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英语报道的三条基本原则

2016-02-25 17:38陈岩
西部皮革 2016年2期
关键词:报道基本原则

陈岩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论对外英语报道的三条基本原则

陈岩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对外英语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一直备受人们重视,作为对外事务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对于英语的理解无疑是重之重,对于对外英语报道更是外界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对外英语的报道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和国家的形象,更能够让自己作为一个焦点让更多的人知道、认识、关注。本文将从对外英语报道的基本原则入手,了解对外英语报道对宣传的重要性。

关键词:对外英语;报道;基本原则

要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对外报道的英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对外报道的英译特点及对外报道的英译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入手,着重阐述了对外报道的英译并非逐字翻译。对外英语报道是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它的运用与应用都是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对于报道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要树立中国的真实形象,为四化大业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实现四化和祖国统一,需要各国人民的支持与合作。要取得这种支持与合作,就必须正确无误地介绍中国的现实和政治主张,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互利共赢,在国际上树立良好形象的中国形象。有人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曾经给外部世界九种形象:光辉灿烂的中国(汉唐时期),莫测高深的中国(明清时期)、“劣等民族”、“东亚病夫”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红星照耀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时期)、“蓝蚂蚁”和“有办法”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疯狂暴行的中国(文革十年)、田园诗画的中国(尼克松访华后)、苦海余生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伟大试验的中国(1984、1985年间)。

现在中国的形象如何?中国的第十个形象是:经济开放、政治保守的中国。新疆骚乱、西方世界指责中国践踏人权、不讲人道,对我实施全面制裁。制裁被打破,西方被迫恢复同中国的联系,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十年开放的成就,又攻击中国政治上依然保守。今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世界各国其他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但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的亚投行比作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指责中国大稿政治,政治上仍坚持马列的教条,诋毁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一些不明真相的朋友,也怀疑之后中国的政策是否有连续性,怀疑中国政局是否稳定,改革开放是否能长期坚持下去。但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回顾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当前是最好时期:虽不似马可·波罗描绘的那样雄伟,也不似“田园诗画”时期那样“虚胖”,比较接近于真实。不过,今昔不能截然分开,过去的诸种形象在不同程度上仍影响着外国人今天的看法。今天中国的真实形象是什么?我们要在国际上树立一个什么形象?这两个问题出发点不同,答案是一致的,就是:中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国情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前进中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中国的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今天社会主义文化正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进;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在国际事务中主持正义、坚持原则,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社会对中国知之甚少,误解和偏见颇多。要增进了解,把严重扭曲的中国形象矫正过来,需要做大量的、长期的、细致的正能量的工作。从国家方面上,积极履行大国的义务,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方面;从商业上,中国企业家要走出去,把口碑做好,服务做好,要展现出中国企业家的优秀风范,服务全球。

2实事求是,真实全面

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力量所在,也是对外新闻报道取信于外国人的必要条件。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要求,首先就是真实。所报道的必须真实,不能无中生有,以假充真,以偏盖全,而且要恰如其分,不能言过其实,虚夸渲染。李瑞环在首届“现场短新闻”颁奖会上指出“新闻,当然首先要真,第二要新,第三要短,第四要活”,习仲勋在新华社成立五十周年的座谈会上提出五个字:真、短、快、活、强。中共中央规定的对外新闻工作的具体任务要求“真实地、生动活泼地宣传新中国”,也把真实放在第一位。如同对内新闻一样,真实性也是对外新闻的生命。总的说,我们的对外新闻是符合这一原则的,但不可否认,也曾有一些“客里空”的现象发生。前些年一家新闻单位向国内外发布:“昨晚19点5分,长沙市南区大古道巷小学院内,从天而降一重5公斤的大冰团”。源源不断的电话、电报涌向北京,咨询、来访、要求考察这一“奇迹”。五天后,该单位发表另一消息更正,报纸标出“天外没有来客,冰块原是人造”。两年前,一家英文报纸报道北京动物园老虎由一天三餐改为两餐,一周内有一天禁食,引来诸多外国驻京记者来访。法新社据此发消息:“由于商品价格暴涨,全中国最大的、有3000多只动物的北京动物园的老虎正在挨饿……”9天后,人民日报发表《北京动物园无端起风波》,澄清了失实之处。中新社也曾播发过《云南发现大熊猫》、《湘西群蛇袭人》、《江俊华心跳骤停一百四十五分钟后被救活》等失实报道,造成了不良后果。有些基本事实准确,但细节不真实。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曾闹过“秃子梳头”的消化。我本人也有报道“胡耀邦身着中山装走下舷梯”的错误。尽管是细节,却也使宣传效果大受影响。

造成失实的原因,一是道听途说,未认真核对,想当然或“合理想象”。这就要求媒体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任何时候也不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波列伏依)。另一类是为了见报、完成定额、拿稿费甚至出于别的目的,有意加油添醋、凭空杜撰。这种恶劣做法,不仅是与新闻职业道德不悖的,而且违背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的意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实事求是的另一要求是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即既讲中国的进步与成就,又适当讲困难和问题,通常说既报喜又报忧。对于天灾、事故、困难、工作缺点、社会弊病,不对外隐讳。

只讲好的一面会带来什么后果?一位外国朋友到北京一家外文杂志参观后说:“这家杂志欺骗了我们30多年。它并没有撒谎,但只讲了事实的一部分。”不讲全面的情况,人家上纲到“欺骗”,这是再糟糕不过的事。一位在国际台工作的澳大利亚专家则说:“报喜不报忧,在国外受众看来只是一种宣传。”

当然,我们国家的主流是光明面,应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报道消极现象时,应指出已引起当局注意,促其尽快拿出解决的办法来解决。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1986年,广州能源紧张,市民叫苦不迭。9月2日,中新社报道一则消息:“广州市电力稀缺,频频停电,市委机关未能幸免,昨日只得燃烛办公。”“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中共广州市委大院,只见各办公室里烛光摇曳,各种降温设备停转,大小官员一手一扇。记者在34℃的室内小坐片刻,汗流浃背,闷热难熬。这是入夏以来市委机关大院首次停电。”“据悉:由于频频停电,市民每天向当局质询的电话有上百个。市委书记许士杰遂向供电部门表示,应当让领导机关也停停电,让各级官员尝尝盛夏酷暑停电办公的滋味。”“记者从广州市政府获悉,广州的缺电状况已引起广东省高层的关注。省有关部门决定从今日起每天增加广州市用电指标30万度。”市民缺电,以至市委也停电办公,一方面反映了广州能源紧缺到什么程度。但另一方面,这件负面的事又衬托出另一个正面——引起高层关注,市领导人与市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实事求是,真实全面,似乎老生常谈,但就在这个人人皆知的问题上,时不时出纰漏。我们经常以过去的教训告诫记者编辑,也望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切实引起注意。

3正确把握处理好四个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尽可能地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针对性与适应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时宜性与时效性的紧密结合。在坚持原则性、针对性、思想性、时宜性的前提下,我认为当前,更有必要强调灵活性、适应性、艺术性和时效性。廖承志曾风趣地说:“你们总不能穿干部服、穿军装、带手榴弹出去吧!”又说:“文抄公不是马列主义。中新社要把高度政治性的新闻,消化成使华侨中间、落后读者能吸收的东西。”这些指示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我们的对外新闻报道,必须联系国内、国外两个实际,做到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我们要说我们应该说的话,体现党中央的意图。但是受众的选择性很大,你宣传不对他的口味,他可以不看、不听,从而也就无从谈到效果。因此,我们要说海外读者听众最想听的话,这也就是适应性,而不能认为是简单的“迎合”。海外关心的问题很多,有些单位作了整理归纳,择其重要者加以解答,本身就是一种针对性。

我们的对外新闻报道要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容量,使外国人对新中国的认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这种思想性不是贴标签,不能“政治说教”,而要通过事实的逻辑,让外国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型摄影画册《上海一日》不谈政治却巧妙地表现了政治观点。读者一翻开就见到四幅上海外滩照片。一幅是几座小楼房和走在土路上的马车,说明很简单:“上海外滩(1880)”;第二幅是日本军队在荷枪前进,旁边是一个骨瘦如柴的人力车夫在奔跑,说明:“本世纪四十年代”;第三幅是国民党的装甲车和兵士在海关大楼前,说明是“1948年”;然后是一幅绿阴夹道,车水马龙的外滩,说明是“1991.7.1”(即画册拍摄之日)。一切很清楚,何必弹一遍“旧社会水深火热,看今朝生活幸福”呢。寓理于实,以实带虚,这是对外报道的艺术。此外,在表达技巧上,还要注意不用或少用外国人难懂的术语,段落句子要短,要交待必要的背景,要带人情味,以情动人。

对外新闻有“抢”有“压”。无论“抢”或“压”均应切合时宜,考虑传播效果。但新闻贵在新,需“压”的新闻终究是少数,要“抢”的是多数。过去曾强调后发制人,结果读者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心理,于我不利。今后在一般情况下应先发制人,先声夺人。国际新闻界竞争激烈,丧失时效也就丧失了新闻的自身价值。法新社一位负责人鲁特雷说得很形象:“一条写得很好的消息如果十分钟内不能发出,它的价值还不如一个西红柿”。在西方通讯社看来,稿件如没有赶在报纸截稿前播发,那简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们认定报纸截稿时间就是“新闻的死亡线”。

还应指出,对外介绍中国,有规律可循。但各个不同的对外新闻单位都有其特定的读者对象,传播方式各不相同,要求也不会完全一样。音像和文字、新华社和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华声报》,格调用语就有差异。地方通讯员要摸索并掌握主要对外新闻单位的具体要求,给不同的单位写不同的对外稿,这也是一种针对性。所以对于对外英语报道的原则值得人们关注与深入探讨。

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意象的处理根据具体语境可以遵循归化原则也可以遵循异化原则,为了即照顾好目的语读者又照顾好原文作者,不偏袒任何一方,本文建议采用异化或归化同时兼顾注释的原则,即保留了异质文化又照顾了读者的自然接受。总之,不能一概而论,绝对的归化或绝对的异化都不能实现即尊重原作者又尊重目的语读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

[2]陈熹,中国典籍翻译赏析——以《道德经》两种译本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188-189

[3]李洁.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139- 145.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潘甜,中国典籍英译中的三个翻译取向——以《荀子》英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2,4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093-02

作者简介:陈岩,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 英语(商务英语),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猜你喜欢
报道基本原则
从“儿童走失事件”报道看地方晚报突发事件中的报网互动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探究以现代法治精神推动行政诉讼法修改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