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透视

2016-02-26 03:54黄晓琼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逻辑理念

黄晓琼

“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透视

黄晓琼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度视角分析,从“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看,它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思想深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破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内卷型发展”难题的实践逻辑的统一、因应新常态的内在逻辑和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的外在逻辑的统一,这一逻辑运演规定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具有其内在生成性;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地位看,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理论是内在贯通的,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学理上相互印证;从“五大发展理念”目标看,它必将进一步推动构建成熟定型、文明有活力的开放型中国。

五大发展理念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内卷型发展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一定的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的,反映出我们党对世界及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实现了我们党发展观上的创造性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来自于国际国内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逻辑,同时又体现了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潮流、包容性增长诉求,以及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理论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理论逻辑,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世界潮流与中国国情视野交叠的产物

“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与中国国情统一的双重把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其中发展问题是核心,而当前发展受到多种全球性挑战。为巩固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189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千年发展宣言》以来的发展成就,达成部分未实现的目标,解决尤其如气候环境恶化、贫困、发展极不平衡等一类难度大的问题。2015年5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之前制定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重申了中国对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基本指导原则、重点领域、优先方向和实施机制等方面的立场和看法。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批准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涵盖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及169个子目标。①从该议程的基本内容看,其经济发展目标的核心是通过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其社会进步目标的核心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其环境保护目标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此外,还有安全方面和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的目标。作为对联合国193个成员国达成上述“议程”共识的回应,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9月26日在此次联合国峰会上作了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全球发展问题的看法,倡导“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②提出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协调等为核心要素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就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正确研判,展示了正在崛起的中国顺应并积极主动推进世界潮流的姿态。中国作为肯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及其系列峰会上就环境、社会、和平与安全、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承诺,以新的发展理念支持、推动世界发展。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着力于解决自身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而构成《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一部分,因为该议程当中涉及的当今国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只是问题严重程度不一而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所倡导的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协调等发展理念,可视为习近平总书记初步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在结合这些发展理念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提炼而完整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世界经济复苏低迷、乏力,迫切要求各国包括中国开辟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新动力。既然中国和世界面临着共同的难题,那么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发展观念对中国也基本适用,而在研究中国问题、总结国内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国际视野和国内视野的交叠重合,既保留适用于国际国内的共同理念,又提炼出反映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性的发展理念。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③鉴于“现代的技术或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以至于传统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满足需要,而整体论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和一般性或跨学科性则成为必要的东西。”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的巨系统,⑤其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运用整体性思维考量问题,在探取公平、开放、全面、创新、协调的发展理念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进入“新常态”的特殊国情,对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形成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任务艰巨等问题的研究,概括融汇,综合集成,进一步构成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的概念,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从而获得了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问题解”的“整体涌现”,所谓“整体的涌现性是通过对部分组织、整合而产生的,信息增殖、信息创生,或者说是通过对多样性、差异性整合而产生的结构特性、组织特性……”⑥“五大发展理念”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复杂巨系统各部分问题诊断、整合进行信息创生的成果,贯彻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是运用系统思维的典范。

通过分析得出,“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于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性发展目标达成的外在逻辑,回应这一议程的理念与指导中国国内发展的理念是基本契合、一致的。中国进入“新常态”的特殊国情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内在逻辑,“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外在逻辑与内在逻辑的统一,这一逻辑的运演决定了“五大发展理念”形成过程具有内在生成性。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提出的

“五大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不断选择与理论的不断筛选交互作用、合理演进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统一,依据这一论断,马克思主义是“五大发展理念”理论上的根本来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因、“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球化思想,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等都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对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思想的直接继承并加以系统化发展的新成就,特别是对上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化和具体化。

从创新发展理念看,党的这一理念经历了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到中央于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再到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直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炼出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创新问题的认识推进到新的高度。

从协调发展理念看,党的这一理念也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入和提炼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统筹兼顾”就是协调思想的表述;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不仅仅是说发展速度,还要扎扎实实地追求经济效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包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六个统筹”,到党的十八大提出“九大统筹”等协调发展理念,表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思想,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得到精炼的表达。

从绿色发展理念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及增产节约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到1994年党中央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02年中央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得以实现”,到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到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再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发展轨迹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密集提出关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论断,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日趋严峻的情势以及对恶性发展路径的依赖,目的是号召我们不但思想上要摆脱旧套路,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而且要在实践中真正图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起绿色发展的战略理念。

从开放发展看,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明显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以来,邓小平同志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到“‘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党的十八大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方位的正确把握。

从共享发展看,邓小平同志于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加均衡的小康,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阐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且将共享发展确立为重大战略理念之一,表明了这一发展理念也是对以往中国共产党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治国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由是观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既定的指导发展的思想,只是基于每个特定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重点和任务不同,对“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的侧重有所不同。同时,过去发展留下的经验教训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强烈地反映在现实之中,这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仍然突出,因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提炼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新一届中央在发展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形成的

“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中的困境和发展理论的不足相耦合的成果,它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必然抉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处于由大国走向强国的转折时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同时在现实中暴露出各种矛盾、问题和短板,发展的风险、隐患凸现,作为理性反思时代问题之科学结论的“五大发展理念”便应运而生。列宁说过:“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⑦逻辑格式是合规律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积淀而形成的。“五大发展理念”单个看并不是首次提出,但经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则具有了崭新的品质,成为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集合体。“五大发展理念”是应对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内卷化”现象,产生一系列陷阱、短板及失衡而提出的新理念,展现了解决实践中“问题丛”的逻辑图谱。所谓“内卷”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出现“内卷型发展”反映在高增长、低发展、无发展甚至负发展,经济外延型增长模式明显,环境污染严重,造成诸多失衡,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克服这些困难是我们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前提和内在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思想,贯彻和实施好“五大发展理念”,将助推我国由总体的模仿型发展向创新驱动型、引领型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非平衡型向平衡型发展转变,由初级版的开放型向升级版的开放型发展转变。随着“五大发展理念”内涵在实践中展开,其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彰显出“五大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其始终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努力实现好人民切实利益的现实品格的辩证统一。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融汇互动的有机整体

“五大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复杂而非化约的关联性,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且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理论之间内在贯通、互相观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其中创新发展居于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⑨鲜明地突出了“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首要地位,它是实现引领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五大发展理念”体系的灵魂。在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的关系中,创新发展是第一推动力,贯穿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之中,这一地位要求我们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行动去推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离不开协调发展,无论哪一类发展都应该统筹谋划,以大局意识、协同意识、补短意识,把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提高发展的系统性、耦合性、均衡性,让协调出动力、出新生产力,⑩协调发展是维系“五大发展理念”的纽带。

绿色发展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基本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必须遵循生态文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他四大发展理念都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形成绿色思维、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性理念。

在世界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只有在开放发展的环境中才能达成,开放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必要前提,为其他四大发展理念提供必要的平台和资源,提供新的生长点,是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

共享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之中。无论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还是开放发展都离不开共享发展,一切发展都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共享赋予发展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它集中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人文关怀。

概言之,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核心、协调发展是纽带、绿色发展是基础、开放发展是前提、共享发展是目的,“五大发展理念”是融汇互动、互相促进、存在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五大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理论是内在贯通、相互融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的巨系统,实事求是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常态,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这个巨系统多维度、多层次的描述。“五大发展理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理论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学理上相互印证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常态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的集中表达。“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新常态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和发展原则,体现了新时期实现共富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诉求,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引领思想。“五大发展理念”理论上统一于“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中,从哲学上看,“五位一体”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本体论基础,“五大发展理念”则是“五位一体”发展过程和特征的描述,实践上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理论之所以互通融合,根本在于,“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耦合,实现了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统一;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深厚的“根系连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共同体”,代表引领我国新发展的战略思维,其内涵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放性实践中不断得到展开,构建并不断修正新的发展路径,实现引领性与开放性的耦合。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深远意义体现在推动构建成熟、文明、有活力的开放型中国

“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世界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五大发展理念”打造“成熟定型”的中国社会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维度、多层面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创新发展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动因、“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协调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经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曲折前进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绿色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发展规律的把握;开放发展是我们党对世界全球化发展规律与中国现阶段实际结合的总结;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根本经济规律的生动贯彻和演绎。基于多种规律的系统认识,以实践为依归,必然转换成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执行能力、价值体系,以实现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具体内容是到2020~2050年基本上把我国建成一个“多维一体、成熟定型”的社会,至少达成“十型”中国社会,即,建成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开放型经济强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和谐中国。其中,在我国科技事业方面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驱动力,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五大发展理念”塑造负责任的、文明的、有活力的开放型中国

如前所述,“五大发展理念”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的经验教训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统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揭示,也体现了世界发展的共同规律,因而它蕴含着人类的共同价值,不但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而且对解决当今世界的共同难题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南,中国必将打造成升级版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指导中国支持、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从而塑造负责任的、文明的、有活力的开放型中国将显示出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度视角分析,从“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看,它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思想深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破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内卷型发展”难题的实践逻辑的统一、因应新常态的内在逻辑和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的外在逻辑的统一,这一逻辑运演规定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具有其内在生成性;从“五大发展理念”的地位看,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理论是内在贯通的,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学理上相互印证;从“五大发展理念”目标看,它必将进一步推动构建成熟定型、文明有活力的开放型中国。

注释:

①《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2016年1月13日。

②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EB/OL],People.cn.2015年9月27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4页。

④冯·贝塔朗菲(美):《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页。

⑤钱学森:《一个科学的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选》,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⑥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02~103页。

⑦《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6页。

⑧转引自杨建华:《发展社会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4页。

⑨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9页。

⑩任理轩:《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J],《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1日。

〔责任编辑:李爱民〕

黄晓琼,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D61;F123.3

A

1671-4741(2016)06-0019-05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逻辑理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