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2016-02-25 06:30富佳宝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

富佳宝

摘要:大庆石油会战诗歌是大庆石油会战存留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真实记录了石油会战时期的艰苦岁月,石油会战诗歌多为一线石油工人所作,具有浓浓的质朴气息及独特的意蕴内涵,本文将对石油会战诗歌的审美意蕴及政治意蕴进行探寻。

关键词:石油会战诗歌;审美意蕴;政治意蕴

大庆石油会战诗歌是大庆石油会战的宝贵文化遗产,多为一线石油战士、职工创作,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文人佳作,本文仅以石油工人的会战诗歌作品为研究对象。会战诗歌经过口耳相传得以存留,记录了会战时期战士们的艰苦奋战,无悔付出以及内心真实的感触,许许多多平凡却铿锵有力的诗句,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图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实行“大跃进”经济政策造成诸多失误,又遭遇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民不聊生。大庆石油会战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展开的,为响应国家号召,“1960年4月初,全国37个石油厂矿院校参战的1万多人和3万多名转业官兵相继到达萨尔图地区,云集在百里荒原。一场千军万马战大庆的艰苦创业史,从此开始谱写。” 【1】

一、 石油会战诗歌之审美意蕴

诗歌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具文学底蕴的文学样式,它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诗歌的最初形式是劳工号子和民歌,早在《诗经》中就有大量描述人民劳动和创业的诗篇,如《七月》《生民》等。石油会战诗歌是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开发产生的,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石油战士以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十足的拼劲推动石油会战迅速展开,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资金不足,战士们常常食不果腹,在这些困难中战士们没有低头,而是用精神食粮鼓舞自己。会战诗歌从此兴起,主要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一线战士所做,其创作的诗歌审美情趣与传统诗歌相比略显单薄,但其真实反映了石油作战的艰难处境及一线石油战士乐观的精神面貌,又使其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精神感召力。

首先,会战诗歌拥有朴素的语言之美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中的一种工具;相反,惟语言才提供出一种置身于存在者之敞开状态中间的可能性。惟有语言处,才有世界。”【2】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的所有物,语言也是一种财富,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谁都有利用语言完成自己诉说的权利,即便是没有过高文化的石油工人一样可以说出震撼人心的语言,一样可以创造出美妙的诗歌,石油会战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质朴、充满豪情。如铁人王进喜的诗抄中“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3】没有任何浮华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技巧,这再形象不过的比喻恐怕也只有身处一线的战士能想的出,寒冷的北风本该是刺骨寒意,却被美誉为天公作美的风扇;大雪是高寒地区所常见的景象,看似诗意美,却给石油战士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不便,缺少御寒装备的战士们的双手常常冻伤,但是铁人却将大雪幻想成了炒面,慰劳自己,鼓舞自己。没有足够的粮食,再加之自然条件严苛,乐观的战士们只有将风雪幻化成美景,天南地北的战友会在一起,众志成城只为夺下大油田,拯救祖国于危难。最后连续的“干!干!干!”,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气势,抒发了作者豪放的诗情以及拿下大油田的决心。又如当时被誉为“采油铁姑娘”的徐淑英在《采油工人心向党》写道“洁白的油井房,是我们的战场;扳手和管钳,是我们手中的钢枪……战严寒,斗冰霜,步步迎着困难上”。【3】将油井房比作战场,将工具比作武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作者身为女性更是难上加难,而她没有退缩,有的是迎难而上的决心,永不言败的气魄。几句简单的诗句道尽一个平凡女采油女工的心声,她没有泛滥的诗情,只有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意,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首好诗呢?

海德格尔曾说“人之存在建基于语言;而语言根本上惟发生于对话中。”【2】石油会战诗歌中引用了许多对话性语言,如第一篇歌颂铁人精神的诗歌——《铁人颂》中,“你在心底大声疾呼,把自己厉声责问——‘国家没有石油,我算什么矿工?……你奋身跳进泥浆池,全不顾个人的安危疼痛。你豪迈地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3】作者将铁人曾说过的豪言壮语直接引入诗歌,或许,作者没有过于丰富的语言去描摹心中的铁人,也或许,用任何语言去增添铁人的豪言都显得苍白,因此作者大量还原了铁人的真实言语,将有血有肉的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像邵锡麟在《友谊的赞歌》中写道“父老乡亲笑语琅;‘你们莫客气,我们理应当,快快走吧快快干,莫要延迟好时光”。【3】短短几行诗句记录了会战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景观,几句乡亲的笑语体现了老百姓对石油会战的支持和对战士的关爱,体现了全民会战的精神。还有在会战诗抄《军装》中一位农村大嫂身穿石油工人的棉袄,人们都疑惑不解,“若问这棉袄哪里来?大嫂开口把内情表:‘棉袄本是亲人送,亲人在场是五好。他为祖国献石油,俺来种地献粮宝。”【3】大嫂的回答揭开了谜底,她是随着“亲人”来到大庆,“亲人”在一线奋战,她在后方支援,只有“后方部队”的稳定和支持,前方的战士们才能毫无顾虑的奋战,而大嫂口中的“亲人”也很可能就是她的丈夫。在会战时期,像大嫂这样的“后方部队”有很多,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职工均携家人来到了当时一片荒芜的大庆,他们扎根于此,奋斗于此,为祖国的石油事业献出了宝贵青春甚至生命,他们就是第一代的大庆人。

其次,石油会战诗歌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节奏”【4】,节奏是由有规律的运动形成的,有规律的使用语言也会形成诗歌的节奏,“主要表现在押韵、大致整齐的语言形式、有规律的使用声调,以及采用某些修辞方法”。【4】对于文学底蕴并不深厚的石油工人来说,“押韵”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诗歌技巧,“押韵的主要作用就是造成鲜明的节奏,因为有规律的使用韵脚,造成了一些字的韵母,或韵母中的韵腹、韵尾有规律的反复出现,能使人收到预期的效果,实际上也就是使诗产生了鲜明的节奏。”【4】像铁人诗抄中“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3】就是采用了逐句末字押韵的方法,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均为韵脚,这样的方法主要应用于篇幅较短的诗歌中,用韵密,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因此该诗在会战诗歌中广为流传,但因其缺少变化,写作困难,相对单调,在石油诗歌中应用较少。被誉为“钢铁钻工”的吴全清在诗中写道“汗水化透三尺雪,千米岩层被钻穿。去年打井十万米,今年乘胜往上攀。”【3】这首诗作者采用了“隔句押韵”的形式,“穿”和“攀”为“隔句”的韵脚,使诗句语言规律,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满足了读者预期的效果,朗诵起来富有音乐美。以上两者都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押韵方法,而在石油会战诗歌中许多作者往往没有按照传统的诗歌押韵方法进行创作,而更多的是随性的、无规律的运用押韵。如夏良才的诗句“大庆会战二十年,流血流汗创业难。今日让我来管家,心中自有秤一盘。” 【3】中是一、三、四句押韵,韵脚分别为“年”“难”“盘”,这样随意的押韵形式便于作者运用,便于抒发情感,在石油会战诗歌中较为常见。诗的节奏除了由押韵构成外,还得益于整齐的语言形式,在会战诗歌中得以广泛应用。像诗歌《我们就是要拼命干》中“逢大寒,偏大干,石油工人无冬天。提吊卡,抡大钳,手扶刹把齐开钻。” 【3】 李敬的《硬骨头》中的诗句“晴也好,雨也好,工作照样搞。风也行,雹也行,上井照样行。” 【3】句式都规整,每句的字数都相同,朗诵时停顿次数整齐,再加之锦上添花的押韵手法,形成了该诗歌节奏铿锵、气势磅礴的特点,体现了石油工人的坚韧、粗犷的性格和迎难而上的敬业精神。普遍使用的押韵及整齐的句式构成了会战诗歌节奏明快、接地气儿的特点,是真正的石油工人描写自己的会战生活、抒发自己会战感情的诗歌,营造了有别于其他类型诗歌的石油氛围。endprint

再次,石油诗歌中的双重“铁人”意象

意象本身就是一个朦胧的词汇,没有明确的定义,意象派诗人庞德曾为意象下定义“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5】艾青也曾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材料的迫近。” 【5】朱光潜在《诗的意象与情趣》的文章中指出:“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5】会战诗人在写诗中未必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意义,但是会战诗歌中提及的意象却可以用这些文学理论去印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诗歌意象当属“铁人”,在许许多多的石油会战诗歌中都有他的身影,像《铁人颂》《踏着铁人脚步走》《我学铁人去战斗》等诗歌便直接以铁人为题,以铁人为中心,记录铁人在会战中的英雄事迹,讴歌铁人崇高的爱国、爱党精神。铁人的真实名字叫王进喜,本是甘肃玉门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在会战诗歌中,“铁人”意象应分为两部分,一是铁人王进喜,一是“铁人精神”。诗歌《“铁人村”抒怀》中“踏进‘铁人村,犹如见‘铁人。心里轻轻一声唤:老队长呵,我们想念您!” 【3】,这几行诗句中的“铁人”意象便是石油战士们心中真实的老队长——王进喜,短短几行字,浓浓的战友情,无论走到哪里,老队长都在战友们的心里。在康锋戟《光荣的征程——记1205钻井队》中的“铁人”是这样的——“铁人指挥人拉肩扛立钻塔,树起了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征途上,新区的战鼓正咚咚响,英雄井队百战不殆打先锋” 【3】。“铁人”并非真的钢铁之躯,但名为王进喜的普通石油工人却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英雄传奇,他率领1205钻井队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打出了大庆历史上第一口油井,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人民形象的誉为油田“铁人”。然而,铁人王进喜因长期高负荷工作,却因病逝世,年仅47岁。“铁人”已逝, 但铁人精神却得以永存,千千万万的铁人从此站了起来。在大庆标兵“学铁人的好干部”蔡国珍的诗中有“踏着铁人脚步走,夺油一线度春秋”的诗句,“学铁人的好保管员”齐莉莉的诗中有“铁人精神心中扎,一颗红心闪光华”,诗人刘白羽在《铁人精神永照耀》中写道“铁人精神是太阳,天上人间永照耀”【3】。学习铁人精神从此成为石油沃土上不变的传承,他是并不高大的石油汉子王进喜留给后人的最崇高的石油精神,他催人奋进,无论是在大庆石油人的心中还是在五湖四海的文人墨客心中,无论是在大庆百姓还是在全国人民的心中,铁人精神都是生生不息,绵延永存的。

二、 石油会战诗歌之政治意蕴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关注的焦点,古时就有诗人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屈原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担忧,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痛,曹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热情,诗句中承载了太多诗人对时政的关切与感怀。大庆石油诗歌中同样蕴含诸多政治意蕴,许多诗歌记录了石油工人、战士们的政治立场与政治理想。

首先,大庆石油会战诗歌产生的政治背景

毛泽东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与政治密切关系的根基,大庆石油会战诗歌产生前期,整个文艺界经历了大起大落。五十年代末,反右倾运动使社会上“浮夸风”愈演愈烈,由此而来的是经济建设上说假话、空话和大话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据资料统计,1959年的粮食产量仅为3400亿斤,1960年粮食产量进一步跌至2870亿斤,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全国需要原油1000多万吨,缺口一半以上,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大肆进行经济封锁,试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在1959年9月26日,石油战线传来了喜讯——松基三井喷出了棕褐色的原油!石油终于在中国的土地上涌出,从此,我们摆脱了西方的石油威胁,“大庆油田”因此得名。随后,1960年2月国家为了解决会战人力不足的问题,决定从当年退伍的士兵中动员三万人参加会战,“几万人拥到冰雪尚未消融的、荒无人烟的荒原,生活艰苦,资金不足,设备、材料缺乏;队伍技术素质低,缺乏开发大型油田的经验。” 【1】在文艺与政治陷入双重困境的时代,为了响应国家的文艺号召,为了支持、鼓励石油会战的推进,文艺界各探区的党委号召各基层单位利用墙报、黑板报、工地宣传栏和广播站等为阵地,开展了业余诗歌创作活动。大量优秀的会战诗歌创作于此,曾经战士们私下流传的诗句也被搬到了台前,由于会战时间紧,任务重,诗歌的直抒胸臆成了战士们创作的主要形式,战士职工们在全力奋战之余有了放松娱乐的途径,愈来愈多的会战职工加入了诗歌创作的阵营。1960年4月13日,石油大会战的机关报《战报》创刊了。

“1960年至1962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稳定会战队伍,坚持石油大会战,会战工委开展了火线整风和传统教育、诉苦教育。《战报》为配合这些活动,也开辟了《忆苦思甜歌谣》《整风短诗》《练兵诗抄》《春耕短笛》等小栏目。”可见大庆石油会战诗歌是时刻响应国家意识形态对工业、文艺事业的号召。

其次,石油会战诗歌是一首爱党的赞歌

在动荡的年代,无论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还是文艺界的动向都是瞬息万变的,石油会战诗歌也随之发生着变换,时而斗志昂扬,时而忆苦思甜,而唯一不曾改变的,是诗歌中对党和国家一如既往的爱戴与讴歌,与其说石油会战诗歌是一首石油工业的赞歌不如说是一首爱党的赞歌。无论是铁人坚定的意念“我们永远跟党走”,还是普通女工的心声——“我们采油女工,红心永向党”,还是石油工人心中再朴实不过的“党叫干啥定干啥”,党都在每一位大庆石油人的心中,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艰苦的岁月,党成为石油战士们心中的唯一信念,支撑着他们奋进,她指引着石油会战前进的方向,激励着石油人不断进取、永不言弃,面对生产和生活上的矛盾和困难重重,时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号召大家学习毛泽东的两论——《实践论》、《矛盾论》。通过学“两论”,会战大军统一了认识:“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别人用石油卡我们的脖子是最大的困难。” 【1】余秋里深入浅出的为石油工人们讲通了道理,将曾经的人心涣散凝聚成战士们钢铁般意志,将原来的困难与矛盾化解为一腔爱国、爱党的热忱,石油战士重新整装待发,创作了一个个中国工业历史上的奇迹。1963年12月3日,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周恩来总理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消息一公布,立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endprint

最后,会战诗歌中的乌托邦思想

“1958年,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不顾实际的‘大跃进,大刮所谓‘共产风,反应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发动‘新民歌运动,数以万计的粗制滥造的‘大跃进民歌,绝大部分都是流行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图解。石油会战诗歌与大跃进诗歌的情况类似,都是积极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与响应,所不同的是“大跃进”本身是社会政治路线恶性发展的结果,而石油会战是实实在在为国家做贡献的工业大战,但二者中却有一点不谋而合,无论是“大跃进诗歌”还是“石油会战诗歌”都难以摆脱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乌托邦”思想的束缚。曼海姆在其名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解释乌托邦为“一种思想状况如果与它所处的现实状况不一致,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乌托邦。”而在《乌托邦思想史》这本书中,“赫茨勒认为,乌托邦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认为,现实社会是一个并不完全真实的社会,它有必要而且可能进行人自身的改造以符合某种合理的乌托邦社会理念,最终使社会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石油会战的特殊时期深处千难万难,战士们历尽千辛万苦,但在会战诗歌中却几乎无人抱怨过会战辛苦,表达出任何哀怨与愁苦的情绪,反而是抒发愈加高昂的会战热情和对石油工业的美好憧憬之情。“钢铁钻工”吴全清在诗歌中写道“大干社会主义不停歇,猛催战马狠加鞭。社会主义的强国呵,咱们亲手健!” 【3】体现在石油会战中的“乌托邦”更倾向于赫茨勒的理解即通过自身的努力对一种理想的境界的追求, 石油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拿下大油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或许,对于当时一心苦干的石油工人来说,石油事业的未来,国家能否摆脱石油困境都是不确定的,但他们唯一确定的是,只要跟党走,踏实的奋战,石油事业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都是美好的,乌托邦思想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可能带有些许的盲目,确是在曾经艰苦的峥嵘岁月给予所有石油战士们一战到底的精神支撑与慰藉。乌托邦之所以称为带有实践意图的社会梦想,是源于它给予人类关于社会一份大胆想象的可能,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乌托邦,为人类追求更好的未来提供指导。

三、结语

大庆石油会战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让我们摆脱了国民经济困境,还成就了大庆石油会战诗歌的文学样式,它记录了石油会战的艰苦征程,见证了石油会战的峥嵘岁月,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石油印记。诗歌中的铁人精神也早已从王进喜的个人精神凝结为石油会战全体战士、职工的团体精神,早已升华为“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早已撰写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上成为隽永的民族精神,他激励着代代大庆石油人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石油工业的辉煌。

或许,好的诗歌不在于深邃的寓意,绚烂的词句,而在于真情的流露,朱光潜先生总结朱熹在《诗序》里的一段话说“人生来就有感情,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恰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正如艾布拉姆斯所言:“任何一首诗所必须通过的首要考验,已不再是‘它是否忠实于自然或者‘它是否符合理想的批判者和人类普遍性的要求,而是另一方面迥异的标准,即‘它是否真诚?是否纯真?是否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意图、情感和真实心境?”。【6】石油战士们的会战诗歌说的都是他们有心而发的话,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对祖国的热爱,对石油事业的忠贞。

注释:

【1】接长军:《大庆石油会战 那段光辉岁月》,选自《国企》2011年05期。

【2】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

【3】忽培元主编,潘永翔分卷主编:《大庆文艺精品丛书——诗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4月北京第一版。

【4】徐有富:《诗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6】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
陶渊明诗歌中“琴”意象的审美意蕴
解析李清照花意象的自喻特征
战国楚漆器凤鸟纹饰之审美意蕴探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人文式的“乡愁”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审美意蕴
“无味”之“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