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州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2016-02-26 05:07邓勤勤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登革热

邓勤勤,刘 琦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1.检验科,2.内分泌科,广东广州 510120)



·临床研究·

2014年广州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邓勤勤1,刘琦2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1.检验科,2.内分泌科,广东广州 510120)

摘要:目的分析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特征,为提出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9~12月该院确诊的2 178例登革热患者做流行病学分析,并抽取芳村地区的200例患者统计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登革热疫情高峰期为9~10月,以21~<31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为1.00∶1.14。患者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等轻型登革热症状。实验室特征为登革热NS1抗原和(或)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登革热IgM抗体和(或)IgG抗体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较明显、肝功能及心肌酶标志物异常较多,肾功能、凝血及尿常规异常较少。结论对疑似病例检测登革热NS1抗原和(或)登革病毒核酸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确诊,若发病5天后则可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对登革热患者进行早期中西医治疗及护理,患者的病情预后良好。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登革热NS1抗原;登革病毒核酸检测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皮疹、出血等。肝功能及心肌也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广州市近年来多次出现小规模流行,而2014年登革热疫情非常严重,7~12月发生一次登革热局部爆发流行。据广东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出现登革热流行,广州的确诊病例数居首位。由于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与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不容易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将本院于2014年9~12月确诊的2 178例登革热患者做流行病学分析,并随机抽取芳村地区的200例患者,对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 178例患者均为本院2014年9~12月确诊的登革热患者。

1.2确诊标准参照2014年《登革热诊疗指南(第2版)》[1],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有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急性期血清检测出登革热NS1抗原或病毒核酸阳性。重症病例诊断标准为确诊病例加上以下至少1项:严重出血;休克;严重的器官损伤。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提取所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及护理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行病学分析2014年登革热疫情严重,9~10月为疫情高峰期。地域方面,越秀区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1%,荔湾区占22%,这两个老城区为广州登革热重灾区。性别方面,男1 015例,女1 163例,男女比例为1.00∶1.14,男女性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0~96岁,其中0~<6岁组16例,6~<11岁组30例,11~<21岁组169例,21~<31岁组395例,31~<41岁组304例,41~<51岁组350例,51~<61岁组389例,61~<71岁组286例,71~<81岁组178例,≥81岁组61例。发病率最高的是21~<31岁组,占18.14%,其次是51~<61岁组(17.86%)、41~<51岁(16.07%)、31~<41岁(13.96%)、61~<71岁(13.13%)。11岁以下年龄段及81岁以上年龄阶段发病率较低,其中以0~<6岁组最低(0.73%)。见图1。

2.2症状与体征2 178例患者均以发热起病,多伴有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四肢及躯干充血性针尖样出血点,少见脏器出血。以发热(100.0%)、头痛(84.7%)、肌肉痛(65.3%)、皮疹(61.6%)以及骨骼关节痛(24.4%)为主要症状。2 178例患者均为轻型登革热,经过早期、全程的中医药干预治疗,无1例转化为重症登革热。

2.3实验室检查随机抽取芳村地区的200例患者,对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200例患者登革热NS1抗原和(或)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登革热IgM抗体和(或)IgG抗体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低较明显,肝功能及心肌酶标志物异常较多,肾功能、凝血及尿常规异常较少。具体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见表1。

图1  登革热年龄组发病率

实验室检查异常病例(n)比例(%)登革热NS1抗原和(或)登革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00100.0登革热IgM/IgG抗体200100.0WBC减少(<3.5×109/L)15376.5WBC减少(<2.0×109/L)2110.5(最低0.66×109/L)PLT减少(<125×109/L)11658.0PLT减少(<50×109/L)105.0(最低11×109/L)ALT升高(>40U/L)5427.0ALT升高(>200U/L)31.5(最高461U/L)AST升高(>35U/L)12562.5AST升高(>200U/L)42.0(最高342U/L)CK升高(>174U/L)6432.0(最高1115U/L)LDH升高(>245U/L)7035.0(最高523U/L)BUN升高(>8.21mmol/L)115.5Cr升高(>84μmol/L)84.0凝血异常(PT/APTT延长、Fib减少)94.5尿常规异常(出现尿蛋白、红细胞等)126.0

2.4治疗与转归采用抗病毒、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及中医药配合治疗。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积极处理基础疾病,密切监测各器官的功能,注意防止并发症发生;结合五运六气早期、全程中医药辩证治疗。经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与综合护理,所有病例均治愈并解除隔离,无病例发展为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

3讨论

登革热的流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来登革热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提高了近30倍[2-3]。2014年9月以来,广州市本地感染登革热的病例以“爆发”式增长,登革热疫情比较严重。首先是东南亚等地的输入性压力较大;其次,登革热的媒介密度也比较高;此外,2014年广东的气温较高,阴雨天气增多,温度和湿度都较适合传播登革热的伊蚊生长。而此次研究显示越秀及荔湾这两个老城区疫情严重,正是由于气候原因,再加上居民集中、房屋密集、公园较多、卫生死角较多等导致蚊虫滋生。因此,防蚊的重点就是要搞好环境卫生,保持所处区域的清洁,消灭蚊子孳生源。与此同时,在处理好外环境的同时,也应对居家等内环境进行灭蚊举措,防治室内传播。做到居家保护、外出保护、杜绝蚊患、及时就医与适当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在伊蚊出没频繁时段到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防蚊[4]。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年龄构成同近几年全省高发年龄段相似[5]。21~<31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其次是51~<61岁组。这与青壮年外出工作运动较多、老年人公园晨练等有较大联系。临床症状为轻型或典型登革热,患者均以发热起病,主要表现为皮疹、头痛、肌肉及骨骼关节痛。临床上缺乏特异性,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疾病难以鉴别。因而医生在接诊发热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患者有无蚊虫叮咬、附近有无类似症状的病例等,要做到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

本研究通过对疑似病例检查登革热NS1抗原和(或)登革病毒核酸达到早期确诊的目的。若发病5 d后则可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 d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1]。

登革热病毒常会引起患者的血液、肝脏、心脏等器官的损伤。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则可以将病毒对机体的损伤尽可能降到最低。本研究中200例病例WBC减少占76.5%,PLT减少占58.0%,其中WBC极度减少者占10.5%,PLT严重减少占5.0%,主要与登革热病毒对骨髓抑制或病毒直接损伤有关。而登革热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导致了患者肝脏的损伤[6]。200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比例偏高,而AST异常占62.5%。考虑与AST在心肌细胞中占有一定比例有关,这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ALT较AST升高明显或两者同时升高不同[7]。本组病例心脏损伤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其心肌酶标志物如CK、AST、LDH等均有较明显的升高,并且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闷或心悸等症状。可能是病毒直接入侵肌纤维和产生毒素导致损伤,或者通过抗体致免疫反应引起。200例患者中血尿素氮、肌酐、尿常规结果异常率均较低,由此证明登革热病毒对肾脏损伤较小,早期可作为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的鉴别指标之一。

登革热发病机制未明,登革2型病毒(DENV-2)二次感染所致的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DE)是引起重症登革热的重要原因[8]。广州地区存在大量既往登革1型病毒(DENV-1)感染者,如在此基础上再次感染登革热2/3/4型,可能发生因ADE机制导致重症登革热病例流行,所以需提前做好相关防治及研究工作[9]。

目前对于登革热的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使用利巴韦林,尽管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早期抗登革热病毒治疗可能有益[10]。中医多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采取先期而治,及早采用清热解毒与清营凉血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选方用药上常采用银翘散、清瘟败毒饮、清气凉营汤等,取得较好的疗效[11]。在护理方面,除对症护理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并发症的抢救及护理。同时也应加强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对住院和隔离的焦虑和心理负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12]。

预防及治疗对控制登革热均非常重要。2014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发生是一个预警。而2014年冬季至2015年春季气温一直较高,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卵很有可能安全过冬繁殖。2015年4月以来,随着气温的上升和降水的增加,蚊媒密度将逐渐升高,登革热本地疫情发生的风险将逐渐提高,预防登革热的工作必须及早进行。市民要积极参与灭蚊防蚊及消除蚊虫滋生地,政府部门应加强干预监督,而医务人员应提高对登革热诊断的警惕性,仔细分析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及早诊断及隔离,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加强护理,才能做到有效防止病情和控制疫情,对登革热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登革热诊疗指南[S].2版.北京: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

[2]梁伟波,谢文源,刘云涛,等.2013年广州地区257例登革热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659-1661.

[3]姜舒,柯昌文.全球登革热流行现状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1,38(6):194-197.

[4]陈嘉敏,陈文诗,梁诗雯,等.澳门2001-2009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分析及干预[J].护理学报,2010,17,(10B):14-15.

[5]宋韶芳,罗雷,景钦隆,等.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2):1429-1433.

[6]Seneviratne SL,MalavigeGN,de Silva HJ.Pathogenesis of liver involvement during dengue viral infections[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6,100(7):608.

[7]吴霜.52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0,15(5):370.

[8]Harris E,Videa E,Perez L,et a1.Clinical,epidemiologic,and virologic features of dengue in the 1998 epidemic in Nicaragua[J].Am J Trop Med Hyg,2000,63(1/2):5-11.

[9]张霞意,张复春,胡凤玉,等.2010年广州登革热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480-3482.

[10]丁雨声,毛家荣,蒋丽梅,等.登革热47例临床治疗分析及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7):654-656.

[11]韩凡,罗翌.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登革热的辨证治疗经验挖掘[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66-1067.

[12]王贵萍.4例登革热患者的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22(4):256.

(收稿日期:2015-09-20)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1.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1-0121-03

猜你喜欢
登革热
一类具有时滞的反应扩散登革热传染病模型的行波解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健康教育在登革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登革热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
航空旅行导致登革热扩散
登革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