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薇
(一)
任教高三的一个傍晚,我刚下班不久,手机QQ传来消息:
“老师您好,请您管好你们班的小A同学,他去年经常来我们班,还说要追我们班的S同学。后来寒假里就和S告白了。后来听说他和高三文科班的一名学姐纠缠不清,S问他也没否认,就和他分手了。可是最近小A又来骚扰S,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有一次,他在我们班门口,我们班男生让他走开,他还很嚣张地让我们出去。难道高三学长就是来勾搭学妹的吗?我们认为这样的人脑子、人品有问题,不值得理会,你是他的班主任,请您管理好自己班里的学生!”
一时有些无法适应——隔着网络,我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在我所在的重点中学里,学生面对老师的时候,是很少用这样犀利的言辞来表达的。
我又把这条信息读了一遍。信息中提到的小A是我们班的团支部副书记,从进入高中以来,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学习上刻苦勤奋、积极进取,成绩始终位于班级前十名之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这样阳光、正气的男孩子会和低年级的学妹纠缠不清?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底还有一丝若隐若现的反感——这个年龄的孩子,用这种匿名的方式,真的好吗?
可是,所有的这些全是空穴来风吗?似乎又不全是。
我想起一些事——班里的一些同学似乎一直都不那么喜欢小A,每每问起原因又总是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有一次,一个女孩子被我问急了,含糊地说过一句:“老师,其实小A平时并不像在你面前表现的那样……”当我再追问时,她却不肯细说了。现在想来,也许是我粗心了,先入为主的“光环效应”,也许让我错过了一些重要的阅人信息。
仔细思量之后,我给网络上的那个亮着的头像回话——
“你好。谢谢你的信任。如果你反映的情况是客观全面的,并且希望我采取措施,我想你至少应该告诉我你所在的班级,以及至少一位当事人的真实姓名。因为任何事情的处理都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你觉得呢?
作为班主任,我当然应该管理自己班级的学生,但是能否管好,我个人认为因素很多,而且一定不是单方面的。
至于小A,作为他三年的班主任,我深知他身上有许多不足,但和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决不至于不堪。我会就这件事和他沟通,也愿意就这件事和你,以及你们的同学沟通。你看怎样的方式方便?”
对方那个亮着的头像保持着沉默,过了一会儿,头像暗了下来,并且再也没有上线。
(二)
第二天是高三的月考,我没有去找小A。考场上的他一切如常,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奋笔疾书。监考的我在教室一角远远望着这个男孩,不由想起高一时他刚报到时的情形——由父亲陪着过来的他,站在父亲身边略显拘谨。他父亲非常自信地告诉我:“我们家儿子从小就很听话,从没有让我们操过心。但我们做家长的还是要请老师严格要求他,如果他犯了什么错,请一定及时告诉我们,我们一定配合老师严加管教。”当时,站在他身边的小A没有说话,但脸一下子红了起来。
这次月考结束之后的一个晚自习,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备课,小A进来问问题。解决完问题以后的他说了声“谢谢老师”,刚要转身离开,我叫住了他:“小A,最近还好吗?”
“还好,就是最近晚上弄得有点晚,白天上课时效果有点问题。老师,是不是我月考考得不太好?”他有些忐忑。
“你先坐下来,我想给你看一样东西。”我打开手机,把那条消息翻了出来。
他表情疑惑地接过我的手机……我看到他的脸渐渐红了起来,额头上沁出汗珠。
“你往下翻,可以看见我给那位同学的回复。”我继续平静地说。
他的手指缓缓下滑。当他抬起头把手机还给我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手有些发抖。
“现在,你愿意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吗?”
他沉默着,眼泪慢慢地流了出来。
“如果你觉得为难,我们可以改天再聊。”
他坐着没动,开始擦眼泪。
“或者,你能告诉我那条信息的内容是真的吗?”
他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相信你,一定不全是真的,对吗?”
小A深深地吸了口气:“有一段时间,我的确和那个女孩子走得很近,晚自习前后会一起在学校散步聊天。后来,我学习时间越来越紧张,她总是抱怨我不能陪她。可我觉得自己的确是没有能力,我学习压力那么大,时间总是不够用,也无法给她更多的东西,就慢慢疏远了她。”他抬起头来看着我,“老师,我没有再去骚扰她,也没有再和别的女孩走得很近”。
我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老师相信你。那你觉得,这件事是不是可以过去了?”
他有些不理解地看着我。
“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不会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困扰,我们就都不用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让它过去就好;如果你觉得,还有哪些环节没有处理好,那就抓紧时间处理;如果你需要老师的帮助,我很乐意提供建议。”我微笑着把话说完。
他认真想了想,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件事已经过去了。高二的时候,我就跟她说清楚了,她也没有再来找过我。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QQ里还有人会那么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既然你们两位当事人都已经放下了,那就让这件事过去吧。旁观者有旁观者的立场,只要不影响到你们的正常生活,就不必太介意。没事就好,我也放心,回去自习吧。”我站起身来。
“老师……”许是有些意外,他愣在那里。
“放心,我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你的家人。我们就把它当成一个纪念,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收获,也有教训,经历了,就长大了,不是挺好的吗?”
“谢谢你!老师!我没有想到……”男孩忽然激动起来,泪水再一次涌出。
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又忽略了什么,再次拉着他坐下,“怎么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我错了,我……”
“没关系呀。在你们现在的年龄,喜欢一个异性,走得近些,也算正常啊。尤其像你这样,及时意识到了精力的有限,主动约束了自己,没有影响到学习,很不容易了。你还是个好孩子,好学生。”
“不,我不是好孩子!我不想当好孩子!”
我有些意外,但没有再打断他。
“从小,爸爸妈妈就说我是好孩子。为了当他们嘴里的好孩子,我很努力地做他们希望我做的事。可是,我内心也很渴望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无拘无束地玩。后来读书了,老师也总说我是好孩子。可是,小朋友们好像都不愿意跟‘好孩子’做朋友,每次被老师表扬一次,我的朋友似乎就会少一个。我就在想,为什么我要做好孩子呢?如果犯一些错误,能让我和同伴的距离更近一些,不是很好吗?可是,我又不想让父母和老师失望,所以就很为难……”
我终于明白班上的那个女孩子的话了——“其实,小A平时并不像在你面前表现的那样……”我开始有些心疼面前的这个大男孩了,一直以来,这个大人口中的“好孩子”,承载着多么大的压力啊。
小A还在继续说着,“上高中了,到了一个新环境,离爸妈远了,离原来的老师、同学也远了,我想真正做一下自己。可是,犯什么错误呢?看到周围一些同学有所谓的‘男朋友’‘女朋友’,我有些好奇,也有些羡慕。而一些女生,也的确很可爱。于是,我就真的尝试了一下。可是,老师,我真的很快就后悔了——我不想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也害怕让父母和老师知道,对我失望……老师,其实我不是真正的好孩子,我让你们都失望了”。
我默默递上纸巾,等他平息情绪。当他终于安静下来,抬起头来看我的时候,我真诚地告诉他:“你一直是个好孩子,但却不够快乐,可能是因为你误会了一些事——第一,父母和老师希望你是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好孩子才能成功,才会幸福。其实他们不会因为你的‘不好’而不爱你,只会因为你的‘不好’而担忧。第二,如果让家长选择,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希望自己的孩子首先是健康快乐的,其次才是优秀的。而快乐要比优秀容易得多,做真实的自己就好。第三,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因为你的优秀而远离你的,那些会因为你的‘好’而远离你的人,要不就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要不就是内心不够磊落。第四,人都会犯错误。只是,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优秀的人会在错误中汲取经验。你能明白老师的意思吗?”
“老师,我明白了。谢谢你!”小A擦干了眼泪。
(三)
也许有人不信,在我这里,这次谈话就真的把这件事了断了,我没有继续调查那则匿名短信中的故事,也没有再和当事的任何一方提起过这件事。后来,小A在高考中正常发挥,顺利考取了上海的一所重点大学。
但在我心里,还是会经常想起这个男孩子,想起他的眼泪。我得承认,在他的眼泪中,我看到了许多教育行为的失败,有的源自社会,有的源自家长,当然也有源自我们教师——是的,在孩子面前,我们没有“想当然”的权利,孩子没有义务成长为我们希望的样子,他可以是乖孩子,也可以是淘气孩子。我们不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用一些所谓的“表扬”和“肯定”锁住孩子的天性。
再者,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如何关注那些所谓的“学优生”呢?在骄人的成绩之外,他们未必是完美的,更未必是快乐的。大多数时候,外表光鲜的他们,内心承担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一味压抑的他们,很可能在成年后产生许多难以想象的恶果。
许多时候,师长们总是用一句话解释自己的良苦用心——“我们不是希望孩子少走些弯路吗?”但是事实上,有些弯路不会白走——偶尔犯一个错误,会让孩子更加健康,这和偶尔发一次烧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是一个道理。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总是一直强调要做些什么,再多做些什么……不断在做加法。于是,老师越来越焦虑,学生越来越烦躁。但有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减法呢——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干涉什么,不要强加什么,无为而治,也许可以给孩子们更大的成长空间。
当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时,看到的视野是不一样的。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始终记住这一点,主动蹲下身子或者换个角度看问题,并及时反省是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过多地投射在学生的身上,许多想法和做法也许真的就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