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变色龙还是实干家

2016-02-27 23:12李颖浩
领导文萃 2016年4期
关键词:越位社民党基民盟

李颖浩

默克尔在去年9月宣布敞开国门,欢迎叙利亚难民。这让外界大感意外,这与她此前的表态大相径庭,也与默克尔所在的中右翼政党所持的价值观相左。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弹,党内也涌现不少批评的声音。这恐怕是默克尔最危险的政治豪赌。

默克尔似乎是一个“中间派”,她的施政没有鲜明的特点,在很多事情上模棱两可,令人捉摸不透,党内一些保守人士斥责她一味迎合选民,毫无原则可言。而这就是默克尔,她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她总是把自己的一手牌紧紧捂在胸前,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相信什么,只知道她屡屡获胜。

“铁石心肠”:与恩师切割

在德国领导人中,默克尔是三大“异数”的统一体:女性(离婚、再婚、没有孩子)、物理科学家、来自东德。这让她更加严谨、内敛和不露声色,也促成了她非凡的崛起。

默克尔生于西德,在东德长大。起初她在柏林科学院的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工作。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了。这一重要事件改变了默克尔的人生。时年35岁的她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参加了东德的“民主崛起”组织,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两德统一后“民主崛起”并入基民盟,她本人则作为“前东德民主力量代表”被吸纳进赫尔穆特·科尔内阁,先后出任德国妇女与青年部长、环境部长、基民盟秘书长和副主席等职。

默克尔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在政坛迅速崛起,一方面是她本人出众的政治素质,一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牧师家庭出身让其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而在东德长期处于受监视状态的处境,以及科学家的背景,又养成了她深思熟虑、谨慎务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另一方面,科尔的欣赏和提拔也不容忽视,这位“德国统一之父”十分欣赏这个来自前东德的政治新秀,不断委以重任,并曾在公开场合称她为“小姑娘”。默克尔也一度被冠以“科尔的小姑娘”的绰号。

1998年,基民盟/基社盟卷入政治献金丑闻,并在大选中败给社民党/绿党的“红绿联盟”,作为丑闻漩涡中心的科尔灰头土脸。而作为基民盟秘书长的默克尔在没有与党内任何领导人通气的情况下,在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文章,与“恩人”科尔做切割,并呼吁德国应该摆脱科尔的影响。

默克尔受到了“忘恩负义”“铁石心肠”的非议,但事实很快证明,默克尔这个果断的决策获得了成功。她在2000年4月取代科尔原本的“接班人”朔伊布勒,当选基民盟主席。虽然两年后的联邦选举时默克尔未能带领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获胜,但三年后终如愿以偿。

“一步一步来”:现实主义者

翻看默克尔曾经在总理候选人电视辩论中的发言,你会发现,很难找到要点。因为她总会连篇累牍地说,似乎有一肚子的宏伟计划要向人民倾诉,但是她的陈述大多局限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比如“工作是每个人的权利”“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应当均等”等等。想要听到默克尔明确而具体的言论,很难。在最近的2013年的竞选中,默克尔并没有推出什么广泛的施政方案,而是靠选民对她的认同和拥戴稳稳当当地赢得了选举。

默克尔有一句口头禅是“一步一步来”,她总是慢条斯理。但身为总理,总是有要表态的时候,默克尔的做法一般是不紧不慢,先看看主流民意是什么,之后她就依着大众的意见表态,哪怕这并不符合联盟党的理念。默克尔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主义者——有原则,但能灵活运用和尊重现实。

默克尔曾担任过核能负责人,对核电有好感,也曾不顾环保主义者反对,执意延长德国核电站的运转周期。但在作出上述决定后不久,日本福岛核事故爆发,德国公众反核电情绪空前高涨,她便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宣布全面关闭境内核电站。

在难民问题上,默克尔的灵活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对于吸纳过多难民,她的态度和相当一部分基民盟骨干一样,是有保留的。去年早些时候她面对一名巴勒斯坦小女孩关于“我要留在德国”的恳求时,不顾对方流泪直言峻拒,被一些人斥为“冷血”;但随着9月2日难民船事故的发酵,德国舆情、民意发生大逆转,同情难民的声调高涨,“冷血默克尔”也迅速转化,一下变成了对“地中海难民”最慷慨的国家领袖和“默克尔妈妈”。

可以想象,只要默克尔时代延续,这种现实主义的“急刹急转”还会不断上演。

“造越位”:危险的平衡术

在东德的生活经历,使得默克尔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很难使用基民盟的党派标签,因此在之后的竞选运动中,她的团队巧妙地选择了政治个性化以塑造一种中性(neutral)的形象,“左右”的中间派,“东德西德”的中间派,“男权女权”的中间派就是对默克尔政治形象最好的诠释。

默克尔所处的时代,基民盟/基社盟的政治优势并不像冷战后期及科尔时代那样明显,迄今她所参加的四次联邦立法选举,一次(2002年)失利,两次“不输”却未获得决定性胜利,真正的“完胜”仅2009年一次,但她都能克服政治障碍和左右隔阂,与政治对手——中左的社民党组成“黑红联合政府”。这是二战之后历届中左、中右领导人都未曾做到的。

被称作“默克尔主义”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的“新社会市场经济”,最初是中左社民党一直极力推动的纲领,并曾被基民盟/基社盟的干将大张挞伐,而默克尔却并没有按照“对手支持的我们必须反对”的逻辑行事。

这体现了默克尔行事的灵活与务实。同时也被一些媒体称为默克尔的“造越位”战术。

足球比赛中,后卫在对方助攻球员送出传球前,不向本方移动防守,而是向对方半场移动,将对方前锋置于“越位”位置,从而兵不血刃地终结对方的进攻。有媒体将此类比到政治中,认为政党为了扩大自身的支持者基础,往往会向其对手政党的政策方向移动,从而获得更多支持并削弱对手,特别是在外界舆论风向开始对政治竞争对手有利的时候。

务实的默克尔很喜欢使用这个战术。社民党曾打算把法定最低工资作为选战话题,来自中右翼政党的默克尔马上把一个类似的“工资最低限度”写入联盟党的竞选纲领。后来在野党又如获至宝地发现另一个选民关心的话题——一涨再涨的房租,于是向选民承诺一旦当选将设定房租涨幅的上限;社民党还没有来得及向选民报喜,默克尔便将这一建议据为己有,而且还自得地说:“别人的好主意为什么不能采纳呢?”

政治学家评论称,这造成了双方的“不对称”。意思是说:她把反对党的传统题目都“霸占”了,使对手的支持者失去了参选的热情。这一战术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参选率越来越低,而受害最深的政党就是社民党。

默克尔在此次难民危机中的表现亦体现了这一点。有评论人士分析称,来自保守政党的默克尔反其道行之,广泛接收难民。这让左翼政党失去道德优势,无法对默克尔政府进行指责。如果难民危机激发民粹和民意整体右倾,那么左翼政党的长期社会基础将被动摇。

但是,“造越位”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即很可能失去自己阵营的支持。如今德国对接收难民的舆论风向开始趋于负面,默克尔的难民接收政策开始受到挑战。而质疑的声音最多地来自于保守派阵营。默克尔这次“造越位”的风险看起来比以往都大,她能否像以往一样“一步一步”化解难题,人们拭目以待。

(摘自《看世界》)

猜你喜欢
越位社民党基民盟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走马上任
我愿意
2011~2012赛季中超联赛山东鲁能越位特征研究分析
对足球反越位战术的分析
什么叫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