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2016-05-10 09:51王永中
学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一带一带一路

王永中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王永中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战略是以资本“走出去”为基础,驱动中国的设备、服务、技术、标准、货币和文化联合“走出去”,是中国传统的产品“走出去”和资本低层次“走出去”的升级版。论文首先从对外经贸格局、全球经济治理、国际分工地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角度,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其次,从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状况与特征;最后,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基础设施投融资、人才培养、利益保障和风险防范等视角入手,提出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战略意义特征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其重点目标是推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范围涵盖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的65个国家,近44亿人口,是中国的一项宏大对外战略规划,将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从国际视角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持续深化,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正处在深度调整之中,世界各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①。从国内视角看,中国当前已进入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可谓正逢其时。“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塑造中国对外经贸合作新格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外向型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与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②;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 FDI)达到1290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收国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OFDI)净额达到1231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三④。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凭借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承接了大量转移产业,成长为全球主要的生产基地和产品出口平台。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加工环节放在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市场,为中国创造了庞大的就业机会、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低迷,市场需求持续疲弱,限制了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的增长空间。与发达国家市场趋于饱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对中国质优价廉商品的潜在需求大,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冲抵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对中国外贸的负面冲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开采技术,资源开发水平较低,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资源等原材料的需求较大,中国可利用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资源,这不仅能够保障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供应,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中国亟需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多点开花”,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投资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需要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新的国际经贸秩序正在形成,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简称“TTIP”协定)取得实质性进展。TPP和TTIP谈判涵盖了中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对象,中国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中被边缘化⑤。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重要的对外资本输出国,中国需要积极应对,主动参与新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将会补充、发展现行的国际经贸规则,如贸易投资便利化举措、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双多边投资协定协商等。这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国际经济规则、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全球治理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过去,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主要侧重于传统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中国凭借要素成本优势嵌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在这一生产分工体系下,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获得的附加值非常低,并付出了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的代价,且易受东道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同时,中国的资本输出模式也比较单一,积累的庞大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的长期政府债券(主要是美国国债),不仅收益率低,还面临较高的利率、通货膨胀、汇率和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商品、资本、技术、货币和文化的全面和联合走出去,是中国传统对外经贸合作的升级版。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将凭借资本和技术的优势,主导区域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占据区域价值链条的高端环节,这显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而且,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国际产能和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将会逐步促进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提高中国海外投资的收益率。

(四)“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际产能合作,这对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不断向产业链顶端迈进,部分低端产业需要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消化中国国内较具优势的过剩产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中国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积累了庞大的过剩产能,而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趋于饱和,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资源比较丰裕,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国内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水平较为低下,存在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愿望强烈,对能够带动当地就业的产业投资非常欢迎,适合承接中国转移的制造业产能。中国目前一些产能过剩的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等优势产能,正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发展的产业。从而,中国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产能互补,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不足问题。

(五)“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层次方面,长期滞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与后者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契机。目前,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并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显然,西部地区将是参与这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的主力军。这会给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两个重要效应:一是由传统上对外开放的后发地区转变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投资将迈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二是西部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区位重要性会大幅提升,国家会显著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关键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一路一带”建设将会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使中国区域经济得以协调、均衡发展。

(六)“一带一路”建设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日趋加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债券发行量不断上升,一些国家还希望将人民币纳入本国外汇储备资产。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简称“SWIFT”)的数据,2015年8月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和货币合作,有助于沿线国家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进而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⑦。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状况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传统上主要依赖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但不是最为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但近年来增长速度快,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一带一路”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最为重要的市场,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合作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在当前发达国家需求疲弱的情形下,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对于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状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规模达1.13万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26.2%。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稳步上升(见图1)。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由2005年的1347亿美元升至2014年的642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6.9%,占中

图1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海关总署、CEIC数据库。国对外出口的比重从17.7%攀升至27.4%。这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外贸出口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因此,在发达国家需求持续疲弱的背景下,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对于稳定中国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规模持续上升。2005至2014年,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额由1412亿美元增至4844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3.1%,占中国进口比重相应由2005年的21.4%升至2014年的24.7%。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进口的主要是能源和资源类初级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较突出,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国的地位,2014年的贸易顺差高达1577亿美元。近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将可能加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状况。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盟和西亚是两大主要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与东盟、西亚的双边贸易规模分别达4805亿美元、3137亿美元,占中国同沿线国家的贸易份额分别为42.6%、27.8%,而南亚、独联体的贸易份额约为9.5%,中东欧、中亚的份额相对较小,仅分别为5.8%、4% (见表1)。东盟、独联体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份额有所下降,而西亚地区的贸易重要性明显上升。2005年至2014年期间,东盟、独联体的贸易份额分别下降了4.7、2.5个百分点,而西亚的贸易份额上升了5.9个百分点。

表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区域分布单位:亿美元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投资状况

囿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营能力,“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尚不能构成中国一个重要的FDI来源地。2013年,中国从“一带一路”国家吸引的FDI规模为86.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FDI流入量的比例仅为7.4% (见表2)。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FDI来源地结构极端不均衡。东盟地区是“一带一路”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且绝大部分FDI来自新加坡。2013年,新加坡对华FDI达到72.3亿美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FDI投资的份额高达83.2%。

表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FDI投资单位:亿美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迅速,由2004年的3. 6亿美元大幅攀升至2013年的134. 2亿美元⑧,年平均增速高达43.6%,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份额也从6. 5%上升至12. 4%。另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数据,201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项目投资规模为249. 2亿美元⑨,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为23. 1%。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数据明显高于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公布的数据,印证了部分中国资本通过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国际离岸投资平台和避税港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见图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盟和西亚地区。201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72.7亿美元,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投资的57.2%,主要配置于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行业。中国对西亚直接投资22.3亿美元,投资份额为17.5%,主要配置于能源、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等行业,主要分布在伊朗、沙特、也门、阿联酋和土耳其等国。中国对独联体、中亚直接投资规模较为接近,分别为11.6亿美元和11亿美元,主要投资于资源型产业。受地区形势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较为滞后,投资项目主要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投资领域则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纺织、能源开采和基础设施。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重点配置于能源、采矿等行业。201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和金属矿石的投资比重为64%。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领域逐渐延伸到不动产、交通和农业领域,但对沿线国家高科技和金融产业投资较少,尚未形成规模。

图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资料来源:商务部、The Heritage Foundation。

(三)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建大型工程项目的状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中国对外工程承包最为重要的目标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大。根据一项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基础设施建设总规模预计达25万亿美元,年均需求量约为3.2万亿美元⑩。这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在工程项目建设上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配套全的特点,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工程项目承包上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⑪。

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建的大型工程项目增长较快。2005年,中国在沿线国家承建的大型工程项目金额为85.8亿美元,2013年飙升至580亿美元,增加了近5.8倍。2013年,中国所承建的大型工程项目超过一半位于沿线国家(见表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速度预计会显著加快。

传统上,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建的大型工程项目主要位于东盟和西亚,在中亚、独联体和中东欧承建的工程项目比较少。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工程项目建设逐渐向南亚、中亚、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沿线国家扩散。而且,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建的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和交通行业⑫。

表3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接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区域分布单位:亿美元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国传统上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一带一路”战略是以资本“走出去”为基础,驱动中国的设备、服务、技术、标准、货币和文化联合“走出去”,是中国传统的产品“走出去”和资本低层次“走出去”的升级版。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后来者,“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略国际市场、应对国际投资风险、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政治社会不稳定风险较高,法律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较差,潜在的投资风险较高。根据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失败项目的数量份额、价值份额的比例均显著超过其在“一带一路”的投资份额。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投资风险也存在着差异性,西亚地区的投资风险最高,南亚地区的投资风险较高,中亚地区的投资风险较低,而中东欧、独联体和东盟等地区的投资风险处于中等水平⑬。另外,中国与“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会很有可能遭遇地缘政治方面的阻力,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更容易遭遇政治风险。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曲折和漫长的过程,前景虽然广阔,但投资风险不可忽视,中国需要冷静理性看待,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步步为营,扎实推进,追求投资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为确保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战略应当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战略形成双轮驱动

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重点传统上是发达国家。目前,中国不仅继续需要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改造升级现有的工业体系,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需要依赖发达国家巨大市场空间来销售产品,从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极为重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机制的局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容量不可能在短期内超越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不应降低对发达国家市场的重视和开拓力度,应继续将其置于中国对外经贸合作重心的地位。所以,在战略层面,中国应当全面推进同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二者齐头并进,双轮驱动,推动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协调、均衡发展,加快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二)以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国在资本、技术和成本等领域的综合优势

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领域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不仅拥有较强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能力,而且外汇资金充足,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上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能力弱,缺乏运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经验。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资源领域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沿线国家的初级大宗商品资源禀赋丰富,而中国对能源资源类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大。已有的实践表明,能源资源担保的基础设施国际融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但是,该方式涉及到敏感的资源开发问题,经常遭受民粹主义的批评指责。中国应鼓励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竞标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金砖新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和国开行等国内外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基础设施的融资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基础设施领域是一个政治敏感的投资领域,且投入的资金量大,投资回报期长,投资风险高。中国近来在此领域的投资因政局变动频频受挫,如缅甸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导致中缅密松大坝工程被叫停和中缅皎漂-昆明铁路工程计划被取消;泰国政局动荡导致中泰“高铁换大米”计划流产;斯里兰卡新政府上台导致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停工。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应做好前期尽职调查,量力而行,尽力争取东道国政府的担保,并尽量采取国际合作方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缓解东道国内部的批评责难意见,实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在过去三十余年中,中国当时向外输出的资源是有限的,中国的发展视野总体上是内向型的,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经验和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很迫切。“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的人才、资本、设备、技术和文化的全方位“走出去”,迫切需要大量熟悉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政治法制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多管齐下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如高校培养、企业培训、吸引留学生回国、延聘退休外交官和雇佣外籍人员等,以建立起一支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同时,完善国际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和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政府应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首先,中国的政府、智库、媒体和企业界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各界人士宣传与解释“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和合作领域,增进共识和互信,化解其误解和疑虑,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其次,政府要加大“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支持力度,鼓励设立相关研究智库,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调研和情报信息搜集的力度,为企业投资行为提供指引。第三,综合利用开发性金融、出口信贷、出口保险、财政投入(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手段,并引导商业银行、投资基金、信托公司等商业性金融机构,向“走出去”的国内企业提供财政、信贷和股权资金支持。最后,中国应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修改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促进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双向、有序与自由流动,支持中国企业在海外依法维权,要求东道国的法律公正、透明,充分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预警和管理平台建设,确保中国对外投资安全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和经济风险比较高,中国企业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加风险防范能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在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将会大幅上升,亟需增强对沿线国家的风险预警和管控能力。政府应鼓励企业设立独立的海外投资风险评估部门,加大对东道国国家风险研究的投入力度。中国应当建立和完善沿线国家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加大对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国家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研究的支持力度,全面、准确评估沿线国家的各种潜在风险,为中国企业提供前瞻性风险指引。相关主管部门应当教育和规范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的合规守法意识,降低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风险。中国企业应当调整投资策略,切忌好大喜功,要适当克制对能源资源等敏感行业的投资,减少投资项目的受关注度和政治风险。中国应加大对投资东道国的外交资源投入力度,与东道国的政府、政党和社会各界维持良好关系,降低政权更迭带来的政策不确定风险。加快《海外投资保险法》的立法进程,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国政府应大幅增加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注册资金规模,显著强化其海外投资保险业务,提高其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保驾护航的能力⑭。

①安宇宏:《“一带一路”战略》,《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1期。

②数据来自世界贸易组织( WTO)。

③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组织( UNCTAD)发布的《全球投资报告》。

④⑦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⑤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⑥韩玉军、王丽:《“一带一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国际贸易》2015年第6期。

⑧重大项目是指投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

⑨丘兆逸、付丽琴:《国内私人资本与一带一路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导报》2015年第3期。

⑩⑪⑫王永中、李曦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估》,《开放导报》2015年第4期。

⑬王永中、王碧珺:《中国海外投资高政治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全球化》2015年第5期。

〔责任编辑:曹小春〕

作者简介:王永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副主任、研究员,wangyzcass@ 163.com。北京,100732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一带一带一路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