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人类学*

2016-02-27 01:36刘同舫
学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人类学

刘同舫



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人类学*

刘同舫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绽放出来的,“盘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史资源,费尔巴哈是一位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类学思想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思路、理论意图的形成与理论逻辑的演进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站在了新的哲学平台上。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解放费尔巴哈人本学人类学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项目号: 13BKS005)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一生对人类解放、人类命运的关切始终未变,其理论研究的核心主题(人类解放问题)与毕生从事的人类解放事业息息相关,从未发生过转变,这是我们在把握马克思思想中不能忽视的立足点。毕竟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马克思在从事伟大事业的基础上所建构的解放理论体系作为反映社会进步实质内容的主导范式,为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①同时,他的解放理论体系又是在吸收了西方古今丰厚思想营养的基础上绽放出来的,“盘点”马克思解放理论体系的思想史资源,费尔巴哈(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是一位非常值得重视的人物。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把他和欧洲哲学史上其他唯物主义者区分开来,其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马克思批判唯心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而其人本学、人类学思想及其建立在人本学、人类学思想之上的人道主义更是对早期马克思的研究路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论及颇多的诸如“人的类本质”、“异化”等都与费尔巴哈的学说密切相关。还原历史语境,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史资源,向前追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与人类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清晰、准确地理清马克思解放理论的历史思想之源,并向后拓展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人本学: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表达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他是德国哲学界第一个指出黑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性的人。通过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获取了直观唯物主义立场,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精妙阐释。

费尔巴哈在其最具革命性的哲学著作《基督教的本质》中深刻贯彻了唯物主义思想,他明确指出:“神学的秘密不外就是人本学。”②此外,费尔巴哈的其他一系列著作,诸如《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都充满了其直观唯物主义人本学理论的精粹。

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核心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即便费尔巴哈转向了唯物主义,他也十分谨慎地和庸俗唯物主义区分开来,不屑于与庸俗唯物主义处于同一个哲学派别中。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立场看,人和自然浑然一体,但两者截然不同,而人和自然的关系却被庸俗唯物主义者直接的等同起来。费尔巴哈在其后期著述《遗言》一书中就指出:“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它不是生理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而且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认为的那种东西,即大厦本身。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③这就非常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与庸俗唯物主义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区别。

转向唯物主义之后的费尔巴哈,其伟大之处在于:以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探索人的本质,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这不仅使费尔巴哈与庸俗唯物主义者区别开来,而且也使得费尔巴哈与欧洲哲学史上其他唯物主义者区别开来。人本主义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学说,即人本学,其内容包括:人是自然之产物,但人与自然不能等同;人是一个感性的、肉体的存在;理性与意识皆为大脑之属性;人之自然本性是人之本质的核心属性;人之生活应当符合其自然本性;人类之罪恶、欠缺行为的出现,乃是人之本质异化的结果;异化之原因是宗教,故必须扬弃宗教,回复到人之本质状态;人乃是自己之上帝,无需在自己之外寻求外在之上帝的绝对价值。

那么,费尔巴哈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人本学理论的呢?

首先,费尔巴哈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的客观存在。费尔巴哈指出,人是自然的最高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起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的根据,故而,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才可能正确地理解与认识人。自然作为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人根本依赖对象,决定了人的本质首先在于它的自然属性,即人是物理的、生理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感性的实体。在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中,我们可以深入地洞察到,人的肉体与精神皆来自于自然。精神、思维的规律与世界运动的规律具有一致性,感性的人就是其思维与存在一致性与统一体的基础、主体。费尔巴哈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表述是:存在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即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两者是统一的,而其统一的基础和主体就是人,这便成为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对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提出了颇为可取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见解,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把人理解为精神实体的纯粹思辨哲学观念与体系。

其次,费尔巴哈从感性存在的角度深入阐释了人的本质。“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是哲学的最高对象,新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认识人及其本质。费尔巴哈指出,人是感性的实体,是现实的存在,人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总之,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在一系列对人的本质的定性论述中,费尔巴哈最重视的乃是人的感性属性。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独立于人即独立于感性实体之外的思维。人作为肉体与精神、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基础与主体,其本质存在、自然本性就是感性的存在,并且其本身也就是现实的存在。人作为感性的实体,具有伦理学上的意义。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本质表现在追求幸福的种种欲望与情感之中。对此,费尔巴哈曾经指出:“生就是活着,感觉着,表露着感觉。而你的感觉越强,就越须要表露;总之,你的感觉和情绪越真实、越强烈、越是本质的,它便越表示为外部的感性的。……不给人以快感的,不在步伐、姿态、举止、目光中,一言以蔽之,不在人的整个感性本质中表现出来的德行和自由,只不过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虚伪的、想像中的德行和自由。感性便是现实。……只有感觉得到的、看得见的本质才是完成了的本质。感性是完全性。所以,当你越出感性、生命直观的观点时,你便把完全的本质,转变成不完全的。”④人作为感性的实体,不仅具有伦理学上的意义,而且也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人是能思维、有感觉的感性实体,人的感性不仅包括人的感官欲望,也包括人的感觉直观。正因为人所具有的这种认识论前提,人才能认识自然界,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并且认识人本身。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费尔巴哈建构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理论,既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彻底划清了界线,也超越了之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同时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类学: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核心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建立于其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其对人的认识,不仅在于描述个别的人,而且在于阐发人的“类本质”。他把人的本质看做是“类”范畴,即看做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以全新的方式理解人这个个体。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将人本学提升到了人类学的高度,将人类学即关于人“类”的理解( menschliche Verstehen)的问题置于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核心位置。

费尔巴哈曾经将“类本质”作为对象进行描述,“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动物固然将个体当作对象,因此它有自我感,但是,它不能将类当作对象,因此它没有那种由知识得名的意识。……在生活中,我们跟个体打交道,而在科学中,我们是跟类打交道。但是,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来对待的生物,才能够把别的事物或实体各按其本质特性作为对象。”⑤这种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来对待的生物”即是人。费尔巴哈通过这一点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性区别:人不仅具有自我意识,能够在理性与精神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具备某种共性的类而存在。“在动物,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合而为一,而人,却既有内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人思维,其实就是人跟自己本人交谈、讲话。没有外在的另一个个体,动物就不能行使类的职能;而人,即使没有另一个人,仍旧能够行使思维、讲话这种类的职能,因为,思维、讲话是真正的类的职能。人本身,既是‘我’,又是‘你’;他能够将自己假设成别人,这正是因为他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而且也把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⑥人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之一就是人的“类”意识状态、“类”观念状态,“类”意识状态、“类”观念状态构成了人的“自我意识”与“类意识”的双重性生活,这种双重性生活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而此种“类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费尔巴哈的一段话道出了其对“类本质”的规定:“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⑦理性、意志、心是感性的、现实的人的存在标志,其也正是人的“类本质”。在对人的肉体和精神关系之间的理解上,费尔巴哈认为:“精神本是与肉体、感官、一般的人一同发展起来的;精神联系于感官、头脑、肉体上的一般器官。”⑧费尔巴哈这种把精神和肉体都视为感性的人的属性的观点,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这与唯心主义宣扬人的意识和肉体相分离的观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学说完全对立。相比较而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更强生物学与生理学的自然科学意义。

费尔巴哈从他对人的“类本质”的总体看法中又推演出理想的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与价值取向。在道德品质上,他提出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自我节制和利他主义。因为既然个体的人能够意识到人的“类本质”,能够意识到类本质乃是理性、意志和心,那么,个体的人自然就具备了推己及人的精神能力。约德尔( Friedrich Jodl) (《费尔巴哈全集》第二版的主要编者、费尔巴哈的弟子)曾对费尔巴哈的道德性强调发表看法:“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有了一种更现实主义( realistic)的、更阳刚的( vir-ile)倾向,与道德历史更加吻合。”⑨在价值取向上,费尔巴哈认为,理性、意志、心是人生存的目的,与人的生命同存亡,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是人的根本价值取向所在。费尔巴哈人类学思想与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的结合,是启蒙时期以后的哲人第一次把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和人的道德、人的价值相结合。

戴维·麦克莱伦( David Mclellan)评价费尔巴哈的人类学理论时指出,费尔巴哈“类的观念所包含着人类的根本统一性来自于人不是自满自足之物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品质和能力,所以只有加在一起才能形成‘完全的人’。”⑩麦克莱伦肯定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不是从个体的人抽象出来的概念,而是整个的人,是自在自为地具有感性存在的具体人的总体。“类本质”在费尔巴哈那里挣脱抽象得到了解放。

马克思解放理论创立的新平台

在人本学上,费尔巴哈把人理解为“自然”之人,他也力图超越人的“自然性”的理解,把人理解为“社会性”的人。这种思考蕴涵了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分析的成分,但没有切实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来考察人,因而没有达到基于社会历史活动来把握人的本质的深度,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对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把握。在人类学上,他没有对人的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具有形而上学性,同时他对类的理解本身存在着很大困惑,甚至在表达上是混乱与自相矛盾的。这是费尔巴哈人本学与人类学理论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人本学与人类学理论虽然存在局限性,但并不能够因此而否认其产生的反响及其伟大贡献。“费尔巴哈的著作在德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间引起热烈反响并不奇怪,因为他的学说兼具简洁的形式和独到的内容。”⑪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也有过高度评价:“和黑格尔比起来,费尔巴哈是极其贫乏的。但是,他在黑格尔以后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因为他强调了为基督教意识所厌恶而对于批判的进步却很重要的某几个论点,而这些论点是被黑格尔留置在神秘的朦胧状态中的。”⑫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人类学思想是那个时代最有别于黑格尔“神秘的朦胧状态”的唯心主义哲学学说。他把人理解为现实的感性实体,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思辨哲学;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和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把人本学提升到了人类学的高度。“我们往往强调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却很少注意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恰恰是从属于其人类学哲学的旨趣的。”⑬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人类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强烈影响,也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站在了新的哲学平台上。这种“强烈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马克思早期“哲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可以细致地区分为“哲学共产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哲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1845年以前处于“哲学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从哲学原则出发来思考、解决各种问题,哲学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的产物。在“哲学阶段”,特别是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发表到马克思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三年间,马克思正是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和人类学理论之上进一步阐述了“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构架。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类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论题都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范围之内,把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纳入到人类解放的体系与统一环节中,而这正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理论深入思考的结果。列奥波尔德在《青年马克思》“人的丰富性”一章围绕人类解放问题探讨了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他认为费尔巴哈深刻影响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观。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只能在共同体中才能得以实现的人类学理论深刻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也“效仿”了费尔巴哈,将共同体视为人性得以完善的理想场所,并提出超越政治国家的人类解放命题。⑭

第二,使马克思自觉地与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划清了界限。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高度,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划清了界限。正是费尔巴哈使得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哲学的羁绊,站在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地基之上。正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使得哲学真正摆脱神学的束缚重返现实世界,从虚无缥缈的神圣彼岸转移到人与自然的世俗此岸,并进一步使人真正成为哲学首要的、中心的问题,以人的尺度来认识和衡量世俗世界,改造现实世界。这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第三,使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境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马克思自从告别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之后,就站在了新的哲学平台之上,哲学的视野与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运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认识到批判环节与批判方式的价值;借鉴费尔巴哈的哲学原则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创造性见解,意识到政治解放的意义与限度;要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必须回到“市民社会”中去寻找钥匙,领会到政治经济学语境下探讨社会规律的决定性意义。马克思新人类学哲学的深刻转向“导引新人本学诞生,它促动了哲学主题深入人本化和新唯物主义人本之路的开启,这是一个起点式的转向。”⑮从问题域转换的视角来看,如果说费尔巴哈人本学与人类学的轴心问题是人的“自由”的话,那么马克思新的人类学的轴心问题则是人类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进行理论思考的根本旨趣与最高境界。

第四,对马克思的历史观形成具有铺垫作用。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唯物主义的人本学与人类学理论。青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的认识,对人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的理解,深深地打上了永不消失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正是费尔巴哈的“人成为人的类本质”的观念,使得马克思提出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和“人类历史的运动就是历史的人道主义的实现”的观点;“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成为青年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目标。马克思后来从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出发,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成熟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形成与青年时期的人道主义历史观、世界观的铺垫作用密切相关。

费尔巴哈人本学与人类学理论对马克思思想的启迪,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思路、理论意图与演进逻辑的影响。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进路直接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使马克思能够进一步查明和扫除阻碍人们通达人类解放、人类自由的主要偏见与障碍,探索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与人类自由的路径。其中,马克思早期的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查明阻碍人们通往解放之道的原因,引导人们摆脱偏见与错误,为走向真正的人类解放做好准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哲学共产主义”获得真正的解放与自由。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念就是通过哲学的革命和建构“共产主义”(从“哲学共产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展现出来的。“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⑯

马克思早年在接受与继承费尔巴哈人本学和人类学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筑了“哲学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晚年又深入探析“人类学”的研究动态,写下几十万字的人类学笔记,建基于此的“哲学人类学”诞生了崭新的人类学观念。马克思以毕生的经历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类解放”——终结阶级社会,解放全人类。他提出的人类解放理论所达到的高度迄今无人能够比拟,并且越来越彰显出其超越历史语境的理论力量和先知先觉的灿烂光彩。

①参见刘同舫《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②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74页。

③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1页。

④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册),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08—209页。

⑤⑥⑦⑧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册),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6、26-27、27-28、656页。

⑨Friedrich Jodl,Max Stirner und Ludwig Feuerbach,OsterreichischeRundschau,1911,Vol.26.p.427.

⑩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夏威仪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5页。

⑪劳伦斯·S.斯特佩勒维克:《论施蒂纳与费尔巴哈》,林钊译,《学海》2011年第1期。

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⑬谢永康:《人类学作为第一哲学——马克思与近代哲学精神》,《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

⑭David Leopold,The Young Karl Marx,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p.219-220.

⑮郑丽娟:《新唯物主义“人本”内禀的理论奠基之路——关于马克思理论的一种整体性解读》,《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⑯张汝伦:《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责任编辑:毕素华〕

作者简介:刘同舫,法学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liutf@ scnu.edu.cn。杭州,310028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人类学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