建筑在“大众利益”基础上的。他相信只有全国报纸与民众打成一片,通力合作,才能对增进社会福祉甚至推动完成民主复兴有所益处。厘清了报纸与国家民族,报纸与广大民众的关系之后,成舍我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陆报纸的现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抨击:“只有我们孤立自诩的贵国,到现今……占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不但不能了解报纸的使命,甚至见着新闻记者,还要莫名其妙地问:‘恭喜贵行,究竟做的是什么买卖。’”

当然,成舍我也为这种令记者和报业“惭愧”的尴尬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第一,报纸售价要最大限度的低;第二,文字浅显但意识正确;第三,少登名人政要的花边新闻,多刊载有关大众生活的事实和动向;第四,报纸篇幅要短小,最好是小本,这个理念被后人称为“大报小型”。

有学者认为,成舍我的大众化办报思想是在1930年以后逐渐形成。[5]其实,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民生报》就已遵循了大众化原则。他效仿英国《每日邮报》和《每日译报》日销200万份的成功先例,按照定价低、内容浅的原则去经营《民生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年后就达到了1.5万份,有时日发行高达3万份,超过了《中央日报》的销量。

四、报纸与国家、政府的关系

(一)辩证地看待新闻检查制度

新闻自由与新闻检查制度向来是一个社会的新闻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规避的话题,这也是新闻事业与政府关系的一个重要考察因素。成舍我先生提倡新闻自由,他说:“惟余所乐为称道英国新闻事业者,报纸对任何政治问题,均有迅速明确之批评……在词典上无‘言论自由’之吾辈中国记者视之,自不能不悠然神往耳。”成舍我对新闻自由虽然“悠然神往”,但他对政府当局的新闻检查制度并没有一刀切式地完全反对,而是有条件地接受或批评。

第一,支持战时新闻检查制度。成舍我认为,在战争时期,为了争取整个国家民族的自由,新闻记者应该牺牲个人的言论自由,“极力忍耐政府的检查”。他说:“我们为什么对政府检查要如此恭顺、服从?我们不是党报,更没有受过任何党部或政府机关物质上分文的补助。我们‘恭顺’、‘服从’,完全是自动地受着国家思想的驱使。”

成舍我倡导在战争时期报纸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并曾援战时英国全国上下一致应敌,宣传口径统一的实例,认为战争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报纸与政府合作是主要原因。

第二,反对和平时期的新闻检查制度。对于和平时期的新闻审查制度,成先生根据对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判断,进行严肃的驳斥和批评。他认为,和平时期出现报人不阅报的怪现象,根本原因是新闻事业被束缚得太厉害,“在报人的经验上,知道新闻经过检查之后,检扣的标准和真伪绝无关系……愈检查,报人就愈难判断,而谣言也愈多。”

成舍我认为,平时的新闻检查制度会阻碍报纸正常发挥其揭发、震慑政府机构和人员贪腐现象的作用,使报纸不能履行其监督政府的职责。

(二)不照搬英美“言论自由制度”

成舍我虽然对英美“言论自由制度”表达过欣羡之意,但他仍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意识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提倡有节制的言论自由(即新闻自由)。他曾撰《报纸必如何始“真”能代表“民意”》一文批评英美言论自由制度:

“但一方面,报纸虽然从国家立法得到了言论出版自由,然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却完全被报纸所有者,换言之,即少数资本家劫持操纵,宰割无遗。……英美式的‘言论出版自由’制,虽确已达到相当高度,但这种自由,人民得之于国家平等的法律,失之于社会不平等的经济,试问这种制度下的报纸,安能代表真正的言论出版自由?”

因此,成舍我提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报纸制度,既吸取英美言论出版自由制度的原则和优点,又要淘汰其不合理的部分,严防囫囵吞枣式的照搬照抄。

成舍我一方面反对在新闻言论制度方面的全盘西化,另一方面又对国民党当局的新闻严苛政策表达强烈的不满,并大声疾呼政府应该尽早出台一部合理的新闻记者法。他并不反对政府基于争取整个国家民族福祉而颁布一些管制新闻事业的法令,但他认为这种法令应当是“缜密合理”“适宜”的。当然,“缜密合理”和“适宜”是有评判标准的,即:

第一,确为国家民族福利所必须;第二,培养中国新闻事业增进国家民族福祉的能力,积极的扶助应重于消极的约束;第三,同性质的法令应该具有统一性,不能有疏漏、重复和相互矛盾。

总之,成舍我特别强调政府管制新闻事业一定要“依法”,认为与新闻管制的法律条文最好能够包含在一般性法律框架内,并且律条限制越少越好。他又提出了“人民控制报馆”的论点,即每个报馆的言论,都是纯粹人民公意的表达,报馆编辑权操控于人民代表之中,而不是少数资本家手中。为此,成舍我提出了民主国家对报馆的几个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办报纸不需要登记;二是政府不事先检查;三是政府不能以命令禁止刊登某消息;四是批评官吏失职不构成诽谤;五是除国家机密文件外,报纸有权发表任何消息。

(三)政府帮助报纸平价化

政府除了有义务制定合理、适宜的法律,为新闻事业尤其是新闻报道内容的生存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外,还有义务为报纸发行和大众化提供必要的便利。按照成舍我的理念,一份报纸想要追求其国家民族福利,就必须脱离所谓高级读者的那个小圈子,与广大民众接触。而要实现这种报纸的大众化,一个重要前提是报纸售价低廉,与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相匹配。当时报纸售价相对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是畸高的,而主要原因是报纸纸张都是从国外进口,成本高,“报价增减,纯依纸价为转移”。所以,他呼吁政府限定纸张价格,帮助报纸平价化。

“政府于严格核定每报实发行数目以后,即可以每一百元以下之价值供给报馆用纸。其市价高过一百元之损失,概由国库负责。倘政府能再将报价减低,仍可依此比例,减低纸价……故政府只须以一定价值,供给报馆用纸,报馆即自无提高报价之理由及必要。”[6]

这种报纸评价方案的提法,与其“报纸国营”和“报馆公营”的思想一脉相承,[7]即他反对将报纸这种涉及公共利益的“伟大的舆论机关”完全托付给自私自利的报业资本家。

五、结语

成舍我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满怀民族利益、人民福祉的爱国主义新闻工作者。他的职业生涯在新闻教育、业务、经营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专业务实的精神、利民救国的情操和铮铮挺拔的个人魅力,都足以让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不能磨灭的深深足迹。本文挂一漏万,仅选择成舍我在大陆时期新闻思想中的数点星辉加以简析,试图描摹其职业特色。最后,用成舍我自评的八个字“鞠躬尽瘁,尽其在我”聊以致敬。

[1] 徐少红.成舍我的报人生涯[J].民国春秋,1998(5):44.

[2] 刘家林.中国报纸之将来[A].成舍我学

术论文集[C].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5.

[3] 刘家林.报纸其“神龙”乎[A].成舍我学术论文集[C].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53.

[4] 陈龙.从破到立:成舍我评论风格的嬗变[J].新闻春秋,2013(1):82.

[5] 林溪声.成舍我的大众化办报理念与实践[J].新闻传播,2006(10):27.

[6] 刘家林.我们需要“平价报”[A].成舍我学术论文集[C].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34.

[7] 李磊.一篇反映成舍我办报思想的重要文献[J].国际新闻界,2009(10):116.

[8] 刘家林.我们的宣言[A].成舍我学术论文集[C].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00

G219.29

A

1674-8883(2016)13-0044-02

王明亚,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报馆新闻事业新闻记者
印象·邵飘萍故居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报馆在中国新闻教育缘起与演进中的双重角色(1912—1949)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