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菲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围绕课程展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考试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建筑学专业课程与土建类专业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对其考试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以设计出适应当代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做到紧跟时代进程的步伐,学科基本理论不抛弃的同时,注重增加新的专业知识、前沿资讯,使专业知识体系更为完整和实用。
考试是检测学生们学习的效果,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情况最主要的手段。建筑学专业除了理论课之外,设计类课程、实训类课程较多,因此如何在抓好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做好相应的课程考试改革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一、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一)考试时间过长
传统建筑学专业的设计类课程考试都存在考试时间过长,题量密集、操作复杂的问题。一场考试时间长达8小时,期间设计项目题量都不会小,学生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必须麻利地完成设计策划、计算、制图、视觉表现等多方面的综合内容。不能否认这样的考试对于考查学生学习的扎实程度、技能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临场的应变抗压能力是很有效的,但是这样高强度的考试过程也令很多学生在体力上、心理上是吃不消的,而且考生一旦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失误或没有完成的情况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大幅度地被扣掉卷面分数,使考试的结果在某些时候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比如说建筑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建筑设计》,会分不同的专题教学内容在每个学期中开设,因此基本上每学期学生都会有《建筑设计》这门课的考试。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设计课程,为了能够更为全面的进行知识点的考查以及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方案设计,既考查他们的思考过程又考查他们的笔头功力,考试时长通常安排为8个小时。换言之,这一门课的考试需要安排整整一天的时间出来,即便这样,在作图过程中出现小差错,也常常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考试的全部内容,快餐式的匆忙的考试节奏也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考查结果。
(二)试题形式单一
多年来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使《建筑设计》在试题形式上非常的模式化。无非就是给出一份任务书,给出建设项目的内容、地块地形、各项指标数据,然后提出任务要求,结合任务要求学生要在漫长的8小时考试时间里完成平、立、剖及透视图纸,有时还会被要求上色及写设计说明等。所以只要一提到《建筑设计》考试,学生们就会默认这种考试模式,教师出题也谈不上变化和有新意。
不仅《建筑设计》类课程如此,某些建筑学专业的理论性课程也会在出考试题时以一种惯性的出题思维方式去命题,使考试题型一成不变,在考查方式上毫无新意可言。比如《建筑史》系列课程,在命题上也是多年来无太大变化。题型无非就是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作图、问答、论述,而且大多是记忆类题目,只要学生考前认真复习、做好背书工作就多半会考出较好成绩。但是是否对中外建筑史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就另当别论了。以致不少学生学完建筑史,单凭记忆力考完试就把相关知识忘记了,没有获得很好的考试质量,更没有达到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考查效果不理想
考试不仅仅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效果,它还应该变成一种能动性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每一门课程的考试,不应该是这门课程的学习终点,而应该是一个学习阶段的小结,同时形成课程学习的方法体系,能够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程更深层次、更新的知识去进一步学习。传统模式的考试,特别是在题型上的一尘不变,使学生对于这类型课程的考试已经形成惯性的备考方法,深知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就可以考试过关,这也就违背了考试的初衷,使考试开始流于形式化,通过考试去实现阶段性的质量检测以及再继续学习的方法延伸、思路引导也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二、考试改革思路
(一)考试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必然包括了与这门课程配套的考核体系。授课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总策划师,应该大胆的结合课程特质做好该门课程的整体考试规划。同时,教师也应逐步改变观念,如考试不一定非要安排在学期末一次性进行,可以在教学进展到一定阶段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出连贯的进阶式考试,通过阶段性的检测,教师既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未掌握充分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好下一阶段的教学准备工作,也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结局的现象,给了学生们一个更为合理和公正的考核体系
(二)调整考试时长,一次考试变分阶段考试
建筑学专业的不少设计类课程和实训类课程都存在考试时间过长的现象,比如《建筑设计》类课程的考试传统的都是按照8小时的考试时长来设计的,学生们既要紧张的考试又要拼上体力。而且随着计算机绘图的广泛应用,这种纯手绘的考试方式也无法考查到学生们对于设计类软件的掌握情况。就今天的课程发展而言,这种考试既时间太长也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调整考试时长,展开分阶段的累积式考试势在必行。
现在不少学校的建筑学专业都意识到了《建筑设计》类课程的考试时间过长这一问题,所以有些学校已将原有的8小时考试时长调整到了4小时,但是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里想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更难,甚至让该系列的课程考试出现走形式的趋势了。阶段性的进阶式考试势在必行。
何为阶段性的进阶式考试?主要就是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准备时就结合课程的讲授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制定出一个分阶段开展的考试计划。这样的考试计划会贯穿到整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循序渐进的多次进行,而不是集中到学期末一次性完成考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份针对考试的设计任务书,在课程进展到一定程度,学生能够独立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时,将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书中相应部分的考题,有点类似单元测验,通过每一个阶段考试的积累,学生最终在期末时完成整个考试任务书中的全部内容。教师则汇总学生每一阶段的考试分数,并结合最后一个收尾考试的成绩给出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学习成绩。
这样的分阶段考试,既解决了传统《建筑设计》类课程考试时间过长、考试环节内容繁重、节奏紧张的状况,也避免了高强度考试中,学生失误造成的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合格的情况。而且阶段性的测试,也是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呈现出一个动态的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通过每一次的阶段性考试了解课程学习的现状,及时作出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样更有利于课程学习的质量的提高,让学生逐步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课程学习方法体系,给以后的延展性的再学习奠定基础。
(三)丰富和变化考试题型,题型设置应突出检测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丰富和变化考试题型,提高试卷的质量是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去全力完成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建筑史》系列课程,多年来一直是建筑学专业的闭卷考试课程。考题形式也是千篇一律的,名词解释、作图、选择等题型。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死记硬背过关,但是考完则忘,缺乏对建筑史知识的理解、分析之后的记忆,最终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所以像这样一类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可以是更广泛的比较性分析类考题,而不是单纯的记忆题。因为建筑史的学习就是要融会贯通,既要了解建筑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现象,也要知道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不同时代、地域之间的差异产生、存在的原因等,还要清楚地知道差异在哪里,这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扩充一定量的专业书籍才能够理解的知识,绝不是单单一本建筑史的教材能全部解决的,因此照书
背是无法解决这些理解应用型的知识的,所以改变题型、开卷考试,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教学参考书以及老师的扩充讲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内化才是最有效的考试手段。
结束语
考试改革的目的不是考倒学生,而是用更科学的手段去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思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作为教师完善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不能遗漏掉考试改革这个环节,只有不断地优化课程的结构体系、完善考核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李延龄.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本文审稿 柳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