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系统推进研究

2016-02-26 03:54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战略系统建设

盛 辉

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系统推进研究

盛 辉

新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前景,针对社会发展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框架内必须做好社会发展战略系统的规划和推进工作。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适时产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兴起;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综合生成。我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战略的调整变化并不是完全抛弃了以前的发展战略内容,而是对原来的发展战略内容不断地进行扬弃优化,直至与客观现实即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相一致,是一个动态的运动变化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系统的整体布局,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系统的总体全面发展。

社会系统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战略系统 推进

我国社会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谋划,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当前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特别要以系统思维、系统方法为代表的辩证方法和逻辑来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建设。因此,新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前景,针对社会发展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的框架内必须做好社会发展战略系统的规划和推进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不同时期,适时制定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系统战略,这对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适时产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科技发展对经济、文化、国防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这个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系统性的目标,涵盖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四个现代化”最早得以提出,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讲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①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不久的将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至此,以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为代表的“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初步成型。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对后续的国家发展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同志根据“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中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学说的重大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已经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各个方面,在近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作用是巨大的。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作用体现在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社会发展变化上。马克思早在《哲学的贫困》中就认为技术的形态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进而表现为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而发生上层建筑的改变,推动社会向高级形态发展。恩格斯早在1843年底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就对科学技术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扬。列宁也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并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建设系统中重要的、基础性的环节。1921年7月5日,列宁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俄共的策略报告时提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谁忘记了这一点,谁就不是共产主义者。”②

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之后,为了贯彻和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开始形成。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同年江泽民同志对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做了全面阐释,强调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③199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战略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科技观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重视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部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于1998年12月18日在《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讲话中讲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④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理论上秉承发展为了人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实践上党和政府一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建立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奖励人才的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强国社会环境。例如,我国政府于2000年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作为我国科技的最高奖项,其得主必须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科技发展中有卓越建树,或者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各省和各地区还分别建立海内外人才引进机制、用人机制、培养机制。现在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效益,我国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新高,新材料、新发明层出不穷:载人飞船系列发射,蛟龙一号海底深水探测,大飞机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C919大型客机、运20军用运输机已经试飞和小规模投产,以“太行”为代表的飞机发动机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国产航母以及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和施工中。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无不说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正确性和先见之明。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转向

“创新”一词最早于191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他认为创新是把一种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是由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组成,也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自变量的改变。⑤从本质上讲,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创新的结果,是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⑥江泽民同志把创新放在生产力的高度和民族生死存亡的角度,可以窥见创新的重要作用。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并实施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从1995年至2012年这17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水平从纵向上看是发展了,但是传统的科技发展受传统方式等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在横向发展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文化还没有在整个社会生活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对科技创新极为不利。各种情况表明,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和关键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前无古人,无现成经验可循,解决我国发展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依靠别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因此,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势在必行,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路,也就是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来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总量由大到强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还是要依靠创新能力的发展。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创新在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10月11日,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⑦

创新发展战略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于2012年7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并且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虑,突出了创新在系统中的引领作用;报告同时强调社会发展要适应社会系统内外环境和经济形势的改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创新发展的新的立足点。这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充分表明我们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提升到影响和决定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上。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⑧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包含“创新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而“创新发展”是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在我国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推动和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加快创新体制、体系建设,尤其要保证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其次,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协同系统性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再次,政府各部门在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道德环境等。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兴起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由时任世界环发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可见,可持续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是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改善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求,既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民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社会系统发展中实现战略系统发展的总称,其旨在促使社会系统各层次结构得到协调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督促各国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7月4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问世,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式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态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包含社会系统中社会层次、经济层次、环境层次三个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 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这三者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此,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 必须始终把握好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平衡发展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前资本主义阶段,人口少,科技不发达,经济规模小,自然资源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当时环境还没有受到严重污染,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自然对人的排斥性方面,即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其主要方面。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超过或者平衡于人的索取能力,自然资源的储藏量相对于人的开采量表现出充裕性,所以可持续发展问题还不突出。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人口增多,科技突飞猛进,经济规模极大,自然资源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整个地球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自然资源有限性、可再生能力相矛盾,大自然通过各种灾难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社会经济发展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凸现出来。此时人类试图通过技术来改变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技术作用又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发展繁荣进步,同时它的副作用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负面影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人们认识到单靠科技发展还不能解决环境问题,于是就转入到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与确立上,各种环保管理制度纷至沓来,但是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人们经过认真的反思意识到:环境问题是由人们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其本质是经济发展问题,因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单一的技术治理或环境管理。其解决的根本方法是必须改变发展观念,即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源上使其得到根本解决。⑨对此,世界各国形成共识:环境保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它要求运用系统性和整体性观点,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要素全面考虑,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决策,从而达到对环境进行协同综合治理的效果,以求经济、社会与环境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重新确立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可承受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自然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可持续性的基础。人类发展应遵循自然、爱护自然,而不是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和破坏。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即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发展模式转向低消耗、低污染或无污染,低排放、适度生产发展战略模式,从而使环境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控制和解决。第三,从系统角度审视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人与自然所组成的系统来考察。强调在协调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中协同解决环境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系统整体发展而取得系统功能、效益的最大化。在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上,从纵向上看,要处理好当代人与前代、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横向上看,要处理好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前者指的是人的历史系统,后者指的是人的空间系统。处理当代人与前代人、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考虑到当代人是在继承前代人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对待前人的遗产不能完全抛弃、否定,而只能辩证地吸收、发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对待后代人,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不能竭泽而渔,让后代人有能够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从横向上看,不同地区和国家都有平等享受自然资源的权利、享受发展的权利,也就是说,把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发展系统整体,强调整体公平性,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谋求发展是当代人类共同的、普遍存在的权利。

四、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综合生成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发展走上了发展经济的轨道。之前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国内经济十分落后,科技实力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之后的工农业高速发展中我们又面临着科技两面性所造成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实使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系统的局部问题,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同时推进,才能产生系统效益最大化的溢出效应。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科技不是万能的,想单靠科技水平的提高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环境等诸多问题是不现实的,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强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的系统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就迫在眉睫,顺势提升到社会发展日程上。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实践活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全面的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战略任务。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⑩这就是“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总部局的系统内容,就此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章,作为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即发展战略。“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从“四位一体”总布局演化而来的。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即“四位一体”战略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系统的顶层设计。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完整的社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要求建立严格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的重大突破。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战略系统建设,重视绿色发展,必将成为社会发展共识,必将引领社会全面发展。

综上而言,上述几个方面发展战略系统在理论上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进,是我国社会发展在不同建设时期的战略指导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系统所涵盖的具体内容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依据就是我国社会实践运动变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其次,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运用社会系统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次,我国社会不同时期发展战略的调整变化并不是完全抛弃了以前的发展战略内容,而是对原来的发展战略内容不断地进行扬弃优化,直至与客观现实即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相一致,是一个动态的运动变化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系统的整体布局,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系统的总体全面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10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8页。

④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4页。

⑤马希:《创新驱动战略蕴含的新发展观——以马克思发展伦理为视角》[J],《创新》,2015年第9期,第66页。

⑥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2页。

⑦《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94页。

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20页。

⑨张世君:《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保护问题》[J],《环保前线》,2008年第2期,第51页。

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责任编辑:贺朝霞〕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执政成效研究”(2015BDJ002)、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研究”(2015-sz-007)的阶段性成果。

盛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

D630;N94

A

1671-4741(2016)06-0061-05

猜你喜欢
战略系统建设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战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战略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