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区精神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2016-02-25 08:43王检生
党史文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

王检生

[摘要]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胜利之源、执政之基、发展之宝。在艰难困苦的土地革命战争中,成为凝聚民心、团结民众克敌制胜的法宝和维系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革命必胜理想信念的坚强柱石。

[关键词]苏区精神 历史地位 历史作用

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的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1]。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表现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文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1]。苏区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同志把它概括为五句话: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苏区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与鲜血构筑、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人文道德和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深沉积淀和光辉体现[2]。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自强自立民族精神的脊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一、苏区精神的重要历史地位

1.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的立身之本。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不仅要应对敌人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而且要在这种严密的军事、经济封锁区内组织军民的军事斗争和生产、生活。其间,苏区倡导的反对“本本主义”、深入实际调查、“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民主建政、“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创造“第一等的工作”;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苏区精神,也正是为克服和化解苏区极度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的系列工作方针、政策。由于较好地贯彻了符合苏区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了苏区军民的积极性,通过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和发展了比较巩固的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才能在中央苏区“安身立命”。不但打破了敌人疯狂的军事“围剿”,而且壮大和发展了红军,扩大了苏维埃区域。解决了危及红军安全和生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由被动变为主动,开始了中国革命和红军军事斗争的新生涯。石仲泉同志认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看,就革命内涵而言,大革命时期仅仅揭开了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序幕,从土地革命战争始,党才真正成为近代革命的主角,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全面展开。各个苏维埃区域的建立,是党和红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根本支点[1]。

2.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的胜利之源。苏区精神集中了苏区军民的意愿,体现了他们的意志,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爱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取得革命成功的胜利源泉。在中央苏区,由于灵活、务实地贯彻落实了苏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经历了中共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政治斗争,开展了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及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红军辖有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军团4个军团,近10万人,红军和中央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掀起的革命风暴,是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预演。在这个演习过程中,“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党创造了坚强的武装部队,因此也就学会了战争的艺术。所有这些,都是党的重大进步和重大成功”[3]p611。苏区精神所蕴涵的理想情操、执政理念、党建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为日后我党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一笔无形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胜利源泉。

3.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的执政之基。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苏区精神所蕴涵的“执政为民,争创第一”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和政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央苏区的实际出发,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科学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党在探索民主建政,旨在锻炼和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能力。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提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念叨争取群众。后来,他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提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问题。他要求:对群众的各种问题都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只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毛泽东特别强调:对群众的从土地分配、劳动互助到柴米油盐问题,从妇女生小孩到学生读书问题,从修桥补路到防病治病等一切民生问题,都应当解决。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就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人民群众满意了,党和政府执政的基石也就牢固了。

4.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的发展之宝。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苏区过程中对党的思想路线、党和红军建设,中国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政策、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在丰富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理论的概括,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符合苏区实际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理论;是在极其艰难的革命斗争中经历岁月锤炼,凝聚中华民族传统人文道德和文化精髓的理论创新。具有民族原创意义。尽管苏区精神是70多年前铸就的,但它历久而弥新,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像“反对本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这类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积极进取谋求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品质。今天,我们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發展与进取同样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品质,这样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发展的同时,更要提倡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在新时期,更要开明、开放、开拓进取,树立好形象。

二、苏区精神的历史作用

1.凝聚了民心,使苏区军民团结一心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改变,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没有改变,甚至更加厉害。广大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加上连年军阀混战、灾荒,人民生活悲惨贫困到了极点。但大革命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革命,创建苏区,开展苏区的各项建设,打破敌人疯狂的军事“围剿”和残酷的经济封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策措施体现了广大苏区人民的意愿,苏区人民从苏区干部身上看到共产党人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因而自觉地参与到苏区的各项创建工作中来,结成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和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有了人民的支持,苏区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苏区的经济实力,巩固了政权,改善了民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凝聚了民心、团结了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由来已久,苏区时期讲“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后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天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实这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了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毫不动摇,我们党才经受了各种考验,不断走向胜利。

2.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善谋实干、开拓创新、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党在创建和发展苏区的过程中,经受了各种曲折和考验,在革命的危难之际,克服了犹豫彷徨、悲观失望的情绪。毛泽东适时地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有效地遏制了信念动摇的不利倾向,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苏区群众同甘共苦开创苏区各项事业新局面。当时,为使农民在经济上翻身,颁布了《土地法》,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为解决苏区内劳动力缺乏问题,创办了劳动互助社和模范耕田队,实行互帮互助;为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开办了列宁小学、夜校和识字班。苏区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把自己当做人民的“公仆”,与苏区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正像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唱的那样“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自觉带头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在群众中树立了光辉的苏区干部好形象。苏区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4]p138

3.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和科学态度。苏区干部牢记“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服务宗旨,时刻密切联系群众,养成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同人民群众保持“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干群关系,创造了苏维埃“第一等的工作”,在苏区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1930年4月,在李立三“左”倾错误统治下的中共中央致信红四军前委,批评毛泽东、朱德等创造“红色割据”和“争创江西一省的政权”,是“极端错误”的“保守观念”,“是没有以全国胜利为前提,是极端与党的任务相冲突的”。为了反对当时党和红军中颇为盛行的教条主义思想,抵制中央某些人的“左”倾指令,一个月后,毛泽东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在我们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這种注重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正是苏区精神的突出体现。

4.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品质。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对于我们党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不断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虽然不能讲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但他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执政的肇始,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首次预演。尽管它不成熟,但执政党的立党宗旨、执掌政府的理念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意志,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执政过程中,倡导和坚持的宗旨服务意识、民主法治理念、理想信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深受苏区群众拥护和爱戴。党和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旨在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的政权建设。这些都说明我们党在执政的初始阶段,都十分清楚地回答了我们党代表哪个阶级利益、为谁执政和如何执政的问题。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特别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一些执政理念和革命精神、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保持本色、继往开来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具有时代的多维价值。今后,我们必将在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越发体会到它的不朽价值,指导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牢记宗旨意识,服务人民大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此外,从更广延的时空和范畴来讲苏区精神还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特色,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文道德的文化精髓,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涵。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系列革命精神是我们伟大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法宝。○

参考文献:

[1]石仲泉.苏区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红土地,2010(6).

[2]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马永义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汉代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地位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三字经》在蒙教中的地位与文化蕴含管窥
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