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研究——以泗水县王家庄村为例

2016-02-26 01:03:40李玲李爱兰
西部皮革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

李玲,李爱兰

(济宁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济宁市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研究
——以泗水县王家庄村为例

李玲,李爱兰

(济宁学院,山东 济宁 273100)

摘要:济宁市传统村落较多,而王家庄村是纯山区生态村,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热对该村的生态风貌造成一定的影响,公共交往空间发生了变化。本文将从传统村落保护的角度,对王家庄的公共交往空间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简要说明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对王家庄公共交往空间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国家提出的“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研究乡村旅游业发展中传承和保护古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的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王家庄村;保护与传承

引言

2014年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了103个省级传统村落,这是山东省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济宁市作为孔孟之乡,占据了九个,而王家庄也是属于其中的一个。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一共有五千多个,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乡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村落渐渐丧失了原有的姿态与乡韵,农村老龄化,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淡漠,传统的公共交往空间难以维系,传统的“空间符号”注入了现代的气息,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慢慢消失殆尽。这些现象的出现对我们保护传统村落来说是一大挑战,我们不得不在提高乡村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考虑对传统生态与文化符号的保护和传承,既然是挑战,就必须做好规划,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种挑战。

近两年来,在政府的鼓励下,王家庄村正在打造“民俗生态旅游村”,对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设计了景观石墙,观瀑台、特色游步道、文化广场,建造了采摘园、迷宫、手工刺绣坊、民俗馆以及游乐场,这些场所的搭建提升了王家庄村的生态品位,但是在后续的规划中仍需重视对空间的保护和传承。秉承以和为魂的理念,注重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真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空间的可达性,建设美丽乡村。

1传统村落与公共交往空间内涵

1.1传统村落的概念与内涵

村落原本是属于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在较早时期,村落和聚落在概念和内涵上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显,使可以通用的,都可以解释为人类居住的场所。而“传统”是指历史沿袭下来的东西,指的是一种惯例、传说,包括思想道德、风俗制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具有遗传性、历史性、文化性。我国传统村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流传下来的,是在城市概念以外的农村聚落,这些村落的生态风貌和空间形态不同于城市,是特定民俗文化的见证,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浓厚,乡村民俗和价值观区别于其他村落的特征,具有区域性和历史性。[1]但在功能上与城市有着相同的作用,都是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活动以及交往活动的场所,具有历史性,而且传统村落更具自然性,拥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1.2公共交往空间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交往空间的界定不同,国外学者认为交往空间是私人空间以外的空间,而我国学者指出,可供居民日常生活、为满足村民们社会交往需求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便是公共交往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本文认为公共交往空间指的是由众多空间元素组成的交往空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包括有形的建筑、农耕场所、村落道路,也包括无形的信仰、观念、意识形态、民俗等,从功能上来说,居民在互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和有序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居民可以自由安排生产生活活动,进行日常交往,闲谈与驻足,同时可以参与公共事务,例如节庆、红白喜事等社会性活动。与此同时,居民公共活动受到约定俗成的规定条例的制约,在居住空间内的居民参与公共活动时必须遵守,如若有违规者将会受到集体的排斥与冷落,这主要是受公共交往空间的社群性所影响。居民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是否团结融洽能够反映该村或该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和谐度。

1.3传统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

传统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别于其他的公共交往空间,其空间系统更加强调历史传承性和沿袭性,更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的思想,不管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形物质、制度系统,还是道德观念、节庆风俗、人文艺术,都是对“传统”这个“根”的继承。[2]承载的是民族的历史文脉、传统文化、民间技艺、民俗礼仪、手工艺技能,以及不成文的但却能够让大多数人所认同和遵循的乡规民约,在历史的长河中使其更加坚固。正因为传统村落的具有这些特征,使得其公共交往空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这个空间里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物质空间具有地方特色,乡村结构组合是历代村民共同努力传承下来的传统风韵;而社会空间更具人文性,自发形成的民俗文化把居民凝结在一起。交往空间内的设施、场所布局,公共事务管理的价值观念都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是活化的空间,并非是僵化的。

2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2.1王家庄村概况

王家庄村属于济宁市泗水县泗张镇的一个古村落,相传该村的建立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王氏家族在此建村,名叫王庄,后来由于此名与周边乡镇的村庄重名,为了与其他村庄区分开了,在1982年将其改为王家庄。王家庄又被称为世外桃源村,因其民风淳朴、街巷古风古韵吸引了村子外的人们前来游玩、观赏,传统的石头院落保持完整。村民以农耕劳作为生,依傍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行生产,与自然融为一体,秉承着绿色的生态理念发展民俗旅游业。王家庄村在旅游业方面发展较早,尤其是在入选山东省传统村落之后,政府更加重视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改造和完善原有的公共空间,提升交往空间的品位与功能,建设美丽乡村。

2.2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特点

(1)传统性

从地理区位上来分析,王家庄村归属于孔孟之乡济宁市管辖,毗邻曲阜,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历来尊崇孔孟之礼,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儒家思想贯穿于该村落的方方面面,家庭宗族观念浓厚。在交往空间上,儒家思想会自然地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在举行节庆活动时往往也是以家族性较强的家族为中心,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传统的宗族思想维系着村落的稳定,使得村落的交往空间更为紧密和谐,邻里之间和睦互助,感情深刻,共同促进公共交往活动的产生。

另外,受到传统习惯沿袭的影响,基于传统的活动形式,不同的家族之间举办活动的形式也各异,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共交往活动。对于村落的大型活动来说,为了综合各家族的活动特点,多以包容性的态度,由各个家族中更具影响力的人士共同协商,在儒家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多元的村落空间活动。群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互通有无,共同分享村落空间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往行为,构成了村落的传统社会性活动。这种传统性首先是由个体到群体然后发展到整个村落的一个过程,而且各个体都会受到整个村落空间传统规制的影响,不得违反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一代代传承下去。

(2)社会性

王家庄村整个交往空间对于家家户户的村民来说就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并非独立存在的空间载体,这个系统的平衡是由村民集体共同维护的。为了保持空间系统的平衡,“共同”意识被强调出来,以使人们之间对某些行为习惯上达成共识,发挥交往空间系统的凝聚力,从这方面来说,也代表了村落交往空间的社会性。王家庄村辖地范围较小,村落规模也不大,整个村子在空间布局上都是依据当地的地势,每个家庭住宅空间隔距小,交往活动频繁,交往的活动也都较为复杂,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教育上的、也有情感上的,这些交往活动构成多样性的社会网络。居民之间相互交谈、沟通家常、互诉衷肠、表达情感,满足劳作以外的情感需要,形成不可割舍的情怀。

在进行劳作时,为了打发无聊的农耕时光,村民们会在田地里畅谈、嬉戏,或者在劳作休息时,坐在田埂上喝茶,听溪水潺潺,沐浴着清风,共享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在老槐树下,老人们在一起打牌、下象棋,聊着家国大事,谈着乡里宗族事务;在桃园、花生地里,孩子们嬉戏打闹,在溪流沿岸抓鱼、玩泥巴。不管是在树林下、田间、小溪、桃园等等场所都可以构成村民们进行交往活动的场地,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不受世俗制约,空间的自在性形成了自在的人际关系,家族亲情融合在村落交往空间的各种载体上,形成了活的社会空间,体现了王家庄村的社会性特点。

(3)文化性

王家庄村作为一个传统村落,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下形成的空间结构,不仅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空间交往活动具有传统性,还受到村落群体行为文化的影响,沿袭下来的习俗、习惯、乡规制度、节庆礼仪也都受到行为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化性。王家庄村属于纯山区民俗村,除了在民俗方面独具风韵之外,构成交往空间的空间元素也传承了先人遗传下来的特色,都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王家庄村的建筑结构大多数保留了原来的石头院落形态,石阶小道,屋檐青瓦,门前挂有当地村民自制的精美灯笼,宛如从未受过变迁的原始生态般的人居环境,静谧而和谐。

王家庄村的村民擅长自制虎头鞋,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工艺技能,还会制作精美的雕花,典雅而大气。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技能,是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也是对村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王家庄村的手工粉皮也是村落的一大特色,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将地瓜粉、玉米粉融合而成粉皮,美滋有劲道。虎头鞋、雕花、粉皮都是王家庄村一直保存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内涵的载体,而且村民们在进行这些工艺生产活动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村民在这些活动所构成的空间中,进行交谈,联系情感,是村落居民们进行交往的纽带,同时也是丰富公共交往空间形式的公共性活动。

2.3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面临的影响

(1)城市化给交往空间带来的影响

临沂市城区段水系发达,有沂河、祊河、柳青河、小涑河、李公河、南涑河、陷泥河、青龙河等八条河流从城区穿过。但是由于垃圾乱倒、违章建设等原因,使这些河道的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等多种能力大大降低。在实施层层拦蓄、梯级开发,为临沂城提供充足水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减轻临沂城的防洪压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恢复、重建并完善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使城区内的河道连接成网,使水充分循环运动起来,临沂市在城区段实施涑祊双向调水工程、引涑入陷工程、引涑入青工程、开辟环城景观河等调水工程。

城市化发展给乡村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即包括积极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面,也会带来资源环境以及对历史传统破坏的一面,这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二十一世纪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件事。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目前经济改革,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深刻挖掘农村经济资源潜力,激发乡村文化的改革潜力,这是大环境下的发展需要,我们没有理由去阻挡这种趋势的发展。既然是改革必然会面临挑战,我们需要在极力开发农村经济潜力的同时维护传统生态空间环境的平衡,甚至于在面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冲突的时候,必须以生态效益为重,放弃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是我们对乡村历史传统应有的尊重和维护。

王家庄村所在的泗水县,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已经举办了十多届的“中国泗水桃花旅游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泗水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带动了该县的旅游经济。王家庄村也受其影响,逐渐与周边城市接轨,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产品进入到这个原本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传统古村落,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室内装修越来越时尚,青石板换成了水泥路,古槐树的青葱日渐消退,缺乏规划的农家宾馆越来越多。这些现象的出现对王家庄村的交往空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使传统生态交往空间达到平衡将成为王家庄村日后发展规划的难点。

(2)空心化现象对交往空间的影响

乡村空心化现象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通病,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适龄学生转向大城市求学,长期留守在村庄的大多数都是儿童和老人,而且以老年人口居多,乡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老龄化是一个加速化常态。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老人失去了劳作能力,一些乡间田地渐渐荒芜,杂草丛生,交往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老人们促膝交谈的场所需求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栖息地。王家庄村全村一共才一百三十多户,人口不到六百人,每户家庭平均人数不到五口,是典型的传统小村庄,除了进城务工和求学的人口,平均每户留在村庄的人口至多三人,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存在一户只有两个老人或者一个老人在家的现象。人口的单一性,对交往空间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使得在村落发展规划方面难以把握好尺度,如何留住乡愁,如何保护传统的交往空间形态,延续传统的交往空间特色;如何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达到空间传承的平衡性,这都是王家庄村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视的一大难题。

(3)生态环境变化对交往空间的影响

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交往空间的一部分,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作为大环境的存在作用于该环境中的人们,生态环境的优良好坏会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小环境。人们在进行公共性的交往活动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场所,节庆活动发生的场地,言语和肢体形态上的交流等等,在不同的季节对场所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生态环境在人们进行公共交往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好比鱼的存在离不开水一样,人的交往活动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王家庄村近年来民俗旅游业的开发,传统的乡村院落逐渐修缮成家庭民宿,乡间小道通往周边城市,道路变宽了,溪流改造成小瀑布,耕地规划成采摘园、农业观光园。大量游客的涌入远远超过了王家庄村生态环境的空间承载力,王家庄村总面积不到一千八百亩,生态空间占了绝大部分,所能承载的游客量较小,一旦超过其空间限度,不仅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还会对人文交往空间造成极大的威胁。

2.4王家庄村交往空间变化的机遇

(1)乡村旅游的开发

2011年王家庄村聘请曲阜师范大学编制了《王家庄民俗村详细规划》,该规划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项目建设,因地制宜,突出传统资源特色,已建成了文化广场、拴马石、观瀑台、手工刺绣坊、手工煎饼坊、采摘园、垂钓区等民俗景点,还有若干家农家院、星级餐馆、传统手工艺销售点等,已初步建成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民俗生态村。这些场所的搭建扩大了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范围,使得交往活动更加多样化,富有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空间结构,让老人和小孩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也使村民们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王家庄村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交往空间结构,人们公共交往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大量的外来游客的参与,使得王家庄村村民公共交往活动更加多元和丰富,同时也变得更为复杂,外来人员的参与使得管理更加困难。为了满足城里人的需要,交往空间的布局和设施也做了相应的修整,村落与外界的沟通增加了,接收外界信息更加迅速,对村落思想观念带来冲击。

(2)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方向,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进城乡经济转型,开辟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补齐我国目前经济改革的短板,使农村也能够实现“浴火重生”。在城镇化浪潮下,乡村建设的难度也加大,如何保留传统风貌,尤其是传统古村落的人文交往空间,这些都是我国乡村发展规划的重大挑战。城乡发展协不协调,不仅仅是比较城乡间发展效益,关键要看乡村的发展是否能够和城市的发展接轨,不在于速度和规模的大小,在于空间发展结构的完美契合,是否能够配合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乡镇的发展,激发乡村活力,释放乡村内生动力。然而,乡村发展的难点又在于对生态效益的追求,与城市相比,村庄的发展规划应该更加重视对传统生态结构的保护和传承,如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之间的关系,既使城乡发展能够相得益彰,又能够释放乡村的生态效益,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公共空间魅力。在国家改革和扶持的大环境下,王家庄村迎来了变革的机遇,在发展规划方面可以加大投入力度,加紧生态修复工作,自主设计公共交往空间项目建设,转移城乡结合部的污染企业,鼓励传统民间技艺的流传,刺激传统手工艺术品的消费,尽量摆脱“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坚守历史人文情怀,使王家庄村真正活起来。

3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3.1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原则

(1)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

传统村落是一个完整的居住单元,以家族为纽带,包括民居院落、作坊、寺庙、田间耕地等自然环境,所以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应该从村落本身的自然环境入手,充分挖掘各个要素的资源特色,突出生态空间的气韵,树立交往空间集合感。[3]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保护还应该从各个层次中,依托于层次的融合性,从交往空间的小元素开始,比如说院落的装饰,休憩场所的摆设结构等,并追求层次间的衔接和平衡,以达到空间的可达性和和谐性。王家庄村由于具有原滋原味的古香古韵,交往空间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生活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构成元素也都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共同构成王家庄村长期发展的生命力。村落的文物古迹、民风民俗、院落形态都是村庄整体风貌的组成部分,若要是把某一部分隔离开来,并不符合传统村落应达到的要求,也不符合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原则。交往空间的社会层面和物质层面分级进行保护,制定项目发展规划;在微观的民风民俗、空间文化方面,通过民俗馆进行保存和传承,从各个层次融入到村庄整体风貌中,构成一个有品质的空间,提升空间的纪念性。

(2)原真性与发展性原则

村庄的构成元素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以及在村庄中活动的人,在对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保护时,务必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对村庄原生态的传承、继承传统文化、人员的繁衍发展,保护村庄的原真形态。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所囊括的社会和物质层面的遗产部分,在改造空间时也要遵循原真性原则,恢复遗产本体的原真性,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是游客对该村的印象和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对于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我们应该清晰地知道,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并不只是保护单调的空间建筑和文物古迹,更是为了让村庄的村民们不丧失其文化空间和精神的家园。在恢复空间的原真性行为中,无形中又会体现出交往空间发展的延续,而发展又是对原真性保护的延续,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相互作用的,追求发展就应当保持对空间原真性的尊重,唤醒当地村民的空间文化“自珍”意识和文化自豪感。[4]王家庄村既然在挖掘民俗资源潜力,推动旅游经济创效益,就更应该重视对传统交往空间原真性的保护,太多的时代元素或者时尚的东西参与到传统的交往空间中,势必会对原有的空间造成冲击,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将变得更加明显,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应该坚持原真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的结合,使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时尚文化碰撞出更精彩的发展火花。

3.2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1)改变传承观念,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不仅有当地村民的参与,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有更多的政府行为介入,而且受政府规划的影响越来越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增加了传承的难度,各方传承观念上存在冲突。政府多从推动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丰富村庄的空间生活以及政府经济效益考核指标方面考虑,而当地村民想要的宁静、和谐、原滋原味的交往活动,并不是外来人的打扰和空间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不是用资源消耗换来的生活质量。[5]在传承观念上,一方面,政府有可能对当地的传统交往空间状况不是很了解,缺乏足够的调研和研究,出于政府意愿的行为会对传统交往空间的文化内涵带来冲击;另一方面,由于王家庄村是纯山区农业村,与外界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多数村民都已上年纪,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较落后,对于政府的规划指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眼界都存在缺陷,盲目性的接受或者是盲目性的排斥都不利于传统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急需进行转型,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所以王家庄村应该顺应这一趋势,转变发展模式,提高交往空间的灵活性。

(2)合理利用乡村公共空间资源,增加空间可达性

乡村经济受到当地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空间资源潜力,兼顾村庄环境承载能力,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王家庄村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很少受到周围村庄和外界环境的干扰,文化空间资源有待进一步传承和挖掘,转化成产业优势,增加空间的可达性。政府在规划王家庄村的旅游项目时,应做好实地调研,尊重传统民俗,进行可行性验证,保护乡村的古树名木、自然肌理和文物古迹。[6]对于规划中与当地传统观念有冲突的部分,应尽快做相应的调整,而对于观念过于落后的村民应给予悉心说服教育,使其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另外,在资源空间的设计上,考虑到小孩和老人行动不便的阻碍,应对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缩短空间距离,以便增加村民进行交往的可达性。而且,王家庄村应依托于济宁市的历史文化旅游,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与传承特色资源有序统一。

(3)营造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交往空间的可持续性

村民们老槐树下闲谈小憩、溪流边取水洗衣服、小狗在石板路上追逐,傍晚时分文化广场前大妈们跳广场舞,这些村民娱乐场所,富有人情味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传统公共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交往生活,促进邻里团结。[7]对于这样的空间元素,应该着重挖掘村庄的传统文化要素极其潜在价值,比如在材料的使用、内部空间装饰元素、外部空间的颜色设计上,都要赋予其文化意蕴和时代价值,使传统民俗、乡规民约在村民们的日常交往中得到延续,为村民营造一个美丽宜人的尺度空间。为了适应王家庄村民俗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对王家庄村的传统交往空间进行改造,也可以重新设计新的空间,但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避免采取过于现代化的设计元素,使用新材料、大尺度新建交往空间,以免造成新旧空间在视觉审美上的不雅,以及交往时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时尚的冲突。考虑到国家对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鼓励、乡村旅游业的机遇,应对王家庄村的交往空间进行分类,把生产和生活空间进行划分,满足村民的生活交往、延续传统的空间功能,体现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打造和谐相依的公共空间。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文性

王家庄村的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设施也逐渐老龄化,为了适应老龄化的需要,必须增加公共设施建设。[8]可以考虑增加适宜老人活动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健身场所的设计,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在村庄空间构建时,可以每隔两百米设计一个公厕,每隔30户增设文化广场,在广场附近建一些开放性的手工作坊,由村庄提供设施和材料,老人们可以自愿在这里无偿进行手工艺劳动,传授手工艺技能,外来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技艺,在这里进行加工的作品不得据为私有,应由村庄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保管、销售或珍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传统手工艺恢复起来,还可以将这些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展销,销售所得全部作为村庄的公共财产,用于乡村建设投资,落实到村民自身,最终将自己的无偿劳动转化为对自身的投资。我们还可以借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趋势,将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承和保护,比如说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民俗馆,虚拟手工制作工艺展示平台,在互联网上进行手工艺品的销售,构建“互联网+传统村落空间传承”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时代发展接轨,促进“文化+旅游”的同时,为村民的公共交往空间搭建一个现代化的互动平台,将原生态的村民生活借助互联网展现在游客面前,实现村庄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空间互动,让游客从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中体验不一样的原真性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善思.历史街区公共交往空间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李明彦.乡村社区中的公共空间营造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

[3]赵华梅.现代性视域下村落传统公共空间研究[D].辽宁大学,2013.

[4]张冬.基于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渼陂古村公共空间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5]孔燕.苏南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估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

[6]李楠楠.上海郊区村落公共空间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7]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

[8]黄丽坤.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

[9]李宁.曲阜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4,(1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107-04

作者简介:李玲(1993-),女,汉,江西会昌,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2012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受济宁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课题“济宁市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研究——以泗水县王家庄村为例”,项目编号:cx1518,负责人:李玲;“古村落旅游项目资源开发研究——以济宁市上九村为例,”项目编号:cx1502,负责人:李宁。

李爱兰,济宁学院副教授,本文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22:41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艺海(2016年12期)2017-01-13 08:08:22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11期)2016-12-16 13:36:37
数字化时代江西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3:44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7:50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戏剧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 11:44:37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6:11:0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14: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