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银苹(中共武威市委党校 甘肃武威 733000)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下武威商贸物流枢纽建设机制探究
宁银苹(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商贸物流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柱。本文通过武威区位、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武威商贸物流枢纽建设的动力机制,试图为武威市商贸物流枢纽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枢纽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12
物流枢纽是现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商贸流通业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它作为城市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是城市集聚功能、辐射功能的主要动力和城市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称之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
1.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出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聚集的现象,称之为“增长极”。而现代商贸物流作为一个“关联效应”明显的复合性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资源的整合,把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集中打造“物流产业增长极”,来带动相关产业,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也称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商品价格上的差异来源于成本差异,进而强调各地拥有自然资源、要素察赋的不同。因此,各地应根据资源察赋上的比较优势参与区域分工,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以实现资源分配过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武威这个内陆区域内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重点是要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发展商贸物流,推动武威地区成为甘肃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
1.经济发展概况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甘肃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选择中,对河西走廊定是要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经济商贸区,以大交通带动河西走廊承载力,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交通的汇集地、枢纽地、集散地;以大物流增强河西走廊开放力。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是河西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贸集散地。总人口181.3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武威的GDP总值达到405.97亿元,占全省GDP总值的7.4%;GDP增速9.1%,明显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在全省的增速中上靠前。如此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1)地理区位条件。武威,古称凉州,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明显,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武威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汉朝以来就是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向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通往中亚、欧洲等地的咽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节点城市,区域优势得天独厚。
(2)交通设施条件。武威市作为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初步构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中转枢纽的立体交通基础,具有明显的多式联运交通优势。区域内拥有西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武威南火车站,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乌鞘岭隧道,兰张高铁兰州至张掖,途径武威(拟建)的货运专线;武威南至乌鲁木齐载重铁路(拟建)及武威南煤炭集疏运基地至新疆准东煤田铁路专用线(拟建);所有向西运送的货物,无论公路、铁路都需经过武威进行集散、中转,是中亚各国与我国物流大通道最优路径的必经之地。
(3)政策支撑条件。2012年《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提出,按照建设甘肃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为出发点,以落实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打造大商贸、建设大市场、完善大流通、构建大物流、培育大企业、发展大服务,大力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加快核心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促进核心区城乡融合发展。
2014年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积极贯彻《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精神,立足甘肃省武威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的区位优势,构建以保税区为基础,通过建设国际物流产业平台、国际贸易产业平台、金融与实业融合平台、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保税商品展示中心,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形成以武威为中心,辐射兰州、银川、西宁、包头等城市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014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煤炭物流发展规划》,该规划当中武威市是甘肃省唯一的煤炭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园区。该园区定位为煤炭中转、储配,辐射川渝、河西走廊等地区。2014年10月,武威市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的总体目标,制定了《构建武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实施意见》,着力构建推进现代农业、食品工业、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的经济新格局,努力把武威打造成全省、西部乃至丝绸之路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
1.经济发展机制
物流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是物流枢纽形成的基础。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5.97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0.71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2.89亿元,同比增长11.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8.37亿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呈现23.3:42.6:34.1的比例结构。2010年至2014年,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2.7%。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社会零售总额从75.36亿元增长到131.7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00万美元元增长到3968万美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而为商贸物流服务提供坚实的基础。
2.思路创新机制
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外贸排序中,武威市排名全省第10位。针对武威外贸“小市”的现状,武威市委市政府秉承大资源、大市场的观念,坚持无中生有抓项目理念,从区域内外协调发展创造整体优势的大势谋划,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开拓,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探索外向型经济。申请设立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枢纽为发展定位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为武威打开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作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之间重要的货物中转基地,既能促进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又能辐射和服务周边区域的进出口和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口岸通关、退税保税等服务,打造向西开放的国际物流平台。
经济外向度=进出口商品总值/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武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从2010年至2012年,武威的经济外向度趋于下降,从2013开始有上升趋势,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带给我们的机遇。打造武威黄金节点,为武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开发格局起到了重要节点支撑和联结拉动作用。武威与甘肃相比,它的经济外向度呈上升趋势,甘肃经济外向度呈显波动中趋于下降趋势,全国经济外向度呈下降趋势,这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说明武威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搭起了我市乃至甘肃及周边省区通往世界的经济贸易金桥,成为了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的发力点。
3.物流保障机制
(1)武威保税物流中心重塑东西方商贸陆港。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的凉州,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商贸极为兴盛,来自西域各地的胡商云集于此。但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其东西方贸易重要中转站的功能渐渐消退。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以及国家向西开放的新举措,这些都为武威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使武威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重获新生,由内陆闭塞地区摇身一变,再次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枢纽为发展定位,通过打造国际物流产业平台、国际贸易产业平台、金融与实业融合平台、出口加工基地四大平台,建设中国西部‘世界贸易陆港’。
(2)“天马号”国际班列作用日益突出。全省首列中欧班列“天马号”的开通,使武威市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重获新生,将成为物流服务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该班列正在致力于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各省份交流合作、资源共享,进而发挥武威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物流枢纽作用,与各地实现代码共享,增加班列发运频次、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证安全,推动多式联运走向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同时,依托“天马号”武威市正在搭建一个外贸服务平台,让当地的特产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并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为支撑的陆港经济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杨,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内的物流节点布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5月.
[2]郝渊晓.谈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物流协调机制的构建[N].现代物流报,2013-10-01.
[3]周志明,王明月.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2003-05-25.
[4]王友顺,王向晖.发展现代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J].商场现代化,2005-02-25.
[5]李永飞,童健.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枢纽的构建分析-以西安为例[J].探讨与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