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妮红
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文化建设路径——以高校为例
左妮红
[摘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文化引导未来,以制度文化建设来促进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实施文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文化管理超越了“人盯人”的管理和制度管理这两个阶段,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人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在核心价值观统领之下的全体师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将是一所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宝贵的财富以及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关键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P27)习近平同志也曾指出:“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2](P136)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抓系统,文化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价值与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那么,什么是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制胜点或者说根本点,是我们在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之后元首先应该思考清楚的问题。
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3](P92-93)因此,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它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任何类型组织的发展和命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管理大师彼得斯和沃特曼指出,所有优秀的组织都很清楚自己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组织的价值标准,而一个缺乏价值观或价值观不正确的组织很难获得经营上的成功。詹姆斯·C·科林斯和杰瑞·波拉斯也曾在《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一书中提出:“能长久享受成功的公司一定拥有能够不断地适应世界变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实务。”[4](P232)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以及一个组织的发展和命运的影响,同样可以推及高校。杜威早年在谈到“什么是学校”的时候曾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组织。”[5]所以对于高校这样一种培养专门人才的社会组织而言,核心价值观对其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核心价值观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规章制度以及师生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它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所谓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正是从核心价值观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意义上得出的重要判断。
综观我国高校现状,凝练和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问题还是不大的。但是在如何有效培育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以使其内化于师生之心,外化于师生之行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核心价值观常常是停留在纸面上和宣传载体中,没有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更谈不上对学校的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我们知道,核心价值观不加以培育,是不会自然而然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6],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等[6]。因此,在核心价值观得到凝练和确立之后,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作用。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一脉相承的,基本规律也是一样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力。既需要在理论层面的诠释和不断创新,也需要在实践层面大力贯彻。既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来推动传播、通过实践活动来涵养培育,也需要通过健全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来指导和约束行为。笔者认为,在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确实可以很好地增进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转变个人的信仰和行为,但是贯彻了核心价值观的制度载体却更能够强化行动的力量,使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深入、全面地贯彻。事实上,多数时候,人的行为选择更受制于体制因素,精神理念的感召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7](P333)。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要得以发挥,离不开制度文化建设的保障。因此,如果我们调整思路,把制度文化建设定位为作为培育高校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路径,同时辅以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涵养,将会极大提高培育成效,真正实现文化育人、文化厚校、文化强校的目标。
笔者将尝试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文化建设路径进行探索和分析:首先探讨依凭制度文化建设培育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文化建设路径。当然,制度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牵涉方方面面的领域和各种人的因素,因此一定会存在难题和问题。
为什么说制度文化建设是培育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和关键?
一所大学在办学中始终着力培育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核心价值观念,如果不将之充溢到学校的治学思想、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等方面,外显为学校文化的具体产物时,人们是无法直接感知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精神文化的内核,要通过外层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而来外显和弘扬,从而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而这其中制度文化的作用最为核心和关键。
提出这样的命题,一定会有人问:有的学校看起来制度很完善很健全,但是校内却没有感受到大家一致认同和遵从的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引领,没有自觉的品德行为,没有良好而文明的习惯,更没有热情饱满的精神,这是为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于制度和制度文化的科学认识,在实践中误以为建立了完善的制度等于完成了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绝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的是制度文化建设而非制度建设。制度文化分为表层制度文化和深层制度文化,平时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文本、书面或电子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制度实际是表层制度文化,是大学制度文化的实体层面。而深层制度文化是人们对创造制度和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等。因此,制度理念、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管理准则、人对制度的态度以及制度的执行方式等构成了大学的制度文化形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固然重要,没有制度人们的行为就无法约束,但光靠制度也难以使人形成一种自觉的品德行为、良好文明的习惯和热情饱满的精神。没有价值观引领或者与价值观背离的制度,仅仅是规范而已,是没有灵魂的规则,不能产生价值导向作用。
此外,还有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就是:与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相比,为什么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更为关键、核心与有效?
学者刘文嘉撰文写道: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这一阐述,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关乎意识形态,也关乎制度建设[8]。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物质文化载体宣传贯彻诚然重要,但是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学校或者任何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家庭,制度文化建设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是更为核心、关键和有效的。因为各项管理制度或评价体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在接受管理和规范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制度或者评价体系可以深刻地感知到社会、国家、学校和家庭在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因此,这些制度、评价体系本身以及负责执行这些制度、评价体系的主体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向所有的成员渗透、传达并彰显出他们所希望达成的让每一个人都铭记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在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的价值导向,才是深刻、彻底和有效的。正向的导向就会导出人对于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的认同、遵从和维护;负向的导向,即如果制度、评价体系本身以及负责执行这些制度、评价体系的主体的言行与所倡导的核心价值是背道而驰的,至少是不一致的,那么人的内心在形成了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不遵从后,形式上的宣传教育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另外,从大学文化的结构看,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是文化的显层部分,制度文化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物化,又对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规范、保障、约束和塑造功能。从这个角度看,制度文化的核心关键作用也有所体现。
(一)制度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方面
核心价值观与制度建设之间是共生共进,互为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推进制度文化建设,而制度文化建设则实现、保障和发展核心价值观。以此关系为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1.学校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确定和凝练。校训、三风、学校精神确实是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但是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得到明确的确定和凝练的。比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用24个字明确表达。如果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明确表达,那么它是模糊和不确定的,就不可能成为制度制定的导引和标准,有灵魂的制度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
2.将制度文化建设等同于制度建设。没有一所大学的管理者不重视制度建设,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包罗万象,样样俱全。然而如前所述,制度建设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建设。诸多高校存在制度与核心价值观两张皮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没有将价值观和精神理念作为制度制定的基础及逻辑框架并体现到制定制度的行为中,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制定制度,制度侧重于维护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缺少精神,没有灵魂。
3.制度背离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制度制定、运行的最基本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然而目前高校的部分制度缺乏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片面强调制度的约束功能,以严格监督、严格控制、有效惩罚为手段,重惩罚、以节约经济成本而获得表面上的权威管理,仅仅起到了硬性的管人、管物、管事的作用。失落了精神的制度只会徒有制度的外壳,强制性的学校氛围必将使整个校园失去应有的活力,造成师生精神紧张,最终使校园精神和核心价值日趋离散。
(二)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方面
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跟制度的制定是不是严格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有密切关系。从当前高校制度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制度体系混乱,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倾向严重。此外,虽然有某方面的制度,但相关配套的制度没有跟上,或者有法不依,造成制度的完整性无法实现,还有些制度设计脱离实际,不具可操作性,是僵尸制度。再就是制度滞后,不与时俱进,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动,规矩还是老规矩,制度还是老制度,自然也就没有人将其当作规矩与制度。
(三)人对制度的态度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方面
1.从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者看:高校制度的制定者往往是执行制度的内部管理者,集规则制定、执行与监督职能于一身,他们更容易站在执行制度方便和权威的角度,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制度的本来意义。而在执行制度时,或倾向于强化制度的权威性,或对约束自己的制度视而不见。这些问题是制度制定和执行在程序上的问题,也是人的观念和态度问题,当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者或执行者不理解和忽视制度的本来意义,将制度直观地理解为权威工具时,制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甚至走向反面。此外,就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于规章制度的宣传普及不够、对制度执行的监督缺失、乏力,导致制度形同虚设;个别制度的执行者带头破坏规矩,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上行下效,最终失效。
2.从接受制度管理和评价的师生看:制度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人人参与管理,人人主动管理。高校各种制度的制定是否客观公正、内容是否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实施过程是否民主,都直接说明了制度的民主化程度,这方面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此外,作为学校文化的缔造者、倡导者、管理者、推动者、示范者的学校领导班子,他们在制度制定的顶层设计、身体力行以及制度制定运行的价值评价方面也还存在意识不强、能力不够和示范不力的状况。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经指出:“法律只有在涉及价值的立场框架中才能被理解。包括立法、法的实施在内的法制各个环节中,处处都充斥着价值评价和价值判断。”[9]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其主要载体是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学校内部的“法律”。如前所述,核心价值观与制度是共生共进关系,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靠核心价值来引领和巩固推进;反过来,制度的运行又培育、发展和实现着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探索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文化建设路径,就要在制度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我们都能够自主自觉地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准则。
(一)要凝练和确立明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构筑制度文化的灵魂
要通过制度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确立学校的价值观。每所高校都会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在不注意它或者不去挖掘它的时候,它在学校规则中的存在是模糊的、自发的、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因此需要把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出来,变成人人都能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内容和文字,制度文化建设才有了目标和灵魂。
怎样确定学校的核心价值,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凝练出简练的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表述,并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准确而具体的诠释和说明,这是制度文化建设路径的基础和根本。
(二)培育科学的制度文化观,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统领作用,并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价机制
1.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制度的设计和制定中。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推广学校主流、核心价值的重要保证。因此无论是对原有制度的修订、补充、完善抑或是新制度的设计和制定,都必须根据既定的核心价值观去全面审视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全面检查原有的制度中是否存在与学校倡导的学校精神、价值观相抵触,对指导制度建立的价值观不正确或制度没有完全反映价值观的要求的内容要及时修正。例如,怎么实现“以人为本”的主流价值统领制度建设?那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制度修订、完善以及制度设计、制定的主线,学校出台的任何一项制度都要经过是否尊重了人的权利,满足了人的需要,促进了人的发展等价值取向的审视和评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校内对师生的绩效考核及评价体系以及奖惩机制,尤其要与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保持一致,当师生在思想上认同,在行为上表现出我们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时,就应当给予正向的鼓励和肯定,方式既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而当出现与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违背的行为时,就应当被评价制度否定、制止,甚至是惩罚。通过建立与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一致的奖惩机制等方式,可以不断加强对制度文化的认同和内化,假以时日,师生就会感知他是属于这个学校的,并与学校拥有一致的目标与相同的价值取向,那么其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其不仅在精神层面产生价值认同感与文化自觉,同时还会自觉地产生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的言行举止。
2.将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制度的执行中。即使制定了再好、再有灵魂的制度,没有健全的制度运行机制,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那么还不如没有这些制度。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制定有灵魂的制度,还需要注重有灵魂地执行制度。
首先是制度本身。在制度制定时,要注意保障各项制度决策的切实有效,既要考虑本校的传统,又要考虑社会的变革;既要考虑学校发展情况,又要考虑本校成员的切实利益与发展诉求。制度的建设要体现出本校的特色与个性,要得到师生员工的支持与认可,保证每一项制度的制定与决策均在实际调研后通过民主决策制定而形成。此外,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的落实和监督机制也要建立和完善。
其次是制度管理者。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主导者、倡导者、培育者的学校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是制度执行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每一位管理者的管理行为都会将学校价值观念以显性形式强化给师生员工,对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师生员工长期在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各种管理行为的强化作用与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下,将慢慢地形成或接纳管理者所期望的价值观念体系,并最终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因此,各级管理干部要带头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执行制度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以身作则、重品行、作表率,以人格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当然,我们倡导自觉,但不能依赖自觉,建立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机制并切实落实也是很重要的,对严重背离核心价值观的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及时作出处理,对于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突出表现的管理干部要大力表彰,在学校管理机构中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风尚。
最后是树立法治观念,要注重制度执行的普适性。通过严格的实施措施来确保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任何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
3.要建立与完善制度的价值评估和纠偏机制。从制度本身的角度看,不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表现为制度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离,或者不能很好地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再就是在不正确价值观指导下设计和制定出来的制度,还有就是没有与时俱进地与已经变化了的主流价值保持一致的制度等,这些制度往往不被认同或执行无益。
因此,建立完善制度的价值评估和纠偏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估政策制度的重要依据,甄别各种制度,防止制度与价值观和理念脱钩。所有新出台的政策制度,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心价值观审核程序,坚决避免任何不符合核心价值标准的制度出台。让制度有灵魂、有文化内涵,培育主流核心价值观,促进师生成长,激发他们的向心力、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这才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为。
(三)关注核心价值的流动性,注重制度创新
正如金逍宏在《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法律价值及其价值冲突》一文中所指出的,“价值体系的内容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各种社会价值都是历史的产物,因此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使社会价值乃至法律价值发生变化”[10]。因此,必须在继承原有优秀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对学校制度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调整及社会和师生的发展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对制度不断进行建设与创新,构建出针对性、适应性、前瞻性、动态性强的科学制度体系,保持大学制度文化的活力及其与社会主流、核心价值的一致与对接。
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文化引导未来,以制度文化建设来促进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实施文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文化管理超越了“人盯人”的管理和制度管理这两个阶段,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人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在核心价值观统领之下的全体师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将是一所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宝贵的财富以及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柯林斯,等.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5]石中英.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 ].中小学管理,2008,(10).
[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Z].201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刘文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乎思想建设[N].光明日报,2014-02-11.
[9]梁迎修.价值内核与制度载体[J].河北法学,2012,(7).
[10]金逍宏.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法律价值及其价值冲突[J].剑南文学,2013,(9).
[责任编辑:陈梅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KS049)
[中图分类号]G64;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2- 0138 -05
[作者简介]左妮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教授,广西桂林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