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美育
韩汝彩
(河北衡水中学,河北 衡水 053000)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生活的品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在化学实施美育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和进行化学教学,从而为通常被视为理性的化学学科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当作为学习和审美主体的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发现化学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时,就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在情感的共鸣中,加深对化学科学价值的理解,得到情感升华,从而自觉地去发现、欣赏和创造化学中的美。
1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成为创新学习的动力。伴随美感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并进一步激发起探究创新的激情。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是创新学习的“催化剂”。在愉快情感的状态下,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联想丰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在创新学习中发挥选择引导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以勇气去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人们在创新中对善和真的追求,实质上是对其中所体现出的美的追求。
2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2.1开发化学教材中绚丽多姿的美
化学中的美是一种科学之美,它具有严谨、和谐的学科逻辑结构,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相互联系的、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例如,元素周期律反映了元素之间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其性质也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显示出物质世界的有序与和谐,又如,物质的组成及其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而一种物质的性质,往往又成为另一种物质的制法,显示出客观世界的相互联系;再如,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颜色,形态,从而给人以视觉上千姿百态的美感等;总之,充分挖掘化学中的美,对于激发人们的科学兴趣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展示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体“真”、“善”、“美”的统一性。
科学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研究是“求真”的过程,科学家坚信,世界是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是可以用一种美的形式来表达的,这往往成为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源动力。化学规律像许多自然科学规律一样,常呈现出简洁、和谐(对称、统一等)、奇异的特征。其表现形式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之美。例如,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金刚石、苯环结构的发现等无不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重点地选择某些内容,提供素材,展示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进行探索,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3激励参与,动手实验,感受化学实验的创造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装置的新颖性、实验技术的艺术性和实验现象的绚丽多彩,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当重视利用实验装置的形式美,实验操作的动作美,实验的现象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规范操作、认真仔细观察、尊重客观事实等),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2.4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美。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此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环境污染和保护、温室效应等问题,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可以列入研究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广泛用途,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
总之,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的教育,它不具有强制性,让化学教学在内容、形式都充满美感,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