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维学
1月16日,竞争激烈的台湾“总统”、“立委”选举揭晓。民进党以较大优势获胜,首次实现全面执政。国民党遭遇1949年以来的空前挫败,再起之路曲折漫长。经历此次政治大海啸和全面大洗牌,岛内政治生态发生“民大国小”“绿大蓝小”新变化,政局出现“民进党一党独大、国民党持续衰败、激进小党窜升”新结构,两岸关系面临“台独政权”重新执政带来的新挑战。但台湾第三次“政党轮替”并不是民众对蔡英文“柔性台独”路线的支持,不可能逆转“陆强台弱”和大陆主导两岸关系能力不断增强的趋势。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解读1
台湾两项选举结果及原因解读
2014年“九合一”选举国、民两党地方执政版图翻转。此次两项选举结果更成为颠覆选民结构、执政版图和政党格局的分水岭。国民党惨败、民进党双赢,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国民党全盘烂透”和民进党选举策略,与大陆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没有直接关联。
一、两项选举结果具体情况
此次“总统”选举选民1878万,比2012年增加70万;投票率为66.27%,为历次最低,比2008年低10个百分点。蔡英文获689万票、得票率56.12 %,比2012年增加80万票。朱立伦获381万票、得票率31.04%,比马英九2012年少308万票。宋楚瑜获157.6万票、得票率12.83%。
在113席“立委”中,区域“立委”投票率66.58%,不分区“立委”投票率66.25%。民进党68席,其中政党得票率44.05%;国民党35席,政党得票率26.91%;时代力量5席、亲民党3席,无党团结联盟1席,无党籍1席。
二、台政治生态发生“绿大蓝小”的颠覆性质变
第一,基本盘首次翻转为“绿大蓝小”。2008年民进党比国民党少221万票,此次反超308万票。蔡得票率比朱、宋得票率之和高12个多百分点。“立委”选举,蓝绿政党得票率分别为 57%、 43%,绿营首次超过蓝营。蓝绿得票比例自2000年的60:40逆转为44∶56。
第二,“北蓝南绿、决战中台湾”版图全面绿化。民进党南部从县市执政到全面攻占区域“立委”,绿营堡垒更加坚实,并向中北部快速绿化。蔡英文在22个县市中的18个领先朱立伦。国民党“总统”选举中北部优势地区选票严重流失,被逼到金门、连江、花莲、台东等“山巅海角”4个边缘县市。即使朱立伦执政的新北市、被视为泛蓝大本营的台北市、桃园市,国民党均大幅落后。国民党“立委”从台湾头输到台湾尾,仅保住苗栗、南投、金门、连江四县。
第三,“立院”首次“绿大于蓝”。民进党成为第一大党,30多年来首次单独过半,实质控制“立院”。绿营席次、凝聚力、战斗力远超蓝营。
第四,政治结构转变为民进党“一党独大、完全执政”“绿强蓝弱”。政党格局呈现“一大一中二小”态势,但民进党全面执政,掌控行政权、立法权和多数地方执政权。台湾政坛首次实现“中央政权”“立法院”双双政党轮替以及“绿色完全执政”。
第五,第三势力呈现“新老并存、统降独升”态势。亲民党及首次参选的时代力量跨过5%政党门槛,均能筹组“立院”党团、具提案权并参与“立院”党团,是影响立法进程、国民两党争相拉拢的“关键少数”。
三、蓝营投票热情超低、青年世代投票激情超高,是国民党惨败、民进党大胜的关键
两项选举早在一年前就没有太多悬念,呈现“民进党大胜、国民党双输、蔡英文‘躺着选就能赢”的局面。选举结果是岛内经济民生状况、政党形象、年轻世代心态、选战策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一)执政败绩、激烈内斗强化民众“变天”氛围
就西方政党政治而言,经济民生议题是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主要因素。马当局执政不力,台湾民众对经济发展“无感”。“油电双涨”、年金改革、军公教退辅福利被删减等多项重大改革,时机不成熟、结果不理想,损害支持群众及中间选民利益,激起强烈民怨。“九合一”惨败后,国民党失败主义情绪蔓延,高层离心离德,权力路线斗争激烈。朱立伦无法有效整合、统御国民党,且“性格保守,精于算计,怯战拒战”,导致党内“总统”初选一波三折;选前100天强行撤换洪秀柱,副手王如玄深陷“军宅买卖风波”,不分区名单“史上最烂”,加大党内裂痕,导致部分蓝营民众含泪不投票甚至票投他党。政党经营疏于基层扎根和服务民众,忽视青年世代联系,导致国民党与社会脉动越来越远。近6成民众认为“国民党太烂”,期待“政党轮替”,期待新的政党能带领台湾走出困境,最终通过两项选举“教训马英九、惩罚国民党”。超低投票率、100多万深蓝选民不投票、150多万选民票投宋楚瑜,显示蓝军对国民党“怒气未消、丧失信心”。此外,宋楚瑜为发挥亲民党“关键少数”角色执意参选,国民党操作蓝绿对决、“弃宋保朱”失效,相对扩大蔡英文的领先优势。
(二)“周子瑜事件”刺激青年世代投绿情绪
岛内20-39岁选民近700万,占选民总量约37%。受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教育毒害、“台独”势力强化“恐中拒统”氛围、“反服贸运动”激发“反马”“反中”声势、国民党缺乏青年培养机制等因素影响,岛内青年世代虽不排除两岸交流,但普遍不认同“两岸一中”,“拒蓝挺绿”倾向加剧。选前多项民调显示,20-29岁青年“倾独”比例高达74%,20-39岁青年支持蔡英文比例约60%,支持朱立伦的不足20%。而选前之夜台湾16岁艺人周子瑜“道歉事件”经过绿营媒体和网络刻意炒作,其画面“有如两岸版IS恐怖事件”,“胜过2004年陈水扁竞选连任的两颗子弹”,“激怒青年选民爱打抱不平的热血性格和‘反中情绪”,为绿营多催出5%年轻选票,成为压倒朱立伦、打翻国民党胶着选区“立委”选情的最后稻草。台北市长柯文哲等认为,周子瑜事件催票效果“比王如玄军宅风波还大”,“把绿营拱上巅峰,把蓝营打趴到谷底”。
(三)民进党成功整合绿营,深耕“三中一青”,竞选策略奏效
因国民党失去民心,蔡英文被寄予厚望,其民意支持度遥遥领先。“九合一”选后,蔡成功整合党内派系,党内地位定于一尊,顺势营造泛绿大团结气氛。两项选举期间,蔡与新兴“第三势力”政党、公民团体分进合击,相互拉抬,成功激发反国民党力量、“首投族”支持热情;通过“小英之友会”、新媒体发动地毯式组织战和网络战,有效凝聚“三中一青”群体。尤其是,蔡采取“主攻内政、回避两岸”竞选策略,一方面猛攻马当局执政无能,攻击马大陆政策“亲中卖台”,抹黑两岸关系“国共化、权贵化、黑箱化”,另一方面以“维持现状论”、“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论”模糊两岸论述,大大降低国民党“政绩牌”“两岸牌”对中间经济型选民和浅蓝选民的吸引力。绿营及其网军鼓噪“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引起不少民众共鸣。
(四)选民结构、社会舆论和选举动员方式有利民进党
近年来,“蓝略大于绿”选民结构逆转,每四年新增130万“首投族”明显“倾绿”,“反马”反国民党、“恐中拒统”氛围浓厚,选民对经济民生议题关注度远超两岸议题,新媒体网络动员效果超过传统组织战,严重削弱国民党组织战与“两岸牌”优势。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健壮认为,在民进党操弄下,公民团体主导甚至垄断了政治社会议程,而国民党以“过去式的旧政党”挑战“现在进行式的新政治”,注定失败。
(五)美、日暗中支持民进党
随着美国加紧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政治右倾化明显,美日加大打台湾牌、与民进党交流力度。尤其是去年美、日高规格接待蔡英文,认可蔡的两岸论述,肯定其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释放接受民进党重返执政的信号,一些亲民进党人士甚至无理要求中国大陆不以“九二共识”为前提与蔡合作,明显推升蔡英文胜选声势。
(六)民进党“立委”选举大环境有利
民进党选举气势高涨,提名整合顺利,“不分区立委”提名强化社会连结倍受好评,与新兴第三势力政党合作、重点抢攻中北部国民党优势选区的策略奏效,尤其是蔡英文“母鸡带小鸡”效果突出,大幅扩张绿营当选席次。而国民党受执政包袱和党内矛盾拖累,蓝营选民投票意愿低落,选举气势始终低迷不振。不分区名单倍受“老人政治”“派系分赃”恶评,重伤“立委”选情。民进党、亲民党、时代力量等在国民党优势选区联手搅局,导致国民党选情雪上加霜。“九合一”选举民进党胜利,掌握地方执政优势,削减了国民党地方组织实力,极大提高绿营得票率。
解读2
2016年选后岛内政局
与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分析
民进党重新上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轮替”,而是台湾政治和民意的结构性翻转,是岛内政治结构的颠覆性质变和伤筋动骨的全面大洗牌,将对岛内政治格局、统独力量对比、两岸关系等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一、民进党主控政局的实力更雄厚、手腕更老道,但蔡英文与民众“蜜月期”不会太长
一是民进党首次同时赢得两项选举胜利,再加上13席县市长,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和多数地方执政权,政党实力创建党以来新高峰。二是因“立院”“国小民大”、“蓝小绿大”结构,民进党顺势抢攻“立法院长”职位,掌握预算、人事、法案主导权,执政将更为顺畅。三是该党将充分利用执政资源,加强自我壮大,加速裂解国民党,厚植执政基础,这有利其全面执政、稳定执政甚至可能执政8年。四是蔡凭借较高民意支持、“台湾首位女总统”光环、完全执政优势、美日拉拢协助,开启“蔡英文时代”。蔡未来执政缺乏有效制衡,将比陈水扁时期得心应手。
但蔡面临经济走势疲软、青年就业困难、两岸关系僵持、蓝绿朝野对抗等结构性困境,短期内很难取得亮丽政绩,难以摆脱陈水扁、马英九“民众期望值超高、施政满意度超低”的基本规律。蔡若无法满足民众期待,执政“蜜月期”将很快结束。值得一提的是,柯文哲跨党辅选“立委”,多人当选,影响力提升,未来是否与第三势力合作、2020年是否“威胁蔡英文连任”,值得观察。
二、国民党加速衰败蜕变,东山再起之路挑战重重
一是整体实力和制衡能量重挫。国民党“立委”不及总席次三分之一,仅保有“修宪”、罢免正副“总统”及听取“总统国情报告”的提案权,以及对“修宪”、领土变更等重大议题的否决权,制衡能力有限。国民党连遭选举重挫,政治资源大幅减少,基本盘严重流失,短期内难以有效牵制民进党施政,也难以凝聚广泛群众基础。面对绿营拉拢利诱、政治追杀和党产清算,国民党发展空间全面压缩,地方派系及实力派跳船出走现象将更加严重。二是党主席改选将加剧权力与路线斗争。两项选举败选后,朱立伦辞去党主席,党内围绕败选究责、党主席选举、两岸路线、改革发展等问题的斗争更加激烈。吴敦义、胡志强、洪秀柱等人都是党主席热门人选,未来若不能理性竞争、尽快形成强有力权力核心,“深蓝”与“本土蓝”局部分裂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三是国民党发展面临信念丧失、观念老化、人才断层、基层崩解、蓝营分裂等困境。朱立伦仍是“马后时代”国民党最具实力的中生代和东山再起的希望所在,但所处环境恶劣,2020年如代表国民党再战,前景混沌不明。
不过,岛内蓝绿二元格局仍未崩解,政党轮替是政治常态,美国也不希望“台独”制衡力量解体,岛内政治总体上仍将维持两党制格局,国民党未来仍是牵制民进党的最大在野党。
三、时代力量快速崛起,成为两岸关系“新毒瘤”
“新独派”时代力量“台独”论述激进、动员能力较强,与“港独”、“疆独”勾连密切。该党取代“老独派”台联党,并成为岛内第三大党,未来绝不甘心只做民进党侧翼部队,将成为与民进党唱双簧、挤压“反独”力量、破坏两岸关系进程的“台独急先锋”。新“立院”开议后,该党可能通过立法程序、网络串联、街头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阻挠“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两岸服贸协议等两岸法案的审议,凸显政党主体性,争取选民认同。
四、岛内分离倾向将更加明显
民进党重新执政、时代力量等“新独派”崛起、蔡英文未来全面推动“去中国化”政策、形塑“中华民国台湾”共识,将进一步加剧民众尤其是青年世代的“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人”身份认同和“台湾国家意识”,岛内民意将进一步朝“利独不利统”的方向演变。台湾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认为,未来两岸对抗主体将从共产党与民进党,扩展到“中国人”与“台湾人”。
五、两岸关系发展面临“对手难缠、阻力增大、风险升高”的新挑战
蔡英文属“理念型台独”,长期从事国际贸易谈判,“内心坚韧谨慎,手腕灵活务实,喜打群架自保、善搞平衡图利”,是一个既不同于陈水扁、更不同于马英九的难缠人物。出于缓解压力、稳定执政等考虑,蔡目前不太可能搞对撞式“法理台独”,也不太可能明确接受“九二共识”,可能推行以“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事实独立”为实质的“柔性台独”路线。蔡英文、民进党的可能手法包括:一是推动“民主拒中”“经济排中”“外交抗中”“文教去中”政策,凝聚岛内民意支持,强化“事实台独”基础;二是推动修法,降低“修宪”及“公投”门槛,为“法理台独”铺路;三是积极谋求拓展国际参与,冲撞“一中”框架,凸显“台湾主权独立”;四是与“疆独”“藏独”“港独”“法轮功邪教”“民运”等多“毒”合流,冲击大陆社会稳定。
“柔性台独”路线以“软对抗”取代“硬冲撞”,又得到美日暗中支持,欺骗性强,客观上增强了两岸关系的风险与挑战。由于民共缺乏基本互信,未来四年台海局势将陷入政治互动实质中断、经贸合作突破困难、民间交流减速降温、涉外对抗再度升温的“冷和平、软对抗”状态。当然,如果蔡英文因施政陷入困境,不排除其走陈水扁老路、搞激进“台独”、挑衅两岸关系的可能。
六、蔡英文“傍美抗中”策略进一步扩大美日插手台海空间
与马英九“亲美媚日和陆”政策不同,蔡英文将奉行以“亲美媚日抗中”为核心的“积极和平外交”政策,谋求全面提升与美日实质关系:政治上倒向美日,经济上谋求加入TPP、签订双边FTA、推行“新南向政策”,极力谋求扩大国际参与,东海南海政策上迎合美日,这为美日进一步介入台海局势提供了更多空间和便利。未来美日将加强与台往来合作,提升高层往来层级,降低对台加入TPP要价,强化军事安全关系,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增强遏制中国的筹码。日本甚至可能推动日本版“与台湾关系法”,势将增加中国外交领域涉台事务复杂性。
七、岛内政党轮替未能撼动大陆对两岸关系的主导地位
从选举看,岛内政党轮替主因是“国民党全盘烂透、失去民心”,并不意味岛内百姓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不意味多数民众支持“台独”路线。当前,支持两岸和平发展、反对两岸对抗仍是岛内民意主流。蔡英文也不得不重申“维持两岸现状”,强调“处理两岸关系有沟通、不挑衅、无意外”。
从现实看,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构了两岸制度交流框架,形成了两岸大交流大发展格局,增强了大陆主控两岸关系的实力,有力维护了战略机遇期。
从长远看,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时与势显然站在大陆这一边。中美实力持续拉近、“陆强台弱”持续扩大、大陆主导两岸关系能量持续增强、台湾与大陆叫价筹码越来越少、岛内民众因落后的自卑感和被统一的焦虑感越来越强等五大趋势,并不因为民进党重新上台而减弱,相反会更加增强。“台独”对抗改变不了两岸大势和国际格局,相反将加剧岛内政治乱局和经济自我边缘化,进一步扩大两岸实力差距,有利大陆保持战略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应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保持清醒认识,更应对大陆强大和两岸关系统一前景保持战略自信与定力。1993年台湾GDP是大陆的45%,如今只有5%。大陆遏制“台独”、维持台海局势稳定的实力更强、工具更多、效果会更好。当年李登辉、陈水扁“台独”分裂没有成功,蔡英文如果要硬撞南墙,只会下场更惨。只有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接受“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才是民进党、蔡英文两岸政策的正途。
解读3
岛内各界及国际社会解读选举结果
1月16日,台湾两项选举揭晓,民进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国民党遭遇史无前例的惨败。外交部重申,“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选举结果不会改变这个基本事实和国际共同认知。国台办负责人重申,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不因台湾选举结果改变。大陆方面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岛内各界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全面解读选举结果透露的意涵及对岛内政局、两岸关系的重大深远影响。
一、蔡英文加强政权交接,争取稳定执政环境
对于实现双赢的民进党而言,当务之急是有条不紊地推动政权交接,加强施政部署。选后,蔡英文开动执政火车,优先组成“政权交接小组”,进行“立法院长”选举部署,推动“立院”优先法案,筹组“财经内阁”。蔡英文称,尽快与主要政党召开“国是机制”,经常会商重大政策,“让台湾摆脱政治恶斗的旧思维,迎接新政治”。但对于马英九主动抛出的“共商多数党组阁”议题,蔡以不合“宪政规范”为由坚拒不受。
美日支持是蔡英文顺利交接、稳定执政的关键。为此,蔡英文赴美示好,争取美日。16日晚,蔡英文召开国际记者会、发表胜选演讲时声称,希望“继续与美维持有效、及时的沟通机制,愿意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全世界的盟友共享利益、共担责任”。蔡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迎合美日,称“钓鱼岛主权属于台湾”,不希望主权争议影响与日本关系,未来将持续强化与日本合作交往;在南海问题上,“主张有岛屿主权,并依照国际法来处理”,“赞成保有飞行与航海自由”,“反对任何引起紧张的行为”。蔡英文1月17日会见“日本交流协会”会长大桥光夫,双方就未来推动日台关系尤其是重启洽签自由贸易协议进行交流;18日会见美国前副国务卿伯恩斯,强调将与美国保持紧密的友好关系。
对于岛内各界高度关注的两岸政策,蔡英文重弹“维持两岸现状”的“柔性”老调,却摆出“民主拒中”的强硬架式。16日晚,蔡重申将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预测性、可持续的两岸关系”,“5·20”就职后将“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协商交流互动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则与普遍民意,作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基础”,“秉持超越党派的立场,遵循台湾最新民意和最大共识,致力确保海峡两岸关系维持和平稳定的现状”,“未来处理两岸关系将积极沟通不挑衅,维持现状的承诺一定说到做到”,“两岸都有责任寻求一个对等尊严、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动之道”。同时,蔡英文要求大陆“必须尊重台湾民主价值与人民选择”,称选举最大意义是“民主精神的展现”,“台湾的民主制度、国家认同、国际空间必须被充分尊重,任何打压都会破坏两岸关系的稳定”;“‘周子瑜事件将永远提醒我,团结并壮大这个国家,且一致对外,是作为总统最重要的责任”。
二、朱立伦辞党主席,国民党疗伤止痛
朱立伦表达重新出发的决心。朱16日晚发表败选感言称,“永远不会忘记国民党在我的任内失去政权”,强调“检讨反省、谷底扎根、浴火重生、努力前进”,随即宣布“负起最大责任,即刻辞去党主席”。国民党依党章将于3月26日完成主席改选。
“行政院长”毛治国16日晚“向马请辞,不接受慰留”,并在18日率“内阁”总辞,但未获马英九批准。目前,毛“请辞待命”,“内阁”看守期间对重大政策不做决定,两岸货品贸易谈判暂停。
面对雪崩式的溃败,国民党党政高层呼吁团结奋起。马英九选后致电朱立伦表示慰问,强调最艰难时刻“要共同承担,继续奋斗”。王金平透过脸书表示,“国民党应吸取教训,全党团结,让蓝天再现”。洪秀柱称,“知耻知病,重新奋起”。新党主席郁慕明强调,国民党必须培养、提拔真正坚定捍卫党路线的战将,新党不排除和国民党更紧密合作。不过,蓝营基层反弹强烈,直接点名马、朱、王为国民党惨败的“头三名战犯”,要求他们退出国民党舞台。党内青年军酝酿“党务改造案”,包括青年人才培养、重建本土论述,提出符合民意的党产解决方案等。
三、岛内舆论认为蔡当局无力解决结构困境、两岸关系将面临更多挑战
舆论普遍认为“蔡英文时代”拉开序幕,但蔡当局“没有蜜月期”。《联合报》认为,蔡成为台首位“女总统”,掌握完全执政优势,党内权力结构由过去“派系共治”过渡为“英派独尊”,揭开“蔡英文时代”新序幕。不过,选举民调专家洪永泰、中山大学教授廖达琪等人认为,蔡英文在形势极其有利、选民增加70万的情况下,选票只比四年前增加80万,没有超越马英九2008年的765万,显示民众对蔡英文授权基础不够稳定。“中研院院士”朱云汉、台湾大学教授王业立等认为,蔡无法逃避经济发展、年轻人低薪、年金制度、教育改革等经济民生议题,两岸关系难题、蓝绿对抗局势短期内更不好解决。蔡将是“第一位没有政治蜜月期的掌舵新手”,若没有能力“翻转台湾经济”,“民意反弹很快就会见真章”。
舆论普遍认为国民党短期难以止跌,重生之路曲折漫长。《中国时报》《联合报》等认为,国民党遭遇“雪崩式惨败”,陷入丢政权、丢立法权、缺少地方诸侯、缺少战将的“四大皆空”困境;朱立伦、郝龙斌、吴志扬等中生代悉数阵亡,可以扛起改革大旗的人并不多;抛弃官僚气息与陈腐思维,重建社会基础,培养接班人才等浩大工程短期难以完成,国民党浴火重生之路非常艰难。文化大学教授钮则勋等分析,朱打破从政生涯零败选纪录,遭遇最大挫败,“政治精算师”转眼成了“政治失算师”。吴敦义、洪秀柱、胡志强被视为党主席热门人选,但会否重演“宫廷内斗大戏”备受瞩目。
舆论普遍认为国民党两岸政策调整处于十字路口。绿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称,“台湾人民拒绝马卑躬屈膝、惨遭欺负的一中框架”,台湾“主体性”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国民党须抛弃“中国”、转向“台湾国民党”。但陆委会咨询委员陈建仲认为,国民党必须放弃急功近利的两岸政策,重拾“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旗帜,既不能“新党化”,也不可“台湾国民党化”。《联合报》评论称,中国国民党不是要“去中国化”,不是要“本土化”,更不是要改名“台湾国民党”,而是要改成“国民党”,以“国民”为主、把民众放在心上。
舆论普遍认为蔡英文“柔性台独”路线将使两岸关系面临复杂严峻挑战。《联合报》、台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等称,“周子瑜事件”造成民粹激化、深绿抬头,时代力量快速崛起,脸书等社群媒体使在两岸议题上“扣板机”的人大增,子弹乱飞的结果将压缩蔡两岸政策调整空间。蔡不大可能理智到就职时就宣告认同“九二共识”,因为她必须回应“独派”期待,最佳策略就是找出一套北京抓不到辫子而又对“独派”有所交待的模糊句型。蔡宣称“遵循台湾最新民意”“国家认同必须被充分尊重”,实是玩弄文字游戏,推行“柔性台独”,暗向北京叫板。《中国时报》《经济日报》认为,“5·20”之后两岸关系将陷入“冷战”局面,两岸官方沟通协商机制、两岸事务首长热线恐怕只能用到“5·20”。《联合晚报》认为,若蔡修改“鸟笼公投法”,将使台湾经常上演“统独公投”,两岸关系有立即陷入战争的危险。
四、美日等强调期盼两岸和平稳定,继续推进与台交流合作
台湾两项选举揭晓后,美、日、欧盟、英、德、新加坡等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或谈话,对蔡当选表示“祝贺”,强调继续加强与台关系,期盼两岸通过持续对话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与欧盟、新加坡等重申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一中框架内发展对台关系不同,美、日强化与台实质关系,打“台湾牌”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
美国白宫发言人柯金斯、国务院发言人柯比发表声明称,美国政府感谢马英九致力发展与美国间的强固伙伴关系,赞誉他为改善台海关系而采取的坚实措施;强调美高度关注两岸和平,期待与蔡英文及两党领袖合作,促进美台诸多共同利益,并进一步强化美台非官方关系。美还积极启动稳定两岸关系的沟通机制,安排资深前副国务卿伯恩斯1月18日访台,会晤台朝野政要,向蔡和民进党传递“期待与新政府展开进一步交流合作”、关切两岸持续和平稳定的信息。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8日对蔡英文当选“打心底表示祝贺”,声称“台湾很久以前就是日本重要伙伴及友人,期待今后日台更进一步合作与人员交流”。外务大臣岸田文雄称,对日本而言,台湾是共享基本价值观、拥有紧密经济关系和人员往来关系的重要伙伴及重要友人,日本希望与台湾关系能站在维持非政府间实务关系立场上,进一步深化日台合作关系。
美、日官方表态“欲抱琵琶半遮面”,美、日战略界、舆论界插手中国内政、对两岸“双重遏制”的意图表露无遗。前“美国在台协会”(AIT)理事主席卜睿哲称,两岸都应展现耐心与弹性,避免骤下判断,以“希望而非恐惧”推动两岸关系。美国一方面必须警告台湾应避免伤害中国大陆利益,也要明白告诉台湾,美国不会为了与北京的关系而弃台;另一方面应警告大陆有义务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也会继续向大陆表明美不支持“台独”。前AIT台北办事处处长、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称,美可以帮助两岸找出合适的措辞,既让蔡英文放心,又避免刺激大陆,还可以确保和推进台湾的分治地位、经济利益和国际空间。
日本舆论对蔡英文当选的反应近乎喜形于色,普遍认为日本与蔡英文、民进党互信高,日台实质关系将进一步突破。《每日新闻》称,马英九比台历届领导人更强调钓鱼岛主权和慰安妇等历史问题,蔡英文是亲日派,与安倍家族有私交,更受日本政坛欢迎。台湾处于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位置,应作为日美同盟伙伴,增强对中国的威吓力。《日本经济新闻》称,日本应在民间交流和TPP议题上继续与台合作。日本“国家基本问题研究所”理事长樱井良子称,日台有广泛共同利益,期待台未来在经济和安全上与日本保持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