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探析
——以拉萨净土健康产业为例

2016-02-27 11:40尼玛次仁吴春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净土农牧业特色产业

尼玛次仁 吴春宝

(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西藏拉萨 850000)

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探析
——以拉萨净土健康产业为例

尼玛次仁 吴春宝

(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西藏拉萨 850000)

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对创新西藏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的运行机制,着重考察了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同时进一步指出了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期对西藏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引言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至今贫困问题仍然是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就曾指出:“消除贫穷和饥荒,更加公平地分配收入以及发展人力资源,仍然是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战胜贫穷的斗争是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组织部署了大规模的消除贫困的战略计划,在不同阶段分别制定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就扶贫方式来看,我国扶贫工作已经由过去以国家救济为主导的输血式扶贫,逐渐转变为目前以扶贫开发为主的造血式治贫。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纵观当前发展形势,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的扶贫事业仍然面临艰巨挑战,特别是经过三十年的贫困开发,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显而易见,当下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机制不断成熟,这种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显著。通过对社会经济的调查研究发现,西藏贫困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贫困发生面积广。贫困多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西藏高原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环境多变,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导致农牧民生计方式脆弱,特别是一些远离经济中心城镇的地区贫困发生更加频繁。二是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截止2014年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为61万,占全区农牧民人口的比例为23.7%[1]。这一贫困群体不但数量庞大,而且“长期以来,西藏贫困农牧民面临着收入增长慢、生存环境差、占有资源少、健康状况弱、劳动力素质低的困境”。[2]三是贫困类型多样,致贫因素多元。西藏贫困人口类型复杂,包括生存环境脆弱型、生产资料贫乏型、经营意识薄弱型、人口压力过大型、人口健康缺陷型、多重因素复合型等。[3]可见,西藏贫困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发展不均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以及传统文化桎梏等因素。西藏贫困的特点决定了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方式,需要因地制宜,建立多种贫困治理模式。

特色农牧业产业扶贫是西藏发展较为成熟且比较典型的治贫理模式。众所周知,产业是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物质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产业,既可以满足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的发展需要,同时也符合西藏农牧区发展稳定的现实需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西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帮扶等措施帮助脱贫”。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可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对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而言,意义深远。

一、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西藏精准扶贫的典型模式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2003年,西藏就开始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于2004年正式实施。对西藏而言,农牧业产业扶贫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又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深入研究与适度延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农牧业特色产业如何确定、生产经营技术如何引入以及发展资金如何筹集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一)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特征

1.就产业定位而言,西藏特色产业包括特色农牧业、旅游业、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特色食品和饮料业等五类。[4]鉴于研究主题限制,本文仅围绕西藏特色农牧业进行探讨。农牧业特色产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特色服务等绝对优势内容,同时还涵盖独特的生产工艺、较高效率的生产方式等比较优势内容。因此,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定位涵盖了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依据特色资源禀赋为产业定位,例如藏医药、藏香猪、藏鸡、牦牛肉及奶制品等等。第二,依据产业功能区为产业定位,按照标准,西藏地区可以分为农区、半农半牧区、牧区、林区等四个类型区,不同类型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也不尽相同。第三,依据规模或集聚效应为产业定位,特色产业必须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能够产生辐射效应,不具备凝聚效应的特色资源是无法形成特色产业的。

2.就发展条件而言,西藏的特色产业源于特色资源,“资源丰富、绿色环保”是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典型特征。西藏地区是当今全球污染最轻的地区,无论空气、水资源、土壤还是人文环境,都是其他地区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可以说西藏地区的农业环境有天然的独有性和不可替代性。此外,西藏特色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从资源禀赋来看,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西藏蕴藏着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日照充足,热量条件好;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居全国前列;地缘优势明显,生态类型多种多样等等。从农牧业产品来看,西藏的资源产品种类多样,独具特点。而且,西藏独特的区位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风格迥异的河谷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文化,都造就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独特的文化内涵。

3.就发展态势而言,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由政府推动,规模已经初显。根据自然条件和农牧业特色产业特点,“十一五”期间,西藏在已有的生产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挥独特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推进了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带、藏东北藏牦牛产业带、藏中北绵羊产业带等六个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西藏地区基本形成了“七区七带”特色农牧业产业战略布局(如图1所示)。从2004-2014年十年间,西藏政府整合涉农资金,累计投资达20.94亿元,在全区7个地市74个县(市、区)实施了无公害蔬菜、牦牛、绒山羊、藏猪、藏鸡、奶牛及藏系绵羊育肥、水果、林下资源等12类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建设了农牧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200多个,项目区累计建设牲畜圈舍及暖棚256.5万平方米、蔬菜大棚10200座,累计产出短期育肥绵羊232万只、山羊绒1135吨、藏香猪18万头、鸡鸭519万羽、马铃薯55万吨、蔬菜50.6万吨。[5]总之,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二)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机制

精准扶贫所凸显的“精准”表现为“真扶贫”“扶真贫”,并将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扶贫工作的始终。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中的典型模式,主要是因为农牧业特色产业有着独特的帮扶内涵与运行机制。从概念界定来看,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是指通过投资的方式实现对贫困地区资源的开发,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资源性产品为对象,形成产业链,在开发过程中转变产品成本的支付方式,从而实现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生产性扶贫。[6]由此可见,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的本质是“授之以渔”的造血式扶贫,其结果是贫困农牧民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这种扶贫方式以农牧业为依托,借助具体的帮扶手段,在组织参与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等多种机制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得以脱贫。具体而言,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参与机制。在西藏日益社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农牧民逐利诉求日益强烈已经成为常态,与此同时,农牧民生产单位的原子化以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在二者的交互作用下,农牧民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这也是导致贫困农牧民脱贫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农牧民特色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扎根于小农家庭的共同体力量,形成有秩序的应对策略,抵御因城乡隔离,单个人、单个家庭进入市场的风险和通常所说的现代性的负面影响”[7]。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使得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无论是新型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对贫困农牧民的有效整合,还是龙头企业对贫困农牧民的产业化带动,都促使贫困农牧民在产业链中的参与能力与就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贫困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得以提高。贫困农牧民“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逐步被农户间的有序合作所取代。

图1 “七区七带”特色农牧业产业布局图

2.利益联结机制。农牧业特色产业是贫困农牧民脱贫的根基,是带动贫困落后地区区域发展的依托,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贫困农牧民的收益问题。要确保贫困农牧民的经济收益,就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共享理念贯穿于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利益联结机制多采取灵活轻巧的订单帮扶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新型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等)和有劳动能力的帮扶对象依法签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协议,依托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共同开发,共同受益。此外,还有长期性的利益联结模式。以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娘蒲乡尼木纳村为例,乡镇政府整合扶贫资金,通过精准扶贫与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相结合,建立了7个经济合作组织,并按照一定比例分配每年的收入,其中70%分配给具体参与的农户,20%为集体收入,10%用于帮扶贫困户,从而建立了多方受益的长期利益联结机制,既保护了农牧民自身的利益,也调动了贫困户的发展积极性,同时还壮大了集体经济。

3.自我发展机制。发展是解决贫困的最重要途径,这不仅表现在宏观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上,更体现在资源配置微观主体的变化上,而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则是取得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发展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丰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自然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关键取决于人力资本禀赋的条件,实现“内源式”发展。从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过程来看,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牧民掌握生产技术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的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破除了自给自足的观念,强化了市场经济意识;破除了因循守旧观念,强化了争先致富意识;破除了温饱即安观念,强化了发展意识”[8]。总之,贫困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在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中得到了持续提升。同时,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措施改变了以往直接将扶贫资源分解到各个贫困户、贫困扶助资金平均分配、牲畜均分到户的“撒胡椒面”式的简单做法,开始注重激发贫困农牧民的能动性,重点扶植他们创业,引导其走能力脱贫的道路。

(三)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路线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西藏特色农牧业产业帮扶贫困农户的基本思路如下:龙头企业或者经济合作组织组建产品原料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引导、带动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发挥辐射作用,并扶持建档贫困农户发展脱贫。(具体如图2所示)

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实践出现了三种比较典型的帮扶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该模式是政府通过招商或本地培育,以扶贫贴息贷款的形式,建立符合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要求的龙头企业,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一体、产加销相连、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机制。二是“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市场+贫困户”模式。政府以政策和帮扶资金为主要手段,重点支持西藏新型农牧民经济组织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合作组织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的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较大规模的经营主体,借助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增加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贫困农牧民实现增收。三是“大户+市场+扶贫户”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扶持生产大户或经济能手,建立户户帮扶的结对形式,协助贫困户脱贫。

经过多年发展,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共计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培育地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家。[9]从经济效益来看,2014年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实现群众增收13.15亿元,收益群众达175.6万人,占总人口的60%以上;实现户均增收3305元,人均增收748元。其中,龙头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带动农牧户6.1万户、20多万人。[10]从扶贫成效来看,通过实施项目带动、特色产业扶持、农牧民技能培训等精准扶贫措施,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直接减少13万[11],2015年减少至59万人[12]。

图2 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化帮扶到户的技术路线图

二、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基于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实践

“十二五”期间,拉萨市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据统计,拉萨市贫困人口占全市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由2010年的29.55%下降为9.69%,年均下降43.67%。[13]具体而言,2011-2013年实现了56873人的脱贫。特别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开展精准瞄准、建档立卡工作,2014年拉萨总数为7.352万人的贫困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的24.6%)中,有2.3万人完成了脱贫[14]。显然,当下拉萨市大好的扶贫局面是多项精准扶贫措施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措施包括“以业脱贫、以迁脱贫、以教脱贫、以补脱贫、以保脱贫、以助脱贫”

等等,其中“以业脱贫”措施中的净土健康产业发展是一大亮点。下面笔者以拉萨净土健康产业为例,简要剖析一下精准扶贫的做法与成效。

(一)情况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现代人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与消费能力也随之急剧提高。在此背景下,健康产业不但成为越来越热门的产业,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依托拉萨独特的人文社会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2013年拉萨市作出了发展净土健康产业的决定,并于2014年开始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依据拉萨地区辖区内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科学制订了《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种植篇(2014-2020年)》《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养殖篇(2014-2020年)》,并确立了净土健康种植业“两区八带”、养殖业“一区二带三板块”的发展格局。

2.精准培育主导产业。依据规划,拉萨市共确定了天然饮用水、奶业、生猪、藏香鸡、经济林木、藏药材、特色园艺、斑头雁发展九大主导产业,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套专班、一项工作一个专门小组的要求,成立了九大产业推进组,整合各县(区)、各部门力量,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净土健康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一是在职能协调、部门指导督促、总体规划编制开展、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拉萨市政府充分发挥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经济职能。二是在净土健康产业的运行方面,市场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大企业作用的同时,拉萨净土健康产业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资本运营方式来推动发展,以市场化调节手段来进行管理,按照法人治理的要求来规范各项制度,取得了突出成效。

(二)扶贫措施

对于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产业脱贫被认为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内源式”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发现净土健康产业帮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1.在投入资金扶持方面,有产业无资金是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瓶颈。虽然西藏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及项目的开发。中央对西藏的扶贫资金逐年增加,而具体落实到每户贫困户却又所剩无几。受政策限制,当前扶贫资金整合难度非常大。虽然国家金融扶贫政策可以缓解贫困农牧民的资金困难,但是对于贫困农牧民来说,小额信贷门槛依然较高。在净土健康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拉萨市政府依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补贴门槛,注重采取以奖代补、小额信贷、信息技术服务以及提供种子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扶持当地贫困农牧民能够直接参与、直接受益而且收入稳定的净土健康产业项目。《拉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下文简称“意见”)指出:“对于特色养殖户而言,奶牛胚胎移植每头补贴4500元,性控冻精每头补贴600元;牦牛冻精每成功推广一头补贴400元;对于种植高原特色设施园艺(瓜、菜、花卉、设施水果)的农户,现有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使用可降解地膜或地膜厚度达到0.014mm以上,并在使用后能清理回收的,每亩补贴30元。”

2.在生产组织经营方面,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采用的是“净土健康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机制和“净土健康产业企业+产品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的组织化,拉萨市政府在“意见”中明确规定:“对在市内健康养殖三个月以上,年出栏藏香猪(生猪)300头以上且在本市内上市后可追溯的,藏香猪出栏每头补贴150元、其他品种生猪出栏每头补贴100元;对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以奖代补,一次性补贴基础设施建设100-300万元;对使用食用菌良种的种植主体,连片种植面积20亩(含20亩)以上的,每棒补贴1元;对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藏红花、枸杞、牛蒡、金银花、绿萝花、百合、雪菊等100亩以上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出苗率达到70%以上,推广育苗新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在“订单式”种养殖业推行的过程中,确保实现贫困农牧民的就业与增收。

3.在贫困农牧民的收益保障方面,拉萨市结合净土健康产业的发展,“帮助贫困户多养一头奶牛、多种一棚蔬菜、多学一门技术、多输转一名劳务,实现每一户扶贫对象都有一项增收技能,实现脱贫致富”[15]。同时,拉萨市政府大力推进农牧民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提高贫困户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增加租金、红利以及股息等财产性收入。调研显示,曲水县流转了4万多亩土地,每亩土地流转价从850元到1700元不等。土地流转后,农民群众还能继续留在土地上打工,在流转地种植玛咖的群众,每亩均有不低于7000元的收入[16]。拉萨奶牛养殖基地引进优质奶牛10万头,全市贫困户以户均4头奶牛的方式入股,采取集中供养、年底分红的管理模式,使所有贫困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利益联动机制已经形成,切实推进了产业扶贫、产业富民的进度,促进贫困农牧民实现了转移就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三)取得成效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净土健康产业的发展在推动拉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同时,也给贫困农牧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具体而言,净土产业精准扶贫产生了三种效益,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政治效益。

1.经济效益。净土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拉萨市产业结构的整体调整与升级。就目前发展态势而言,2014年拉萨天然饮用水企业达到了19家,产量达1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20多亿元;新增签约天然饮用水企业5家,投资额17.18亿元。全市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到19个,其中城关、达孜、林周新建4个标准化奶牛养殖中心;引进良种奶牛1700多头,奶牛存栏达到7.5万头,饲草种植面积达到8.6万亩,其中饲草玉米达到1万亩,为现代奶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色经济林木种植面积达到8239.5亩,其中玛咖种植面积达到4658亩,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生猪养殖基地达到23个,存栏数5.19万头,出栏数6.73万头,产值7000多万元。净土健康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发展,直接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据统计,2014和2015两年间,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到8.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12.5万人。仅就产业扶贫而言,自“十二五”以来,因参与净土健康产业发展而脱贫的拉萨市贫困人口就有2万余人。2014年,曲水县、堆龙德庆县通过扶持贫困农牧民参与净土健康产业项目,进行特色种植(玛咖、灵芝),已有1524户农牧民实现脱贫。拉萨市扶贫部门在城关区、林周、达孜、墨竹工卡等县(区)投资3674万元,扶持2657户贫困农牧民参与净土健康产业项目(特色种植、养殖和加工类等),[17]既扩大了当地的就业容量,确保贫困户能够就业,同时也给贫困户带来了一定的收益,有效降低了贫困程度。

2.生态效益。习近平同志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西藏发展“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守生态安全红线,共同保护碧水蓝天”。保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西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筑牢。净土健康产业精准扶贫实践说明,西藏地区精准扶贫应该是绿色与富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作为西藏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部分,净土健康产业扶贫以新技术、新工艺为手段,改造提升高原特色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降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环境消耗,从存量上提高了产业的绿色化程度。另一方面,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净土健康产业扶贫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方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木、食用菌、藏药材、特色园艺等产业,支持发展立体生态循环高原特色养殖业,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

3.政治效益。西藏社会的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特殊矛盾是西藏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当前西藏正处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定阶段,保持持续稳定和全面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关键阶段,同时还处在‘后达赖’向‘达赖后’转变、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尖锐复杂阶段,呈现出新的鲜明特点”,鉴于这样一种现实情况,全面做好扶贫工作,对西藏长治久安和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筑牢了维稳基础。社会稳定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产业发展才能顺利推进,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净土健康产业扶贫,不仅发展了经济、推进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民生,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可以说对维护拉萨市和谐稳定局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凝聚了人心。“人心政治”是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净土健康产业扶贫实践促使农牧民脱贫,在此过程中,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贫困户也增强了对党的认同,对民族政策的认同,从而夯实了党在拉萨的执政基础。三是提高了干部工作能力,改善了干部工作作风。在净土健康产业扶贫实践过程中,各级干部需要处理好项目发展与贫困农牧民切身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基层维稳与地方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关系,在此过程中,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模式的主要不足

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西藏建构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即政策扶贫、专项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作为扶贫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为西藏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有力推动了西藏农牧区产业开发、农牧民增收以及资源整合,但是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模式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政策的逐利导向与贫困户风险规避行为之间存在冲突。从微观层面来看,贫困农牧民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是以增加收入为目的的,这也是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诸多农牧业特色产业得以迅速推广的直接动力。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在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于是贫困户就会本能地采取保守谨慎的参与姿态,其主要目的是降低风险出现之后的损失。加之贫困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先天不足,在市场信息不对称、前景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加大必要的生产投入,只会出现大量的盲从行为,从而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的增收目的。一旦增收不明显,贫困农牧民便会更加固守盲从行为,采取更加保守的应对策略。因此,虽然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在整体上拉动经济发展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保守的生计策略使得贫困农牧民在产业化的市场中更加“边缘化”,而整体性的经济增长与产业规模扩大却从表面上掩盖了贫困户被“边缘化”的事实。我们一直在重点强调西藏贫困户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脆弱性,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他们主动应对市场的自我保护行为,从而使得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陷入了发展困境[18]。

2.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政策的扶贫目标与基层行政人员行为动机不统一。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发展一种支柱性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增加地方税收,同时也容易打造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亮点,突出政绩[19],为此,地方政府会不遗余力地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受压力型体制影响,基层政府总是趋向于借助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应对政策指令或谋求生存空间。[20]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扶贫情境中,基层政府行为常常以自我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为导向,从而导致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陷入困境。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强调扶贫的精准性与有效性,而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基层政府行为的动力则来源于政绩,同时量化指标也往往是GDP和人均收入等,这就导致基层政府片面追求政策实施的效率性,一味地快速推行并完成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另一方面,在项目落实的手段上,基层干部在直接面对贫困户时,虽然也以市场化与商品化为导向,但更多地是采用行政化的方式进行动员,这是因为行政手段既省时又省力,同时见效也快。因此,当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政策与基层政府施策能力、施策动力不匹配时,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政策的扶贫目标与基层干部的施策行为动机就会相互龃龉。最后,产业扶贫是否真正有效,是否借助产业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解决了贫困群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便被掩盖在了行政命令和利益驱动之下。[21]总之,政策目标与施策动机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和遮蔽了扶贫成效。

3.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帮扶项目的示范性与贫困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相背离。在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为了吸纳种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扶贫,政府往往会出台一些扶持措施和激励政策,主要包括扶贫贴息贷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甚至购买服务等等。但是在行政吸纳市场主体的过程中,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的“政绩工程”形成了对“资本”优先的路径依赖,权钱合谋的“效益”反过来又成为路径依赖的拉力,从而结成了国家和社会“强势者”更深层次的合谋,[22]这也是导致龙头企业和种植业大户不能全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根源所在。同时,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赢利而非扶贫成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动力。特别是当风险出现时,由于贫困户与市场主体之间权力不对等,市场主体可能会将风险转嫁给贫困户,从而导致贫困户失去对市场主体的信任以及对市场的信心,参与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长此以往,贫困户的发展目标与产业发展的内在生产基础就会遭到破坏[23]。

结语

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的运作逻辑是,以造血的方式摆脱输血式扶贫所带来的各种弊端,通过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从而解决地区贫困乃至贫困户问题。这一理念值得商榷的地方是,从具体实践来看,短时间内特色产业扶贫确实能够使得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缓解,但是这种扶贫方式的可持续性却不同程度地受到自身不足的影响,从而使得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而言,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在政策扶植下能够迅速成长,但无法正常发挥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而且由于受市场运行逻辑影响,这些市场主体反而会侵占地方社会资源。此外,在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强势的基层政府常常依赖行政手段推进项目落实,政绩观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绑架了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政策的初衷,使得产业扶贫项目并没有给贫困户带来更多的发展路径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空间。由此可以看出,在农牧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基层政府、市场主体和贫困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在扶贫过程中的职能与作用,才是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精准帮扶模式的关键所在。

[1][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R].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6/c_ 1116469499_6.htm.

[2][3]高星,姚予龙,余成群.西藏农牧民贫困特征、类型、成因及精准扶贫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328-336.

[4]刘天平,宋连久.西藏特色产业界定初探[J].当代经济, 2013(2):98-100.

[5]玉珍.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十年间累计投资20.94亿[N].西藏日报,2014-05-04.

[6]刘尔思.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产业链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6.

[7]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14-21.

[8]孙勇,周炜.中国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报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231.

[10]杨云琴,代玲.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六成以上百姓受益[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yidianzixun. com/home?page=article&id=07s20tHs.

[11]代玲.西藏:产业扶贫促发展[N].经济日报,2015-02-13.

[12]丁文文.今年西藏将实现12.97万人脱贫[N].西藏商报, 2016-01-30.

[13]莫广刚.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J].农村工作通讯,2016(10):49-51.

[14]魏山.再接再厉打赢扶贫攻坚战[N].西藏日报,2015-08-20.

[15]拉萨市实施六项措施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EB/OL].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http://www.xizang.gov.cn/ xzshfz/96895.jhtml.

[16]蒋盖.净土产业助民增收[N].西藏日报,2015-11-11.

[17]杨子彦.拉萨市依托净土健康产业打造农牧民脱贫致富平台[N].西藏日报,2015-12-06.

[18]路德泉,朱健刚.反思参与式发展——发展人类学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8-91.

[19]向家宇.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90-91.

[20]王蒙,李雪萍.行政吸纳市场:治理情景约束强化下的基层政府行为——基于湖北省武陵山区W贫困县产业扶贫的个案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0):89-96.

[21]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9-15.

[22]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14-21.

[23]王春光,孙兆霞,曾芸.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62-165.

On Targeted Aid Mod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ibet -A case study of Lhasa Pure Land Wellness Industry

Nyima Tsering WU Chun-ba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A targeted aid mod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is essential to innovate the work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Tibe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argeted aid mod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ibet,and it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work of poverty reduction of Lhasa Pure Land Wellness Industry.In addition,in this article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of the mode are pointed out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Tibet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poverty reduction comprehensively.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Tibet;animal husband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targeted aid mode;poverty reduction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4.024

F323.8

A

1005-5738(2016)04-155-009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6-09-18

2014年度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杰出青年学者”项目阶段性成果。

尼玛次仁,男,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区社会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净土农牧业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