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
中国流动人口所衍生的社会问题已不只关涉到一个代际群体,随着第一代打工者子女的出生与成长,流动儿童的教育、社会融入等问题受到社会及学界愈发热切的关注。据全国妇联统计,当前全国17岁以下的流动儿童达3581万人,在人口频繁流动和移民潮涌动的现代中国,这些“民二代”经受着怎样的身份认同危机?农村户籍如何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在城市中的定位?本文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深入观察访谈了4位在北京公立小学就读的流动儿童,强调流动儿童对身份认同和适应策略选择的主动性。一般来说,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缺失是导致流动儿童自卑感的主要原因,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双重边缘人;因而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并非“非城即乡”的二元分立,它具有多元、模糊、动态的特征。随着在流入地各项权利获得的逐渐完善,流动儿童的身份构建过程将更多地呈现自我选择与自我认知的特点;例如个体早期生活经历对处理城乡之间的身份矛盾有很大影响,使其表现出成功融入、边缘化、抗争、逃避等不同策略,以期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与自尊。而不论如何,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使他们普遍面临着作为底层弱势群体的认同挑战,在这个身份建构的流变过程中,诸多城市融入的阻碍很可能贯穿流动儿童的成长过程,而使其形成更消极、对抗性的身份认同,不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
《教育学报(香港)》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