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策略论

2016-02-28 02:36黄立佳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受众

黄立佳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策略论

黄立佳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新闻节目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电视新闻节目正日渐出现信息传播时效性滞后、节目服务性和互动性不足、对受众影响力低等问题。如何推动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发展,使电视新闻节目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受众需要,并保持独特优势,已经成为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改革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增强信息传播互动性、与新媒介融合、培养全能型人才等方面进行探讨。

新媒体;电视新闻节目;媒介融合;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以及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需求方面有了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构。新媒体具有高速快捷、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等优势,这使得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缺陷更加凸显。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掣肘的因素入手,在改革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增强信息传播互动性、与新媒体融合、培养全能型人才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得到方家指正。

1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掣肘因素

1.1 信息来源被动,传播时效滞后

时效性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体现,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本质诉求。传统电视新闻信息发布需要经历采集、制作、编排、传播等多个环节,因此在发布和节目放送阶段受到了时间限制。例如“马航事件”,3月8日上午马航发布新闻稿后,8点20分,法新社发布消息,称马航一架载有239人的飞机失联。9分钟后,新浪新闻中心微博账号@微天下转发法新社新闻,微信默认订阅号“腾讯新闻”也迅速推送失联新闻。失联新闻旋即在微博、微信两大新闻入口传播开来。搜狐、网易、腾讯预见到事态的严重性和新闻的重要性,立刻将马航失联推向首页头条代替两会专题,新浪网随后亦跟进。除此之外,多家网络媒体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前往一线,并开始紧密策划,推出报道专题。而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印发、播发周期则限制了其时效性,部分传统媒体针对该事件的报道甚至来源于新媒体。

1.2 “八股”思维难破,结构呈模板化

所为模板化,就是用一个固定的模板套制出来的,通常电视新闻节目是由声音配画面而构成,即由一段新闻稿加一组重复或叠加的画面构成,这有类似于“看图说话”。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革,带动了宽带与频道资源的发展,使其从过去的不足变成了过剩,这样新闻内容的优劣成为了决定电视媒体成败的决定因素。由于电视新闻人缺乏创新意识,“等、靠、要”的思想沉淀,许多信息不是自己的第一手信息,网站信息和节目就成了一些电视台“拿来主义”的母本内容,导致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慢半拍”现象,电视新闻成了“网云亦云”的后新闻。

此外,节目形态同质化严重也是制约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重要原因。纵观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模仿央视的痕迹重,节目形态相似性很强。例如央视有《新闻会客厅》,北京卫视有《有话可说》;央视有《新闻调查》,山东卫视有《说事拉理》等。从节目形态元素来看,多数新闻节目在内容设置、形式编排等方面极为形似,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中会有“模板化、大同小异”的感受。传统电视新闻创新性不足,复制性有余,这就无法调动观众的兴趣,因而导致观众群的流失,也阻碍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1.3 缺乏个性特色,无法满足受众

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单向传播,观众被动接受内容,但新媒体最大的特征是并行发展,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载体十分丰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和点击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尤其是随着手机业的发达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指尖一动”就能随时获取新闻信息。年轻一代更是将手机作为了他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手段。各种新媒体综合利用视频、音频和文字全方位的播发新闻,使得受众获得实时个性化的新闻服务,这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达到的。

传统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和观众的关系是“我播你看”,电视媒体声画合一、现场感十足的功能,满足了人们对新闻时效性和亲切感的心理需求,比如《新闻联播》之后播出的天气预报,给受众的生活、大众的生产提供了信息参考。但是电视媒体的互动方式是相对单一的,虽然一些节目设置了电话热线、短信平台,但无论是观众实实在在参与节目的渠道还是节目对观众观点的呈现都显得“苍白乏力”。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使受众可以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及时快捷的查找所需要的新闻信息,新闻客户端还会对相关新闻进行梳理,更便于受众获取全面立体的新闻。当下我们关注的各种新闻,都可以以关键词的形式推进,比如搜索“地震”,就会出来“5.12地震”、“玉树地震”等内容,这对传统电视的兼播是一个巨大挑战。此外新媒体的论坛和聊天功能也使得受众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实时评论、互动、反馈,这比传统媒体来得更快也更加便捷。

1.5 忽略受众主体,影响效力降低

通常,电视媒体总是把受众当成被动接受电视新闻信息的客体。事实上,受众却是真正的主体,就如商界称“顾客是上帝”一样。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按照时间顺序和节目安排顺序了解新闻信息。但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占有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年轻一代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手机、互联网、自媒体都是他们接触新闻信息的渠道,人们会形成新的新闻接受习惯。因此电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当然还有一部分作为电视的固定受众,但他们也会选择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补充渠道。一般来说,受众闲暇时间是固定的,投入到新媒体的时间多了,必然收看电视的时间就会减少,因此新媒体分散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减弱。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对策探析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时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指导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媒体环境下做好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虽然传统电视媒体在探索如何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速度、传播质量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新媒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独特的方式冲击着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互动性、选择性,比如广大受众自己选择的手机短讯服务,其速度明显高于所有的电视新闻。特别是自媒体时代,这些特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2.1 多种形态合融,消除简单拼接

卫青,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他奇袭龙城,收复河朔、河套地区,为西汉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通过多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节目形态体系,新媒体时代下,不断研发和投放新的节目至关重要。当下,视频新闻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将现有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进行组合和拼接,依照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混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质量,也提高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以及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效果。例如北京卫视新闻节目《锐观察》就在已有节目形态基础上将不同节目形态有机拼接,推出了“调查式谈话类评论节目”。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大型日播新闻情景喜剧,则首次将电视情景喜剧节目元素和电视新闻节目元素进行嫁接。这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形态的“混搭”不仅丰富了电视新闻节目及形态,也为节目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2.2 着眼战役全局,增强传播互动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以往单纯的“我播你看”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要想增加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兴趣,必须主动吸纳观众参与到新闻话题中来,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在大量的新闻信息面前,观众能够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那么新闻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将大大提高。当下,除了热线电话、短信等互动方式以外,还可通过与网络媒体的嫁接,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移动电视、手机客户端等手段实现电视传输和网络在线交流,从而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例如美国新奥尔良市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当天,CNN就在其官网上专门开设了一个供目击者提供图片和视频信息的板块,吸引了全方位的信息资料,之后再将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就使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全面、立体。

此外,我们还应当关注如何打造应对年轻化受众的新闻产品。当下90后、00后喜欢使用比较领先的哔哩哔哩、AcFun等这类弹幕式网站。这类网站以看剧而非看新闻为核心,但弹幕这种强大互动方式值得参考,如何使这个群体甚至是更低龄的群体对新闻信息和节目感兴趣,推出什么样的新闻产品,也十分值得思考。

2.3 注重强身健体,发挥独特优势

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信任度高过新媒体源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公信力。“8·12天津爆炸事件”的新闻发布饱受诟病,出现了“全世界看天津,天津在看动画片”的可笑局面,因而受众不得不去网络媒体寻找事件真相,但这其中也不乏假新闻被大肆转发。因此,只要电视媒体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创新思维为第一抓手,以服务效益为准则,以多样化丰富性为内容,以快捷化高速度为途径,把信息海量、碎片化问题进行“快、准、精”式的整合,针对新媒体上的流言、猜测用事实进行有效的引导,使电视新闻节目在第一时间以真善美的面目、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那么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角地位在新媒体时代才可以屹立不倒。

2.4 加强媒介互融,形成整体优势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通过诸多途径来传播信息,比如网络、手机等载体。通过与新媒介进行有机结合,电视新闻媒体能够打造起一个非常有效的传播渠道。例如,某电视台在原有新闻中心的基础上建成一个新的全媒体新闻系统。当日的一切信息均通过新增的大编辑部负责全程记录,除去过去的民生、时政新闻,还新设置各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微信、微博等),随时上传重要新闻,尤其是对于当日的突发新闻,记者将会及时通过电视台所建立的QQ 群进行发布,接着会传给网络编辑,由其负责将信息传至微信与微博上,充分体现出两种媒介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媒介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新闻内容,有助于获得更加丰富的报道素材。比如,民众在新闻现场能够拍摄到许多影像资料,电视媒体能够将这些影像资料当做素材,使记者获得更多的现场画面,同时能够拉近与广大民众的距离。

2.5 坚持正面发声,加强舆论引导

尽管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落后于新媒体,但其在信息深度与真实度等层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新媒体环境下,作为权威媒体,电视新闻在引领社会舆论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传统灌输式的新闻报道非常易于使广大民众产生疲劳感,导致受众减少。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积极更新新闻语态,努力选取新的内容,深入挖掘其内涵,以有效解决因各种新媒体冲击所带来的影响。首先,在内容上必须遵循始终为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正能量的基本原则,加强对新闻的挖掘,多报道人们感兴趣的新闻。其次,电视新闻应当在基于当前的信息与资源,充分利用自身具有的评论优势,为广大民众提供解读性报道。再次,电视新闻媒体需要把握新媒体环境这一良好的契机,构建自身的品牌,树立公信度。实践证明,良好品牌的形成,会在受众心中产生信任感和吸引力。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上看到信息后,均倾向于通过传统媒体来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也就是说,高点击率不能等同于高信任度。基于此,电视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品牌建设,确保所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树立较高的权威形象。此外,还应当防止“泛娱乐化”倾向,要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在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上,电视媒体必须掌握正确的话语权,保障媒体公信力。

2.6 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全媒发展

如今,采编播一体化的“全能型”新闻从业者已经是新媒体时代的职业要求之一,这里的全媒体人才包括了全能型记者和全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美国“9·11”事件以后,电视新闻走向直播化,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面对全球性的突发新闻事件,我国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总是BBC消息、路透社消息,那么请问CCTV消息在哪里?我们并不缺乏人才,而缺乏专业素养和丰富知识、反应灵敏、熟练操作各种媒体设备的全能型人才。电视新闻从业者除了恪守职业道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外,更应自觉掌握多种媒介操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多种信息,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做出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同时,做好新闻和受众之间的桥梁,承担传递新闻本身和人文关怀的责任,引导受众思考。只有在新闻节目创新中,加大对全媒体人才的能培养,实现“人机互动”流畅自如,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直播化新闻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在对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产生严重冲击的同时,还为其带来一系列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国不少电视新闻节目在信息来源、播报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进行创新,然而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能否在新媒体环境下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归根结底依然要看观众和市场。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弥补自身缺陷,加快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开发新的内容资源,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模式,必须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信息传播形态,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若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优势,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英]斯图亚特·艾伦.新闻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史丽媛,邹义明,关颖.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与发展探析[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3(1).

[5]庞建稳.机遇和挑战——论新媒体时代的电视突围之路[J].当代电视,2015(1).

[6]吕航.新媒体语境视域下电视新闻报道策略变迁之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4(18).

[7]刘春艳.探讨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问题[J].电子制作,2014(22).

[8]罗丹.电视新闻的困境解读[J].品牌,2014(12).

[9]秦大俊,李丽雪,常丽颖.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现状[J].湖北武汉理工大学信息过程专业学报(理学版),2013(12).

[10]陈爽.媒介融合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

2014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影视传媒教育复线模式构建与实践——基于中英高校影视传媒教育复线模式对比”(143040)阶段性成果。

黄立佳,女,西昌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的自我营销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