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燕贺晓宇滕永乐
(①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②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100028)
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研究
——来自西藏的例证分析
徐爱燕①贺晓宇②滕永乐③
(①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②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100028)
文章宏观上通过西藏与我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横向对比,微观上根据日喀则市定日县西宗乡加盆村的调研情况,分析西藏的贫困状态。其后从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四个方面,分析西藏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结论显示:经济发展滞后,是西藏自治区整体贫困的根源;家庭的生育率、死亡率、受教育程度均与家庭的贫困程度有着较强的联系。财政支出“减贫效果”最好的是人均GDP,其次分别为农村人均收入、死亡率和小学学历以下人口。因此,各级政府在通过财政进行减贫时,必须把公共福利的提高放到首位,在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着重关注农牧民的增收,并且将教育减贫放在减贫工作的中心位置,注重人力资本建设与积累。
财政支出;减贫效应;西藏
研究减贫效应,需在剥离背景异质的前提下识别经济发展(增长)的减贫效应,但由于中国贫困呈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且以西藏为最。因此,就该问题的研究以西藏为例更具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亦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和俞正声主席“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指示要求。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悉心关怀、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以及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内地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区域性的贫困现象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依然是我国贫困现象最为突出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指出,西藏的扶贫开发要从根本上消除“集中连片贫困区域”,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未来几年,西藏要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形势很严峻,困难很严重。
(一)经济发展状况
自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生产力得以解放,经济不断发展。1965年西藏GDP为3.27亿元,2014年达到920.8亿元,增长281倍。1994年以来,西藏生产总值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2.4%。其中,1965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239万元,2014年达到164.75亿元,年均增长14.46%,可见,西藏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①国务院办公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白皮书,2015年9月。。
由于西藏底子薄、基础差,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从1995年至2014年,西藏GDP水平与全国平均值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中1996年差距最大,全国平均值是西藏33.70倍,西藏GDP是西部地区平均值的6.26%;2003年差距最小,西藏GDP也仅占西部平均水平的9.37%。从20年的平均值看,西藏GDP为324.41亿元,全国为8504.76亿元,西部地区为3922.77亿元;西藏仅为全国水平的1/28,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13。从图1可见,与同处西部不发达的其它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相比,西藏的生产总值差距依然很大,一直处于末位。
图1 1995—2013年我国西部省级行政区GDP情况
从表示经济发展质量和富裕程度的人均GDP来看,2012—2014年,西藏人均GDP在我国分别为第29、28和28位,与位居前列的省市相较差距巨大。如2012年,西藏人均GDP不到天津市(全国第一)的1/4,2013年和2014年才达到天津市的1/4多一点。图2可见,进入21世纪后,西藏人均GDP全国排名在26—29名之间,位于全国下游水平,整体经济质量不高,富裕程度也较低。
图2 2000—2014年西藏人均GDP在国内排名情况
西藏财政收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也较低,如表1所示,2005—2013年西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0到1/30,西部地区平均值的1/17到1/14。历年一般预算收入均位于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倒数第一位,且需要中央政府的大量转移支付。
表1 2005—2013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排名
(二)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1.贫困人口的宏观情况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0年底西藏贫困人口为83.3万人①根据国家划定的年收入2300元作为贫困线标准。,占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贫困发生率全国最高。虽然西藏政府为此花费了巨大精力,2014年将扶贫对象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降至13.63%,但仍有32.7万名藏区群众处在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之下。图3可见,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西藏的贫困状况正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绝对规模不断下降,2014年贫困人口数量只有2010年的39.26%。但贫困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仍然较高,农牧区生活生产条件依然较差,在收入、消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和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基本公共服务缺乏。同时,脱贫返贫问题严峻,要想西藏和全国人民一道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西藏的贫困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大解决力度。
图3 2010年—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数目变动情况
2.西藏贫困人口的具体生活情况——来自加盆村的调查
为更加直观地了解西藏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2015年2月我们对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西宗乡加盆村进行了调研。加盆村是国家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②贫困村互助资金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互助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以下简称“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试点村之一,中央财政平均每年对每个试点村补助15万元以促进其脱贫致富。因此,对加盆村的调研,可以管中窥豹,显示出西藏贫困人口的扶贫情况。
本次调研以家户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共66户家庭、359人。并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300元且无主要收入来源的家户定为低保户,将年人均纯收入在1300-2300元的家户定为生活较差,将2300-5000元的家户定为生活中等,5000元以上的家户定为生活较富。
表2 加盆村村民生活情况分布
表2可见,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包括低保和生活较差人口)在加盆村共有11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0.92%,高于官方公布数据13.63%的平均值,贫困户数占总户数的42.42%。可见,加盆村贫困问题还较为严重,减贫形式依然严峻。
加盆村的贫困人口中,无收入来源只能依靠政府低保生活的共有14户、46人,且有两户5人严重缺乏足够谋生的生产资料。有收入但“生活较差”的居民14户、65人,他们拥有基本生产资料但人均较少,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亦无法养育子女。图4可见,低保户的户均人口为2.39人,生活较差村民的户均人口为4.64人,每个家庭的人口都较少,与中等生活家庭的户均5.79人、生活较好家庭的户均9.22人,均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贫困家庭户均人口较少,主要在于收入差距造成的不同家庭出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家庭,初生婴儿死亡率越高、抚养孩子的能力越弱,且家庭成员的寿命越短。反之,收入越高、生活条件越好的家庭,越有能力抚养孩子,并且有更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来延长家庭成员的寿命,因此家庭成员也就越多。
图4 加盆村不同生活条件的村民家庭户均人数(单位:人/户)
调研显示,加盆村目前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共有52个,其中小学33人、初中16人、高中2人、大学1人。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全部为生活中等和生活较好的家庭。表3可见,生活中等的家庭有小学生20名、初中生6名、大学生1名;生活较好的家庭有小学生13名、初中生16名、高中生2名。从比例上看,生活中等的家庭每户有0.69名小学生,0.21名初中生以及0.03名高中以上学历青少年;而生活较好的家庭则每户有1.44名小学生,1.11名初中生以及0.22名高中以上学历的青少年。可见,家庭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生活条件越好的家庭,越支持青少年的教育;而生活条件较差尤其是贫困家庭,即使国家在西藏实行15年义务教育,也无法支持子女读书。
表3 加盆村青少年受教育等级的分布情况
加盆村是西藏贫困村的典型代表,其调研结果可基本反映西藏贫困人口的生活情况。分析显示,一个家庭的生育率、死亡率、受教育程度均与家庭贫困程度有着较强联系。尤其当贫困家庭无法较好养育子女,给家庭中的青少年提供较好乃至基础性的教育条件时,往往就会使家庭的贫困继续下去。即,无法通过获取知识改变命运,正成为贫困家庭无法改善生活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政府和社会必须提供相应的支持,使贫困家庭在基本生活福利方面获得提高。这也从侧面论证了通过财政提供公共服务,以此来推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各国和中国各地区的减贫经验,囿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短时间内还不具备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状态的能力,政府的财政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我国最典型的贫困地区——西藏,其发展历程就是财政大力支持的过程,因此研究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为“十三五”期间提高精准扶贫效率提供参考。
对减贫效应的研究主要以西藏各贫困县的数据为对象,以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为自变量,从人均GDP、农村年人均收入、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来观察财政支出对西藏减贫的作用效果,全面揭示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1.指标选取与说明
对西藏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人均预算公共支出作为自变量。一是因为与专项的扶贫资金相比,公共预算支出的作用范围更大,不仅针对贫困户以补贴其生活,还可以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且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以改变命运;二是因为公共预算支出的口径更大,且数据易于收集,更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体现。应变量选取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等四个指标。人均GDP体现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程度,同时也是社会总体富裕程度的重要反映,将人均GDP作为指标,可以得到财政支出对贫困县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均收入反映了贫困县农牧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是衡量贫困县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年度死亡率反映了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医疗质量,财政支出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使医疗贫困程度获得缓解,因此将年度死亡率作为指标;教育贫困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用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作为衡量指标,即文盲人口与小学教育人口的总和除以总人口。
本文之所以选择西藏的总体数据,主要是因为西藏各市、县的数据遗漏太多,很多数据没有统计到市、县这两级行政区域。各级变量的确定,也是考虑到西藏数据难以收集而做出的选择。
2.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的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人均GDP和农村人均收入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根据其中贫困县的相关数据整合、计算而得①由于《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中存在西藏有些县区统计资料不全的现象,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剔除了某年某个县区的数据,特此说明。;由于死亡率的数据无法从相应的区域和民族统计年鉴中获得,只能将《中国统计年鉴》中西藏的平均死亡率作为替代数据;小学以下人口所占的比例也出自《中国统计年鉴》,不过其中很多数据都是抽样得来,属于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所搜集数据的具体结果见表4。
表4可见,1996—2014年西藏各贫困县的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人均GDP和农村人均收入均逐步提升,而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则出现总体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随着年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增加,西藏各贫困县的人均GDP和农村人均收入不断提升,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进一步的证明,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
在实证分析中,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用PFE表示,人均GDP用PGDP表示,人均收入用PRE表示,死亡率用DEA表示,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用EDU表示。由于在后面的实证分析中,需要将相应的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因此对所有指标所含的数据取对数后,分别得出lnLNPFE、lnPGDP、lnPRE、lnDEA和LlnEDU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由于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等五个指标均为时间序列,存在非平稳的可能性。若想研究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同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四个指标的协整关系,必须在之前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是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主要有DF检验和ADF检验。由于在DF检验中,一旦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的情况,就会违背DF检验中扰动项是独立同分布的假设,故而扩展的DF检验(即ADF检验)的实际操作性更强。因此在论文中,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需要对以上五项指标分别进行ADF(扩展的迪克—富勒)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四肢骨折为外科常见病,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但因该病发病较为突然,疼痛感较强,且易造成行为受限,因此,极易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做好对患者护理干预的重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健康管理属于新型医学服务模式的一种,为探讨该护理模式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作用,本研究对收治的118例患者进行了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表4 西藏各贫困县的数据情况
表 5 各指标ADF检验结果
表5可见,对以上五个变量对数化后,进行滞后期为2期的ADF检验,结果表明,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对lnPFE即使在10%的显著水平下都无法拒绝原假设,故而为不平稳序列。因此,必须将所有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后再予以检验。在进行二阶差分后,以上五项指标的ADF值均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在进行二阶差分后,进行实证分析的五个时间序列都是平稳序列。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从检验对象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oen协整检验,另一种则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EG检验。EG检验是在1978年,由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具体含义为:在多维时间序列的分析过程中,如果每个时间序列都是单整数阶的,那么这些分量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就会降低其单整的阶数,这种向量时间序列称为协整系统。从本文的研究看,将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同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年度死亡率以及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分别做实证分析,如果存在一个常数,使其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与另外四个变量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那么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就同另外四个变量是长期稳定的关系。
(1)首先检验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以lnPFE为自变量,lnPGDP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运用恩格尔—格兰杰(EG)两步法来进行分析,回归方程的模型如下:
其 中 R2=0.985315,S.D=0.741979,P值为0.000000,由此可见该回归结果可信。
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人均公共预算支出(Ln-PFE)和人均GDP(LnPGDP)做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其中回归的具体结果见表6。
再将所得的残差做ADF检验,其中残差方程为:
表6 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与人均GDP之间的回归结果
表7 e1的ADF检验结果
对其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7。
由此可见,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且协整表达式为LnPGDP=3.012472+0.686142LnPFE,二者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人均公共预算支出提高一个百分点,能促进人均GDP0.69%的增长。这说明,人均预算公共支出的增加促进了西藏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整个地区的富裕程度。
(2)其次对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以lnPFE为自变量,lnPRE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运用恩格尔—格兰杰(E—G)两步法来进行分析,回归方程的模型如下:
LnPRE=α+βLnPFE (4)
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人均公共预算支出(ln-PFE)和农村人均收入(lnPFE)做线性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LnPRE=2.872141+0.554602LnPFE (5)其中回归的具体结果见表8。
表8 e1的ADF检验结果
其 中 R2=0.941862,S.D=0.613413,P值 为0.000000,由此可见该回归结果可信。
再将所得的残差做ADF检验,其中残差方程为:
e2=LnPRE-2.872141-0.554602LnPFE (6)
对其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出的结果见表9。
由此可以看出,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与农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且协整表达式为LnPRE=2.872141+0.554602LnPFE ,二者长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也说明当人均公共预算支出提高一个百分点时,农村人均收入将会有0.55%的增长。当人均预算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时,农民的收入也会不断上升。虽然上升的比例未能达到人均预算公共支出的增加比例,但是通过提升人均预算公共支出,可以以增加农村人均收入的方式达到减贫效果。
(3)用同样的方法分别验证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同年度死亡率以及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之间的关系,得出回归方程:
LnDEA=3.072282-0.142216LnPFE (7)
LnEDU=5.106455-0.076652LnPFE (8)
再将所得的残差做ADF检验,得出的结果见表10。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同西藏的年度死亡率、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均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协整结果也较为稳定,运用OLS回归所得的方程表达式分别为LnDEA=3.072282-0.142216LnPFE和 LnEDU=5.106455-0.076652Ln-PFE。说明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同西藏的年度死亡率、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人均预算公共支出增加可以降低西藏的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的人口比例。具体表现为: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上升1%,年度死亡率下降0.14%;人均公共预算支出上升1%,小学以下人口所占的比例下降0.07%。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增加,可以有效地缓解“因教致贫”和“因病致贫”问题。
表9 e2的ADF检验结果
表 10 e3和e4的ADF检验结果
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西藏的贫困状况,宏观主要通过西藏与我国其它省、市、自治区的横向对比,微观则根据对日喀则市定日县西宗乡加盆村的调研情况,分析贫困人群的生活状态。其后根据所收集的数据,从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四个方面,对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随着国家、兄弟省市、西藏财政支持力度的增加,西藏的贫困程度有所缓解,但是依然未改变比较贫困的事实。宏观层面,从1995年至2014年,西藏的GDP水平与全国平均值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其中1996年差距最大,全国GDP的平均值是西藏当年GDP的33.70倍。与西部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平均值相比,西藏的经济总量也差距明显,其中1996年差距最大,西藏的GDP只是西部地区平均值的6.26%;即使是差距最小的2003年,西藏的GDP也仅占西部平均水平的9.37%,还不到一成。这说明西藏的经济发展在我国乃至西部地区,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经济发展滞后,是西藏整体贫困的根源。在贫困人口的比例方面,西藏亦位居我国各省级区域前列,2014年扶贫对象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为13.63%,仍有32.7万人口的年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2300元。微观层面,根据对加盆村的调研,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户(包括低保和生活较差的人口)在加盆村共有111人,占全村人口的30.92%,而且从调研分析结果看,一个家庭的生育率、死亡率、受教育程度均与家庭的贫困程度有着较强的联系。尤其当贫困家庭无法较好养育子女以及给家庭中的青少年提供较好乃至基础性的教育条件时,往往就会使家庭的贫困继续下去。
第二,西藏的财政支出总体上产生了“减贫”的效果,并且在很多方面促进了西藏各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数据上看,1996—2014年的19年间,随着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增加,人均GDP和农村人均收入均处于逐步攀升的态势,和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总体趋势相同。而对于年度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而言,人均公共预算支出越多,这两个变量也呈现出总体下降的态势。实证分析表明,人均公共预算支出同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年度死亡率、小学以下人口所占比例长期存在负相关的显著关系。公共预算支出的增加,可以促进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并有效降低西藏的死亡率和小学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因此,财政支出在各方面的“减贫效应”明显:促进人均GDP增加,体现出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即可以通过财政的杠杆力量,刺激整体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的富裕程度,通过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提升减贫效应;促进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加,体现出对藏区农牧民增收的推动作用,即财政支出可以促使藏区农牧民收入增加,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农牧民突破2300元的“贫困线”,从而达到收入减贫的效果;财政支出还可以有效降低西藏的死亡率,死亡率体现了一个区域的生活水平和医疗质量,尤其能够反映医疗服务水平,说明财政支出可以改善西藏的医疗服务状况,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从公共服务方面“减贫”的重要体现;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降低小学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说明公共预算支出有利于教育条件的改善,使更多的贫困农牧民家庭的孩子获得学习的机会,提高整个西藏的人口素质。
第三,西藏的财政支出对各方面“减贫”效应有所不同。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高于人均收入。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人均GDP的促进效应要大于对农村人均收入的促进效应,即西藏财政支出在促进经济整体发展方面的减贫效应要大于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的减贫效应。简言之,增加财政支出,更有利于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则相对滞后。同时,财政支出对年度死亡率的减贫效应要高于教育事业。人均公共预算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西藏的年人均死亡率;与死亡率相比,财政支出对于教育的减贫效应虽然存在,但并不突出。人均公共预算增加一个百分点,小学学历以下人口所占的比例仅能降低0.077%左右,甚至不到0.1%。由此可见,从西藏的实证分析看,财政支出“减贫效果”最好的(根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是人均GDP,其次分别为农村人均收入、死亡率和小学学历以下人口。从中也可以看出,西藏的财政支出,最有效的减贫效果依然是经济增长,这与我国各地方政府“唯GDP论”的发展导向也是有很大关系的;而教育减贫效果的较低,则不利于西藏减贫的长期性和彻底性。
第四,西藏的研究结果所带来的启示。本文研究结果对我国民族地区治贫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财政支出存在“重GDP、轻教育”的特征,说明在扶贫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更看重GDP这种与自身晋升激励相容的指标,相对收入、医疗、教育等公共福利指标的关注较弱。在公共福利指标中,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对其投入相对容易受到忽略,因此,教育的不平等是西藏人力资本缺乏的根源,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原因,也是不断“脱贫—返贫”的关键因素。没有良好的教育,不能提高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命运。因此,各级政府在通过财政进行减贫时,必须把公共福利的提高放到首位,在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着重关注农牧民的增收,并且将教育减贫放在减贫工作的中心位置,注重人力资本建设与积累。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中国民族年鉴编辑部.中国民族年鉴(1997-2015)[M].中国民族年鉴编辑部.
[3]林伯强.中国的政府公共支出与减贫政策[J].经济研究, 2005(1):27-37.
[4]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
[5]徐爱燕,李怀建,易啊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探讨——以西藏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36.
[6]西藏县域贫困问题与扶贫模式研究课题组.西藏县域贫困问题与扶贫模式研究[R].2014.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Example Analysis of Tibet
XU Ai-yan①HE Xiao-yu②Teng Yong-le③
(①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②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③Institute of Financial Strate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28)
The article compares Tibet with other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And the poverty of Tibet is analyzed by referr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done in Gyapeng Village of Shipen Township in Tingri County of Shigatse in Tibet.Then,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s of fiscal expenditure in Tibet is analyzed from the four aspects,namely per capita GDP,per capita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annual mortality rate and the proportion of population with only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root of the povert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a family's fertility and mortality rate,and its level of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family's poverty;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is the best on per capita GDP,then on rural per capita income,mortality,the population with only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 sequence.Therefore,when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reduce poverty through fiscal expenditure,they must increase public welfare first,and promote overall economic growth,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ncrease of farmers'incom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and to put education at the center of the poverty reduction work.
Fiscal expenditure;poverty reduction effect;Tibet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4.020
F812.7;F323.8
A
1005-5738(2016)04-126-009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6-09-29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项目号:14ZDA023),2015年度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项目号:藏大字【2016】141号),西藏自治区2015年度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项目号:sk2015-04)阶段性成果。
徐爱燕,女,汉族,甘肃民勤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