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

2016-02-28 02:22:39傅华丽
学术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制度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发展途径

傅华丽



论列宁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

傅华丽

[摘要]作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者,列宁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且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且使之具体化,并阐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指出社会制度的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发展途径;制度保障

苏联无产阶级建立新政权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认为这项事业的完成必须靠社会主义新人。为了造就一代新人的成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十月革命以后列宁特别关注新人培养的问题。正是在这一实践中,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和飞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列宁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体化

马克思在人学思想领域提出了一个属于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生存发展状态的本质上的规定的重要的理论概念“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P123)。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实践性,但从根本上而言,他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还只能算是一种科学的理论。随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为了捍卫和巩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在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艰难历程中,列宁通过他的革命实践活动,吸收和发挥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逐步具体化,由此将这一理论付诸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列宁一贯反对教条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以运用,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尤其如此。确切地说,一则是由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所处的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在落后的俄国具体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需要促使他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对理论的修正和完善从而推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当时的俄国是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之一。在世界层面,资本主义阵营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相互对抗,战争一触即发。而当时俄国国内的情况,一方面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受到封建主义的限制,且俄国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并不强大,还需要依赖外国帝国主义的帮助,于是在俄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废除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农民困苦不堪的生产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尖锐。正是这样的时代大背景迫使列宁以及他所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如何判断时代的基本性质?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如何认识俄国革命的主体力量?如何确定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个人和社会,历史必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群众、政党与领袖,道德至上与革命暴力等诸多矛盾。针对这些矛盾,在共产国际以及俄国国内、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和党外有着相当多的观点,引起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混乱。为了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走向实践,就必须对种种错误思潮展开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阐明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根本观念,其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极锻造革命主体,尤其是要锻造一个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正是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历史进程决定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挥。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列宁的带领之下,俄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是沙皇专制政府遗留下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国情以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历史性创举,面临着诸多窘况。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面对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等亟待解决的尖锐和复杂的问题,列宁冷静地剖析了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十分落后的具体国情;分析了俄国民众文盲众多、总体素质不高的状况,提出必须开展“文化革命”,并分析了“文化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在一个文盲众多和总体素质偏低的国家是难以甚至不可能成功建成社会主义的;深刻总结和凝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主体性作用所创造的具体实践经验,全面而具体地概括和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所发扬的崇高思想和道德品质;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号召全社会共同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建立严格的个人负责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尊重个性自由,提倡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等妨碍人的积极性发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在革命胜利之后,列宁以及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工作,促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在新人培养工作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达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和群众的结合,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理论的现实化进程。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认为,作为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生产力首要因素是人,但最活跃因素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更是需要教育。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可以将人类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通过教育的复制功能不断传承与延续,同时又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客观条件相结合并不断创新与发展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马克思说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3](P210)马克思说正是通过教育或训练使受教育者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劳动力,并进一步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教育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获得知识技能,使其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社会建设所需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人,因而“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4](P217)。

列宁同样肯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他更强调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才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就是要求教育要将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结合,探索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史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实践道路。他认为人要获得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必须是教育,通过教育手段训练和培养能够适合各种工作的劳动者,其次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尤其是生产者的劳动能力和他们所做的工作联系起来。

列宁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国情,在沙皇俄国时代,总人口的3/4是文盲,教育是属于贵族的专利,大部分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广大工农群众几乎没有享受到教育权利。因此,列宁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5](P357)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革命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在社会主义的学校中加强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的教育,培养和训练出许多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本领和拥有实际技能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割裂导致资本主义的学校以资产阶级的等级思想为内核,以培养为资本家服务的奴才和工人为目的,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强调资本主义旧学校就是用无用的知识填充青年的大脑,让所有的青年都变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官吏。列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与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结合起来;第二,将共产主义精神同现代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第三,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杜绝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第四,强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相结合。总之,列宁认为,如果受教育者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实践,只顾着学习书本理论知识,那么他所受到的那些教育和训练都是无效的,是不被信赖的,只有将学习、教育和训练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列宁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不但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更是大机器工业化生产的必然产物。大机器工业化生产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由原来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向以机器为主要工具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具有自动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必然要求从事生产的工人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社会的进步也依托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要求参与生产活动的青年或者说年轻一代掌握现代科学文化技术、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过程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列宁认为要实现培养出年轻一代新人的教育目的,教育不能脱离生产劳动,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也必须伴随教育,否则达不到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未来社会的理想也就不可能实现。正是基于此,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让学校的全体儿童参与到必要的生产劳动当中去。列宁说:“为了使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显然必须使所有的人都担负参加生产劳动的义务。”[7](P413)列宁强烈批判“民粹主义者”所提出的错误教育方式,他们把义务的生产劳动只规定为穷人的专利,而不是人类普遍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同时,列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既讲授书本知识又进行生产劳动的义务学校,要求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动手能力,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校园内的教育和校园外的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增长自身知识的同时又能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才能培育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并最终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社会制度的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

马克思坚持认为人与社会是不可割裂的相互依存并促进的关系。列宁也反复强调,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人的社会,作为个体的人的活动的汇集就是人类的全部历史,离开了个体的人的活动,那么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同时,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契合过程。一方面,现代化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息息相关,有怎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对应的人的发展水平相伴随。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8](P104)就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的相互关系,他们认为,个人的发展将取决于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同时又要坚持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列宁在考察了整个历史社会的发展过程之后认为社会变革与个体发展或进化在总体上总是存在一致性。

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列宁所作的贡献就在于为了实现这样的条件而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建设,并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力和推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它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并最终决定着人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将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的不断提高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让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当人吃穿住行的生存的基本需求得不到充分供应时,人的解放根本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有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劳动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力组成的首要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依靠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而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又必须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普遍降低,也就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加充足的休息时间,为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将改变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以前那种片面的、畸形发展的劳动者将不再适应于社会生产,而整个社会就必然需要得到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这样的新人也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论述中也验证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们指出:“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9](P334)

第二,消灭剥削,创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社会生产方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P12)。列宁认为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就是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10](P8)。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当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关系,也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直接因素。马克思说作为个人的全面性应该是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而不是想像或设想的,要确保这种个人全面性的实现必须充分发展生产力,并使之成为一定的生产条件且不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界限。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属于私人成为剥削阶级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发财致富的手段,人的发展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拥有者的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平等的生产劳动地位,生产劳动为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展示自我的平等的机会,成为人的解放的手段而不是奴役人,使人的潜能得到释放而不是禁锢。生产劳动是人生存的必须,是生活的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消灭剥削,提高人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想要真正实现必须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列宁反复强调要战胜资产阶级必须用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和小资产阶级生产,以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才能创造巨大的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

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列宁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的体现,唯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胡彩芬]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4- 0010 -04

[作者简介]傅华丽,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3

猜你喜欢
制度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发展途径
法官独立制度之保障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研究
道德社会构建的制度保障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少林武术发展途径及建议
武术研究(2016年11期)2016-12-16 13:40:12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53:33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41:19
贵州布依傩戏传承发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