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成全
(作者单位:邯郸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探析
石成全
(作者单位:邯郸广播电视台)
若要提高电视新闻对观众的影响力,创新必不可少。针对目前电视新闻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形式单调的问题与现状,本文提出创新策略,希望电视新闻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与传播价值。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策略分析
信息时代,在给了电视新闻更多机遇的同时,激烈竞争下的市场环境也让电视新闻的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当务之急,电视新闻编辑首先要解决的是新闻的内容与形式创新。
1.1 空洞的新闻内容
新闻节目的质量好坏,主要体现在其报道的新闻内容之中。深入挖掘新闻题材,应该是新闻节目的首要任务,虽然传播形式要服务于新闻内容,但却不能让新闻的表面形式抢了新闻的风头。倘若新闻陈旧、内容乏味,与当今人们关注的话题严重脱节,那么要想保证收视率,必然要用花哨的新闻传播形式去包装,这种新闻节目无疑于“绣花枕头”,起初受众或许会因为看似新颖的编播形式而眼前一亮,但随即而来的便是拖沓冗长的陈述,千篇一律的内容,让人毫无继续观看的兴趣,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新闻媒体及媒体从业者功利心太强,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固然重要,但保障其收视率的前提是新闻的内容和制作水平。
1.2 单调的采编形式
不只是电视新闻节目,目前很多电视节目都存在严重的模仿现象,最典型的是各类娱乐节目真人秀节目等。而电视新闻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决定其不能在内容上任意改编,歪曲事实,同样的新闻题材,若想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必须要在播报形式上下功夫。参考、借鉴同类优秀新闻节目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自己的特色,一味模仿,最终只能是“东施效颦”,既无法超越经典,更无法创造经典。
2.1 明确新闻主题
在挖掘素材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为确保新闻的真实、客观、完整与深入,通常涉及的内容多而杂,信息量非常大。而其中的很多信息,与本新闻主题的关联并不紧密,甚至与主题无关,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在对新闻素材和内容进行采编制作时,必须有所选择和取舍,不能把采访的所有内容都放进节目中播出。因此,分析新闻内容,提炼新闻主题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保证信息量,另一方面不能让信息量干扰新闻主题,次要新闻内容言简意赅,一句带过,主要新闻内容详细报道,以保证新闻节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2.2 敏锐捕捉新闻
电视新闻编辑以怎样的视角看待新闻,那么新闻便以什么样的角度呈现给观众。编辑新闻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媒体工作者的思想和创新意识。独特新颖的新闻视角,辅以犀利深刻的新闻报道,新闻节目的内容必然会有质的提升。“职业敏感”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直接体现了媒体人的新闻素养,关注市民及市民生活,讲市民关心的事,说市民想说的话,新闻不是去迎合观众,而是要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引人思考,发人深省,这必然要求媒体人加强学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教训,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用敏锐的视角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
2.3 准确把握节目方向
一档新闻节目若想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必须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即关注的点在哪里,要向观众传递什么信息,站在什么角度去传递。但凡优秀的新闻节目,都会有鲜明的风格与特点,如央视的《新闻调查》,其故事性非常强,可以让观众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再如《双城记》,它就是站在上海人的视角,以访谈的形式,去向观众讲述港台的社会民生新闻,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更多的是新闻中的人。因此,明确的节目方向,鲜明的节目风格,会让观众对一档电视新闻栏目印象深刻,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参考和借鉴是不够的,更要考虑到本地的风俗人情与经济发展,让新闻节目与当下、当地、当时的文化背景融合统一。
2.4 创新新闻编辑思路
通常,一档新闻节目不会只说一件事,只讲一个人。突出头版头条不难做到,关键在于,上了“头版头条”的新闻是否真的有价值,以及它该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头版,是否会影响其它新闻内容的衔接与连贯。规划新闻内容,合理编排新闻事件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使新闻节目张弛有度,节奏紧凑,它考验的是媒体工作者编辑新闻的思路:第一,新闻节目单的调整,要以新闻素材的多少为前提。素材少,每条新闻事件可报道得详细些,若素材多,便要抓住关键新闻重点报道,次要新闻只是概述即可;第二,一档新闻节目并不一定非要一次性播完,分期播放的方式更能为观众带去悬念,但前提是,新闻事件一定要有影响力,新闻编排一定要新颖,不能让观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第三,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编辑软件、背景音乐,优化新闻节目播出时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渲染新闻事件,让观众受到震撼,从而对新闻节目产生收视兴趣。
新闻节目的播出离不开新闻主持人,吐字清晰,逻辑缜密只是新闻播报的基本功,而恰到好处的停顿与发问,更能引起观众思考,新颖的观点,犀利的点评,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观众感受到新闻人的智慧与风趣,从而爱上新闻节目。
[1]吴丛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