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汉文
深化我国市场与政府关系改革的新启示——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发的思考①
征汉文
内容提要:“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一提法是狭隘的,即使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所谓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际上应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根据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市场、计划是手段,政府、企业是主体,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仅仅是手段与主体关系中的一种。所以,我们应当以手段与主体的关系为前提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我国改革之初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提法是正确的,应当沿用。
市场计划政府企业手段主体
政企关系曾经是我国改革之初一个热门话题,渐渐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取代了政企关系的地位。与政企关系相比,“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种提法是狭隘的。但是,说的人多了,说的时间久了,这种不很正确的提法也就被认为是真理,并且影响到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策略选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受这一不正确提法的影响不无关系。
对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与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问题(zhang987654123,2011)。而根据唯物辩证法,与市场对应的是计划,与政府对应的是企业,市场与政府并不构成对立的两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可以得到如下认识:市场、计划是手段,政府、企业是主体,市场和计划只是政府和企业发展经济的手段;市场、计划、政府、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交叉之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仅仅是市场、计划、政府、企业相互之间众多关系中的一种,是手段与主体关系中的一种。我们在市场、计划、政府、企业等相互间众多关系前提下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方可获得更加正确的认识。
同样关注西方经济学有关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但视角不同,认知也不一样。对于我国当前理论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讨论,其认知主要是:应借鉴西方经济学将政府的职能定位于管理经济方面;对于本文,其认知则是:对政府具有管理经济职能的肯定,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及凯恩斯主义和新经济自由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
亚当·斯密(1723~1790,名著《国富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时期经济学家的代表,首先系统研究了自由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问题,主张经济的完全自由,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反对高关税。于是,他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认为政府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结果则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的这种理论不仅影响了其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影响了多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为。
凯恩斯(1883~l946,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义特别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的大萧条,政府干预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凯恩斯主义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完全偏向于国家的作用,极力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肯定自由经济的同时也承认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新自由主义思想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首先由T.H.格林提出。这一理论在20世纪初的英国曾产生较大影响,但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影响被式微。到了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福利国家”政策在西方国家兴盛,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也再次兴起。70年代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则渐趋衰微。这一思潮被肯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市场经济中一切活动的前提,交换和市场的自发运行有充分的效率,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外贸政策;这一思潮也认为,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政府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进行一些干预。
这三种理论从内容上看,亚当·斯密是片面强调了经济完全自由反对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片面强调了国家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则是对前二者的综合。这三种理论就其所体现的形式看,与黑格尔“正-反-合”的逻辑是一致的,也与唯物辩证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是一致的。
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说,在肯定自由经济的同时,也承认国家在发展经济中的管理职能,它标志着在经过了资本主义300余年的发展以后,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应有的一席之地,终于被理论所肯定。这无疑是其理论上的一大进步。当然,它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的,这与其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是相一致的。
从西方经济学中提炼出来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为什么是市场而不是企业?中国在改革之初曾提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但推行市场化改革以后,学界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提出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种提法,从何时开始由何人解读,现在探究这个问题显然已经没有意义,但是和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相比较,这种提法的狭隘性所带来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消极影响,恐怕不是轻易能够消除的。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一种狭隘的提法,它掩盖了其背后更为本质的市场与计划、政府与企业等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都会有联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之所以被研究,就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之所以被首先研究,就在于它首先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循环往复的现象不断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虽然已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它只能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现象性关系,如果驻足不前,那么这种理论就是狭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与市场相对应的计划、与政府相对应的企业等等的关系。市场与计划、政府与企业等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研究市场与计划、政府与企业等各种关系,比起仅研究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要显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因而要更为本质。也正因为相对于研究市场与计划、政府与企业等关系来说,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仅仅是而且也始终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现象性的关系,它不可能超越市场与计划、政府与企业等关系而上升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本质的关系。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关系,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应有之义。其实,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每当讲到政府的作用时,都存在着“企业”这个影子。以亚当·斯密的(亚当·斯密,1776)理论为例:第一,这个理论主张经济应当完全自由而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我们如果让 “经济应当完全自由”,变为让“企业应当完全自由”,二者具有同意。第二,这种理论支持自由贸易而反对高关税。很明显的是支持企业的自由贸易、反对政府的高关税。第三,这种理论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自由市场,认为政府的干涉总要降低经济效率并使公众付出代价。其中,“商业和自由市场”的主体是企业,“降低经济效率”的是企业,“付出代价”的“公众”也首先是企业。不仅在亚当·斯密理论中能够被解读为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地方处处体现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包括凯恩斯主义、新经济自由主义也都是如此。总之,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替代现在理论所说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本质要更为贴近。
市场与计划的关系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另一种关系,则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其产生过程中,研究过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其中之一个问题是:与亚当·斯密所主张的经济应当完全自由相对应,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1867)则提出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的生产也应当像个别企业的生产那样具有组织性,并由此引申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要有“计划”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时,始终没有否定市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计划与市场成为一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
企业与政府相对应、市场与计划相对应,既是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的要求。第一,这是实践的要求。按照实践,政府是社会组织,企业也是社会组织,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可以进行对话交流以及权利的让渡,所以它们可以形成一组范畴。同样,市场与计划之所以也形成一组范畴,就在于市场与计划都是“手段”。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点上,邓小平是对的(邓小平,1992)。第二,这是理论的要求。按照逻辑学,“政府”是主体范畴,“市场”是关系范畴,二者并不具有非此即彼的、对立的、两极的联系,应当是显而易见的。按照逻辑学,主体范畴与主体范畴相对应,关系范畴与关系范畴相对应,方可构成对立的两极。政府是主体范畴,企业也是主体范畴,所以它们可以组成一对范畴。同样,市场是关系范畴,计划也是关系范畴,所以它们也可以组成一对范畴。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本质上应当是手段与主体的关系。市场是手段,计划也是手段;政府是主体,企业也是主体。由于手段包含市场又不局限于市场,由于主体包含政府又不局限于政府,由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相对于市场与计划、政府与企业等关系又仅仅是现象性的,所以这里提出“手段与主体的关系”以取代“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手段与主体的关系所反映的实践内容,与现有理论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所反映的实践内容有相同之处,即:二者都包含关于经济的主体运用经济的手段发展经济的问题。现有的理论在讨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时,其焦点并不在于市场与政府,而在于企业与政府,在于如何使政府让企业在市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并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这里所谓手段与主体的关系,本质上也包含政府与企业如何更好地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的问题。
手段与主体的关系内涵,可以具体化为包括市场与政府关系在内的八种关系。手段与主体的八种具体关系分别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与企业的关系;计划与政府的关系,计划与企业的关系;市场与政府、企业的关系,计划与政府、企业的关系;市场、计划与政府的关系,市场、计划与企业的关系。八种关系分为两类:四种单项(一项与一项)关系与四种复合(一项与两项)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问题是:某种单项关系与某种复合关系貌似重复其实不然。举例来说:“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和“市场与政府、企业的关系”、“市场、计划与政府的关系”,前者是单项关系,后两者是复合关系,虽然三者都包含“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但讨论各自关系时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所以不能把它们看做是重复。
手段与主体的关系多样性的内涵,决定了它比以往单纯论述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所及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在手段与主体的关系中,涉及到市场、计划这两种手段与企业、政府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市场、计划等手段是由企业、政府等主体使用的。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仅是作为经济主体的政府,还有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都会在其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并且,无论是运用市场手段还是运用计划手段,主体都会受到一定的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的影响,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中,在政府、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中,在一定时期,在一定条件下,虽然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会同时并用,但有时会运用市场手段多一点,有时会运用计划手段多一点。类似这样的问题,都会在实践中遇到,也都会被理论所关注。
手段与主体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讨论趋于全面。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无论是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是在我国以往的讨论中,所反映的内容因狭隘而不真实:它掩盖了企业利用“市场”与政府博弈的真实关系。由于讨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反映的只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表象问题,导致市场与政府二者处于不对称位置,要求政府所让渡的权力,并不是给予市场,而是给予企业,结果使得政府诸如放权给市场等成为不真实。通过提出手段与主体的关系,能够明确揭示出,对于发展经济的作用,并不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而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并不是政府放权给市场而是政府放权给企业。从而,提出手段与主体的关系问题,能够使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讨论回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这一正确的轨道上展开。
在手段与主体的关系前提下讨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时,政府如何运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是其所要面对的唯一问题。除此之外,不应当有其它问题在此出现,例如在这里,不应当有政府应当做什么、市场应当做什么这一类的问题出现。
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则是手段与主体的关系,前者比后者要更科学。若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为前提,要求对一些既定的策略表述作出新的思考。
首先,将市场经济中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恒定为市场的表述需要重新思考。
中国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不能恒定为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有将“市场”恒定为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的嫌疑。根据中国的实践,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恒定为政府不行,恒定为市场也不行。如果认为单纯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肯定已不合时宜,就改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方法论上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资源配置是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由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应当依具体条件而定。根据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周期性规律,根据中国处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实践经验,可以认为:当经济处于复苏、高涨时主要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当经济处于危机、萧条时则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可以说,后一种情况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①从世界范围看,危机时由政府配置资源将会成为新常态。2008年的危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参与了注资救市行动。有文章说各国政府共注入1万亿美元参与救市。也有文章(波得莱尔,2008)说,仅美国就注入了8000亿美元。中国当时注入4万亿元人民币,是众所周知的。就世界来看,不管当时救市的总金额是多少,这可以看做是在危机时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一个最新的案例。
根据中国的实践,对公有资源的配置也不可能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性质,按照我国的宪法,我国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等是公有资源;埋藏于地下的、无主的非自然资源,不存在“谁发现谁所有”的问题,因而也属于公有资源。我国对公有资源的配置,即使在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也一直都是由国家起决定性作用,一直是由国家通过政策措施进行管控。例如对煤矿、稀土矿的开采,虽然曾经试图扩大市场配置的作用,但其效果是众所周知的。现在即使欲让市场在配置公有资源方面也起决定性作用,恐怕它还需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方可确认。
其次,将市场经济中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定为市场的表述需要重新思考。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而不是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将“市场”定为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将“市场”恒定为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不行,将“市场”定为决定资源配置的主体也不行。市场只是表象,市场的背后是人的关系。市场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活动的产物。市场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它一经产生,就具有了相对独立的运作特点。但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始终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而不是市场。此前较长时期里,中国的企业到国际上买什么商品,这种商品必然会涨价,就是中国的企业与外方企业相互博弈的产物。国际市场的背后是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国内市场的背后也是如此。所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就是政府让位于企业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没有主观能动性,它无所谓决定与否。什么叫市场?它的本意是指剩余产品交易与场所的结合:交易为“市”,场所为“场”。市场在哪里?某地本没有市场,但偶有产品交易,并日渐成规模和影响,即形成为市场。人们常说,我们要拓展市场、开辟新的市场。这不是说所要拓展之处没有市场,只是说该处没有“我们”的市场。若要使该处拥有“我们”的市场,就是要使“我们”产品的交易在该处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当人们讲市场时,都是讲具体的人的经济活动。市场没有主观的能动性去决定资源的配置。只是市场背后的人(买卖双方),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由市场配置资源,这种西方经济学的语言不宜直接运用于中国的实践。
再次,“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表述需要重新思考。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现在还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提升到“规律”的高度,还没有理论根据。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样的提法吗?如果有,那么它就已经被西方的实践所证明并且已被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所肯定,我们可以把它拿过来使用;如果没有,那么,我国理论界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上升到规律的高度,就还没有理论根据。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提升到“一般规律”的高度,更没有实践根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即使有西方的理论为根据,那么到目前为至,应当说,它也仅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还没有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明。它只有在被证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的同时,也被证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后,才能提升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证明它的正确与否还需一定的时间,其结果究竟如何还不知可否。鉴于其实践根据并不充分,因此,现在就认定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明显不能成立的。
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高涨,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律: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周期性规律。资本主义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既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高涨,也制造了经济的危机与萧条。我国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看到了它在促进经济高涨中的积极作用。可是,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是因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失衡,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造成经济危机这一恶果。所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造成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原因,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我们对此应当有全面的认识。
因此,我们最好应当是放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提法。
当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的提法,如果暂且撇开从理论的科学性角度来说必须做一些改变不谈,仅从实用性角度来说是仍有它的价值的。一方面,它满足了极力主张以市场职能取代政府职能这部分人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则在配置资源问题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总体上讲,中国的政府不能让资源的配置失衡,在经济高涨时可以放一放,在经济危机时可以收一收。
最后再次强调:政府与企业(政企)关系的提法正确,应当坚持;政府与市场(政市)关系的提法不准,应当慎用!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2.zhang98765412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http://wenku. baidu.com/view/6e53fa212f60ddccda38a000.html.2011.05.08.
3.《亚当·斯密》,http://baike.sogou.com/v73810.htm.
4.《凯恩斯主义》,http://baike.sogou.com/v366111.htm.
5.《新自由主义》,http://baike.sogou.com/v101684913.htm.
6.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3月首版,http://baike. sogou.com/v56448.htm,2015.08.20.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8.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9.波得莱尔:《美国7千亿救市与中国 4万亿救市的对比》,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198534-1.shtml.2008. 11.13.
[责任编辑:吴群]
F120
A
1009-2382(2016)01-0031-05
①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本文即是学习这一内容的体会,期望为深化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改革有所贡献。文中出现此处所引的有关内容时不再专门加注,特此说明。
征汉文,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2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