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16-02-26 10:42
学术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公民权利权力生态

马 苹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政治系,辽宁 大连 116001)

政治学

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马苹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辽宁大连11600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习近平揭示了六个方面的和谐内涵,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引领和开创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习近平;和谐思想;创新;发展

2004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并相继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以及到2020年的主要任务。习近平在浙江、上海以及后来到中央工作期间,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基础。习近平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民主法治。”[1]“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的社会。”[2]“人民群众的民主和法治素质越高,……社会就越和谐稳定。”[1]民主之所以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原因在于通过民主的运作,可以使各种利益群体按照正常的程序表达自己的意愿,使国家在制定法律政策时能够充分反映这些意愿;通过国家法律政策的整合幅度,将不同利益群体纳入自己的调控范围,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对国家公共权力的认同程度,从而使民主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法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纠纷的社会,而是纠纷的解决不仅依赖于习俗、道德、权威、策略,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法治。邓小平就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搞法制靠得住些。”[3](P379)“法制完备起来,司法工作完善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个社会有序地前进。”[4](P255)

同时,习近平指出,民主法治建设能够促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公共权力是全体公民共同所有的权力,但在实践中无法由全体公民共同行使,而是由公民代表来行使。在我国,公共权力通过人代会制度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赋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这样,公共权力就转化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就转化为立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司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

立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是立法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履职尽责地立法,不及时地对法律进行制定、修改、废止,就无法实现立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因为公民权利需要法律保障。众所周知,早在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习近平指出,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也使公民权利得以通过立法得到可靠保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保障公民权利立法作为首个重点立法领域,强调通过加快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5](P99)而“良法”必须通过民主立法来获得。因此《决定》提出深入推进民主立法,强调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机制、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这些制度安排都将进一步促进立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政府的主要职权是行政权力。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既统一又矛盾。政府既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违法行使,公民既要服从、配合政府管理又要监督政府行政权力的滥用。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要求公民与政府沟通的渠道畅通,公民可以参与政府的立法和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政府通过民主法律程序,制定出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当前,从总体上看,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是统一的、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和谐、不统一的问题。当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发生矛盾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行政权力。因此,促进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政府应当首先有所作为,如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通过政务公开制度、听证制度等形式征求公民意见和建议。目前,我国已经把政府发展目标定位为法治政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6]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做出减损公民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义务的决定。新一届政府加快推进职能转变,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政府职能改革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距离,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进一步促进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

司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社会主义司法强调以人民权利本位为导向,司法裁判公正、高效,人民利益得到有效维护作为衡量司法活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和尺度。法院、检察院的主要职权是司法权力,即审判权与检察权。促进司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必须“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7](P145)从2015年5月1日起,法院开始推行立案登记制,这是破除民众告状“门难进”问题的重大变革。立案只是维护公民诉讼权利的第一步,法院的审判事关生杀予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维护公民权利。如果法院的审判违背事实,违反法律,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该提出抗诉,要求法院重新审判。否则,就会造成冤假错案,难以实现司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近年来,司法机关不断完善冤假错案的防范机制、发现机制和纠正机制,有效维护了公民权利。

促进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必须牢固树立起这样一个理念:公共权力源于公民权利,它是公民权利的让渡,是公民权利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任何公共权力都必须最终归结到对公民负责上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更和谐。

二、健全“公平正义”制度,促进“社会规则与个人能力的和谐”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提出“公正即和谐”思想。当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但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增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因素。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由于利益失衡导致,而利益失衡归根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7](P95)

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习近平认为,健全公平正义制度将促进“社会规则与个人能力的和谐”。社会规则与个人能力二者的和谐,当然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取所值,从而既增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又满足个人需求,实现个人价值。但在当前的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二者不相协调、不相和谐的一面。从总体上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一些社会规则的设计安排不是很科学合理。一个社会要实现持久的公平正义必须以合理的社会规则为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以我国的分配制度为例。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旨在反对平均主义,同时防止差距悬殊。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分配制度执行初期遵循的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而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对创造财富的贡献权重长期被低估,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权重被高估,致使普通劳动者收入一直很低,资本所有者、管理者所得过高。这一问题被发现后,我们把分配原则调整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由2008年的0.491持续回落到2015年的0.462。这说明,我国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逐年缩小。如今党和国家实施积极的“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就业政策,再加上其他积极措施,这使我们坚信我国的基尼系数将会继续下降。当基尼系数降到0.4以下,说明一个社会不同群体收入差距合理,更容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就是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发展权利。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享的发展理念,加紧健全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点就是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三、弘扬“诚信友爱”社会风尚,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基础。社会和谐必然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最主要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然要和其他人建立相互联系,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56)社会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因此,实现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当前,我国社会人与人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有不和谐的一面。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人与人交往功利因素增多,感情因素减少,彼此关系日益冷漠;由于竞争加剧、利益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人与人之间敌对情绪增强;由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水准等因素的差异,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

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培育养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工作,其中道德是“人际和谐的基础”,[9]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具有重要引导、调解、整合和规范功能。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要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宽、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胡锦涛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0](P710)因此,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必须“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7](P163)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习近平认为,弘扬诚信友爱社会风尚会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11]信任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失信必失和。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根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我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不信任,使社会陷入诚信缺失的恶性循环。维护社会诚信,抵制“诚信缺失”,既要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又要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都从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的角度强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如提出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等等。

友爱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社会责任。温暖聚心气,冷漠散人心。我们要从金钱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全社会互帮互助,全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只有当友爱成为时代风尚,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睦。

四、营造“充满活力”氛围,促进“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社会要和谐,需要两种机制来支撑,一是平衡机制,一是动力机制。没有平衡,社会就矛盾重重,动荡混乱。没有动力,社会就死气沉沉,僵化停滞。保持平衡了,社会就团结稳定。动力强劲了,社会就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因此,简单地讲,使社会充满活力,就是尊重、支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习近平认为,营造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将会促进“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这些成就主要源于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突出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我国“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12]必须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潜力,向科技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打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经济新常态、简政放权、高新区和科技园区平台、职业创业人兴起等动力推动下,借助风险投资和“互联网+”,我国已经形成了新一轮创新浪潮。这股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五、维护“安定有序”局面,促进“公民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秩序良好的社会,它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无序化和无序状态。”[13](P20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7](P202)主要表现有: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呈高发态势。信访形势不容乐观。民族纠纷、宗教矛盾、恐怖活动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由工资福利待遇、农村征地补偿、城市建设拆迁引发的群体性冲突进入多发时期。由于人民群众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反应越来越强烈,加之部分干部素质作风问题,干群关系不够和谐、融洽,不满、怨恨等社会群体心理较为突出……

习近平认为,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才会实现“公民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因此,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必须根据影响社会安定的公民行为的方式和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暴力恐怖活动,要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加强反恐力量建设;要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正面引导,有效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针对民族分裂活动,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要依据民族宗教政策及时妥善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7](P203)针对更多的由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要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和减少利益冲突;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类矛盾,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8](66)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然环境允许的限度。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会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发展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否则非但不能促进和谐,反而会破坏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是根本。[2]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生态是自然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都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它们之间既矛盾又统一。习近平曾经深刻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论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内在统一关系。同时习近平也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来对待,他曾经指出,“环境就是民生”,[14]“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P123)必须把生态环境改善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的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在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理念的指导下,习近平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当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也存在矛盾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生态问题。因为虽然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是总体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15](P126)一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13](P48)二要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缓解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三要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5](P12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4年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2015年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都着眼于用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特别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而全面的部署和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创新。

综上所述,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各领域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必须注意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考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思想。

[1]习近平.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社会和谐之基[N].浙江日报,2006-11-03.

[2]习近平.努力在又好又快发展中推进浙江和谐社会建设[N].浙江日报,2007-02-0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习近平:一些党员干部仍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EB/ OL].中国新闻网,2015-01-03.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EB/OL].央视网,2013-09-26.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1]习近平强调:不断创业诚信和谐造福社会[EB/OL].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5-05-30.

[12]习近平.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新华网,2013-03-04.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习近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EB/OL].新华网,2015-03-07.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左安嵩〕

The Enrichm ent and Development of Harm ony Thought of Xi Jinping

MA Ping

(Departmentof Political Science,Dalian Naval Vessel Academy,Dalian,116001,Liaoning,China)

Social harmony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firstgoal in the near one hundred year.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fairness and justice,honesty and friendliness,being full of vigor,stability and order,harmony betweenman and nature,which were propos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are the basic featuresaswell as the overall requirement of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society.Xi'thought about harmony has not only revealed the connotation of harmony,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omrade Hu Jintao's thoughtaboutharmony,but also led and created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of harmony.

Xi jinping;harmony thought;innovation;development

D24

A

1006-723X(2016)06-0001-05

马苹(1972—),女,辽宁海城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权利权力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权力的网络
生态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保护公民权利优先于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