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东
(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61)
·专论与综述·
化工产能过剩之我见(2)
——化工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
李朝东
(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61)
产能过剩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目的是深入分析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及其后果,为化工企业在研究将来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化工;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深受其害。近几年,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和实体企业造成的严重后果充分显现出来,已经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重点探讨了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及其经济社会背景,本文的任务是对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大规模、大面积的产能过剩会对企业、对宏观经济及社会稳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归纳起来有五升五降,五个上升是:企业负债上升、产品成本上升、失业人数上升、经营难度上升、金融风险上升;五个下降是: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效益下降、职工收入下降、财政贡献下降、企业再发展能力下降。
化工行业也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三酸两碱、氮肥磷肥、电石PVC等传统产品都处于结构性过剩的严重局面。我省化工产能过剩大多存在于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弱化了这些重点企业升级发展的要素保障和动力支撑,对全省化工发展大局造成严重影响。化工产能过剩的形成因素是复杂的,化解产能过剩难度和代价极大,防止产能过剩必须综合施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深入探讨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促使企业和政府加以警醒和反思,是做好去产能、实现理性科学发展、避免重蹈过剩覆辙、转变化工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
产能的形成主要靠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来完成,资金的来源很多,有自筹资金、银行贷款、股市融资、政府投资、境外投资、民间投资等等;技术来源要么自主研发,要么通过技术转让或者技术引进,但是归根结底要靠资本投入才能得到。建设项目决策之前,理性的做法是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深入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可行性研究得出项目的效益和风险预期。如果效益突出,风险可控,则项目是可行的,否则是不可行的。但是,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形成的粗放式决策习惯作祟,我国相当数量的工业企业包括化工企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加上有时政府的不必要干预和急功近利,可行性研究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深入的调研论证和科学分析,甚至在开展可研之前就已经下了结论,可行性研究报告变成了可批性研究报告。这种决策机制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埋下隐患和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项目建成后产品市场不给力,新增产能成为过剩产能。有的产能过剩是阶段性的,市场复苏有望;有的过剩产能是结构性的,不可能随着经济形势向好而发挥作用,变成无效产能,导致企业新建项目的预期效益成为泡影,面临的风险失去控制,企业从此陷入巨大危机之中,严重情况下甚至沦落为僵尸企业,从此退出市场。
根据通常的经验,过剩产能的出路有五种可能:一是强行全面投产,但因为市场饱和而降价销售,无利可图,企业资金链很快断裂;二是部分投产,产品成本过高没有竞争力,只能亏损运行;三是全部停产,与日俱增的银行利息和还款压力将使企业不堪重负;四是设备转产,由于化工工艺对生产装备的高度选择性,原有设备只有部分可用,仍需新增投入,代价惨重;五是资产变现,过剩产能的资产转手难度很大,不可能受到欢迎。在此状态下,新增产能成为了无效产能,新增资产成为了无效资产,新增投资成为了无效投资,轰轰烈烈开始,冷冷清清收场。投资结果事与愿违,非但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且债务沉重、元气大伤,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尤其严重的是,根据国家战略要求,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去产能。去产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目的是减轻企业负担,轻装上阵,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已经形成的过剩产能如何消除,情况千差万别,代价有大有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与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等多项改革都有关系。问题是,去产能总体上是只赔不赚的买卖,银行不会为无利可图的去产能行动提供资金,民间资本会敬而远之,国有企业的去产能只能由政府出面牵头收拾残局,归根结底是由纳税人承担,由政府兜底。因此产能过剩的结果是企业受损、国家受损、经济发展受损。
金融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核心,银行是金融的中流砥柱,国家强大的金融实力、金融安全主要依靠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银行与企业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唇亡则齿寒,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企业借助银行贷款支持进行项目建设,扩大生产能力,如果项目成功、产能有效、业绩良好,就能如期偿付银行贷款,银企双方就实现了双赢;如果项目失败、产能无效,企业就会丧失贷款偿还能力,银企双方就陷入了双输泥潭。如果双输面积过大,银行的经营压力会越来越大,盈利空间会越来越小,呆账、坏账、不良资产就要增加,资产质量就要下降,金融行业就会受到冲击,酿成金融风险的几率就会增加。我省化工行业中由于过剩产能压力过大无力还债而关门倒闭的例证并不少见。
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殃及全球,其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中国也深受其害。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面积的产能过剩无疑会拖累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说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银行。产能过剩表面看起来是项目决策问题,是企业行为,但深层次分析,是整体经济的不健康表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走向成熟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是资源包括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必然后果。
过剩产能是无效资产,把银行贷款变成了无效投资。虽然过剩产能的形成与粗放式发展氛围有关,与企业的盲目决策有关,与政府的不当干预有关,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有关,与长期实行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有关,但银行也负有一定责任。一个新项目出现,各家银行蜂拥而上争夺贷款权,恶性竞争导致在审贷时缺少项目科学论证和专业性分析评估,仅仅以项目可研报告给出的研究结果和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容易受可研报告的左右和误导,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推升过剩产能的行列中。国有银行最青睐的是国有企业项目,尽管项目质量不高、风险较大,也提供贷款;而对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创新型企业项目,尽管成长性好、效益突出,也不愿意贷款支持。这样,过剩产能不断膨胀,优质产能难以形成,造成了新增产能质量的不断下降,银行自身也随着产能泡沫的破裂而陷入困境。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生存能力、再发展能力如何,是由其经济效益决定的,经济效益是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决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归根结底源自于产品成本。产品成本低则企业强,产品成本高则企业弱。企业的生产能力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产品销售顺畅,必定有好的经济效益,处于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上,未来升级发展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如果企业投资失误导致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失败,成为无效产能,由此酿成的诸多消极因素相互叠加,会使企业不堪重负,实力削弱,陷入巨大风险之中,甚至破产倒闭。产能过剩造成最直接的恶果之一是产能利用率低,生产的固定成本上升,产品成本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此情况下,要么停止生产,要么亏本经营,绝无别的出路。尤其是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很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耗尽流动资金,资金链断裂,无奈退出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然而现阶段中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超出正常的市场承受范围,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将对经济增长和平稳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它不但事关经济发展,而且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不少国家的政局不稳都与高失业率有关。我国人口世界第一,就业压力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来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就业问题处理得当。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运行逐步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较大,就业岗位供给趋于紧张。去产能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痛苦而且复杂的过程。如果过剩产能属于结构性过剩,就鲜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必须加以淘汰,否则会将企业拖垮。淘汰过剩产能包括化工过剩产能,需要付出惨痛代价,包括资产处置、债务清算、工人就业等等。去产能必将使部分工人失去工作,加入失业队伍。这些失业工人因为个人条件、经济低迷等原因,再就业难度很大,收入下降,生活就成了问题,很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要使这些工人尽快就业,企业自身的力量有限,还是要靠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支持,这样就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产能过剩问题主要存在于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冶金等行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在我国,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产能过剩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经济很难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趋冷,部分源于产能过剩行业对新增资金的过度消耗。国有企业过剩产能的基本特点是过剩体量大、转型难度大、受影响职工数量大、社会影响大、淘汰代价大、造成损失大。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这些国有企业的过剩产能处置,包括债务、人员就业、技术改造等等的重担全部压在政府肩上,由财政负担。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点上,要做的事太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本来在过剩产能形成过程中政府已经注入了大量投资,现在又要为这些无效产能买单,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由于产能大量过剩,市场需求低迷,大量过剩产品在空间有限的买方市场上横冲直撞,恶性竞争。企业为了稳住脚跟,击败对手,纷纷降价销售,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降价风潮,不但使市场陷入混乱,而且做后没有赢家,两败俱伤。这种恶性竞争不但发生在国内,而且蔓延到国外,同类产品竞相降价出口,引发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由于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为了防止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以及低附加值化工产品,挤压国内化工行业,会增加申诉几率;考虑到其化工产品与我国产品的同质性和竞争性,也会对我国化工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目前,70%以上针对我国化工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是针对附加值较低的基础化工产品,如尿素、纯碱、磷肥、硫酸镁等,这些都是我国产能过剩的化工产品。
中国已经是国际上贸易救济设限的首要目标国。2015年上半年,我国共计遭遇14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37起,其中反倾销案件32起,反补贴案件4起,保障措施1起,仅美国一家就发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调查5起。G20国家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体。G20共对我国发起调查30起,占案件总数的81%。美国以6起案件居首,拉美国家对我国立案呈上升趋势,共14起,占案件总数的38%,同比增长27%。根据WTO数据统计,2014年成员共发起反倾销案件236起,其中,印度、巴西和澳大利亚发起最多,分别为38起、35起和22起;从被调查国家/地区来看,中国、韩国以及印度涉案最多,分别为63起、18起和15起。1995年~2014年间,WTO成员共发起反补贴调查案件380起,被调查成员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成员,其中,中国和印度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分别为90起和65起。2014年WTO成员共发起反补贴案件45起,中国、土耳其涉案最多,分别为14起和5起。根据WTO统计,自1995年1月至2014年6月,世界范围内共发起反倾销调查4627起,其中928起集中在化工行业,占20%,位列所有行业第二位。其中中国遭遇调查200起,排名第一。不但发达国家发起调查,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对中国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
表1 2015年全国主要进口石化产品情况
我国的产能过剩表现为低端产品、粗加工领域产能过剩,而该行业内高端产品、高技术项目、高附加值领域产能不足。这样的结构过剩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我国化工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进出口贸易大量逆差,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根本原因是行业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是企业升级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进步、要发展就要靠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只有稳健经营、健康发展、效益突出,才具有创新的手段和条件。总体说来,产能过剩企业都是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他们利用通用技术甚至落后技术大力扩张生产规模,期望走以量取胜的道路,结果适得其反,因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市场需求疲软,陷入了资不抵债、濒于破产的窘境。他们要想通过创新摆脱困境,就好比要一艘漏船扬帆起航,绝非易事。创新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时间的投入,需要有成熟的创新机制和创新保障。产能过剩企业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因为债务沉重、效益下滑、人才流失、资产缩水、去产能压力巨大,在经营风险中苦苦挣扎,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用于技术开发以及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不可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原则上说,过剩产能都不是先进产能,因此要通过处置过剩产能筹集创新资金去搞创新,希望渺茫。对于这样的企业,国家也拿不出大笔资金帮其进行创新开发,尤其是产品结构单一、回旋余地小的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银行贷款态度消极,自筹资金能力极为有限,极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退出市场。□(待续)
Opinion on the Excess Capacity of Chem ical Industry(2)——The Negative Effectof ExcessCapacity on Chemical Industry
LIChao-dong
(ExpertsOfficeof AnhuiHeavy Chemical Industry,Hefei230061,China)
Excess capacity ofmanufacturing sectors will cause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on nation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is aimed to approach the negative effects and their harmful consequences for the reference for chemicalenterprisesduring their developmentstrategymaking process.
chemical industry;capacity;excess
10.3969/j.issn.1008-553X.2016.05.001
F407.7
A
1008-553X(2016)05-0001-04
2016-07-20
李朝东(1948-),男,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专业,化工高级工程师,曾任安徽省石化厅副厅长、安徽省发改委常务副主任,现任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行业发展研究工作,0551-62687100,jw-li@mail.in.a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