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

2016-02-25 10:01刘雯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沟通辅导员高校

刘雯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实现有效沟通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但目前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存在多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辅导员不太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缺乏沟通技巧。本文提出了端正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并建立有效沟通长效机制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理论教育、疏导教育、心理咨询是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只有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部思想政治司司长冯刚曾指出“只有交流才能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影响,只有影响才能传承”,由此可见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出现大量缺位和障碍频频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实现有效沟通的意义

(一)有效沟通是实现高校辅导员社会价值的前提

有效沟通是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身心健康的滋养剂。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对象就是大学生,如果没有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会非常影响心情,相反,如果学生们都很认可辅导员,喜欢辅导员,并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时辅导员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为热诚工作提供了巨大能量。

有效沟通还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辅导员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础。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离不开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沟通有阻碍,学生工作是很难取得相应效果的,那么岗位的社会价值又如何体现?也正是在与形形色色的学生的交往中,辅导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商、修养不断增长,事业走向成功才有了可能。

(二)有效沟通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沟通首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辅导员要通过恰当的沟通来获取每个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避免一刀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每个学生的思想观念都是不同的,对于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我们要给予鼓励,引导他成为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中间阶段的学生,我们应看准时机给予点拨;而对于思想偏激学生,我们更要重视沟通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的纠偏教育。

其次,有效沟通还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沟通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学生、待学生真诚。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些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实现教育目标、信息等生动且富有成效的传递,并在各个环节中通过情感交流增进沟通的吸引力与融合力”,使教育对象对我们的观念所触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才能得以提高。反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生硬的灌输、枯燥的说教、简单的定位、粗暴的批评,教育的成效就会很有限。

(三)有效沟通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保障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问题都能被挖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才能引起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才能逐步改掉坏习惯、消除负面思想,塑造成功因子。当前,大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纷繁复杂,每个学生都有特殊性,如何大批量塑造优秀学生呢?那就需要辅导员与大学生建立有效沟通,才能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展现成效。通过构建有效沟通长效机制,把握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网络平台的教育契机,以实现对大学生成长的全面引导,使其自我觉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求。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沟通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关爱色彩

作为一名辅导员,首要的应是有师爱,要真正爱学生。但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95后”,身上总会有一些过于自我为中心、懒惰、意志力薄弱、不懂礼貌、说话过于直接等毛病。不少辅导员不能真正地了解教育对象,只看到缺点,忽略了优点,随意就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宽容。另外,辅导员工作工资待遇不高、事情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带着情绪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耐烦、学生只要不出事就不会找学生、不关心学生、不与学生交心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成长上关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迷茫的大学生活也得不到及时指点。

2.沟通效果欠缺

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一般停留在日常班会训话,个别差生座谈上,光是问题学生,就可以让辅导员应接不暇。现在有不少高校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进行了考核,但却没有设立辅导员日常沟通长效机制,也没有为辅导员与大学生充分沟通提供保障,导致与学生的日常沟通成为辅导员个人的随意行为。很多辅导员没有形成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只是应付式地上传下达,导致沟通频率低、范围窄、内容浅。除此之外,大部分辅导员缺乏沟通技巧,对学生沟通仅限于严责批评,不问原因,导致师生隔阂加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降低。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部分辅导员之所以不能真正关爱学生,与学生交流有障碍,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辅导员自身来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辅导员缺乏对大学生的科学了解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在一些学校,学生只有在“闯祸”时才会被辅导员找去谈话。长期缺乏日常沟通,辅导员不了解,甚至不认识自己学生的情况并不鲜见,反过来他们也难被学生接受,又何谈关爱学生。还有一种普遍情况就是,辅导员片面看待学生,学生某一个观点、行为与自己不相符,就将判定为差生。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和长处的,我们不应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不应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学生,对学生加上自己的喜好。

2.辅导员缺乏与大学生沟通的技巧

据调查显示,有的辅导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当做管理者、学校的传声筒,对学生的教育只有批评指责,上纲上线,导致有的学生见到辅导员就躲,不敢或不愿与辅导员沟通。由此可见,辅导员应该首先学会给自己定位,学会如何与大学生打交道,学会如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但事实上,不少高校并不重视对辅导员人际沟通方面的培训,许多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进行心理学的培训,更没有提高沟通技巧的意识。

3.辅导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出现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员整体的职业素养不高。目前各高校大部分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思想政治觉悟、岗位使命感有待提升。另外,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事务繁杂、工资水平低,导致有的辅导员表示有机会就转岗,岗位忠诚度不够。辅导员工作80%的时间用在处理日常事务上,15%的时间用于备课、上课,留给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就很少了,一般都是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在人员背景多元化、日常事务繁杂、职业幸福感不够、奉献精神不够和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辅导员很难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语言的传递,脱离了有效沟通,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如下三个对策:

(一)端正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

沟通从了解开始。首先,辅导员应多花时间去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班级、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等。这是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提。其次,把握学生在教育中的正确位置。要把大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第三,全面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了解学生的外在行为、内在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在全国辅导员网络培训中指出,用积极正面的心态看待人际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师要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如果他都能按照理想样子来,那他就不是他了;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闪光点,都会改变,身上的问题是成长的一个阶段才会出现的,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就会改变自己,活出自己的积极因素来。因此,辅导员应该用积极心态看待每一位大学生。只有把握学生的基本信息、了解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全面看待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接纳学生,才能进行平等的、触及心灵的沟通。

(二)加强辅导员沟通技巧培训

要掌握与大学生和谐相处的沟通技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把握沟通的原则。一是尊重。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需求、兴趣、创造和自由,要平等待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沟通,求同存异。当今的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如果还把他们当做中学生,采用上指下派、上传下达、指示型、命令型的沟通方式,显然是不大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才可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真诚。有调查显示,真诚是人们最喜欢的朋友的品质,大家都愿意跟真诚的人交流,打开心门。真诚是以真正的我出现,不带任何面具不做任何伪装,自然和谐的状态。在日常谈心中,辅导员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不应带面具,与学生平等交流。三是共情。罗杰斯曾说:“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共情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心心理需要和情感,比换位思考更进一步。而人的内在心理需求是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在与学生交流的点滴中,要暂时放下个人想法,不断地体会共情,感受学生的情绪,并表达出来,这样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其次,运用沟通的艺术。一是建设性地表达真诚。在我们想给学生提建议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有利于对方的改变和成长,从这个角度提出来,学生容易接受。二是分批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身上的若干缺点要慢慢改正,每次帮助其改掉一个,然后再改掉另外一个,这样更容易实现愉悦成长的目标。三是包装语言。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多运用肯定的、赞赏的、委婉的语言。四是注意沟通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五是善于倾听。在做思想沟通时,应做到七分听,三分说,先听后说,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内省。

第三,讲究沟通的时机。在沟通时机的选择问题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积极的、轻松的情绪状态时,对人往往怀有肯定的情感,容易“打开心扉”,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主动地接受教育。所以可以选择学生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在宿舍、教室、食堂跟学生谈天,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然的感觉,让学生心理处于松弛状态,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建立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

1.保障机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出台相关制度,保障学生与辅导员的有效沟通落到实处: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制度。辅导员每周在校值班的时候,可以走下宿舍进行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到会谈室交谈;定期开展生动有效的辅导员培训制度。每个月都要开展不同主题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理想信念培训、沟通技巧等培训,这样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育人水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行。辅导员应当在QQ群、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定时推送正能量信息,并主动与每位学生开展一对一网络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

2.考核机制

日常沟通实施效果如何,要通过构建考核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反馈。当前,针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数据中,考核主体由学校相关领导、学生组成。考核内容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应将沟通数据量化,辅导员个人撰写沟通日志,要达到一定的沟通时间,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查阅;其次,沟通质量的考查可以采取现场模拟的方式来评比。成绩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这虽然给辅导员造成了一定压力,但会激励辅导员强化与学生沟通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这项考核机制对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的培养都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徐丽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及消除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3] 张斌,骆郁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4] 覃仁和.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J].教育与职业,2011(10).

猜你喜欢
沟通辅导员高校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