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体,在这类文本中,作者将情感意蕴通过艺术化的方法融合到文本语言之中,使事物有情有义,实现了文本与作者情感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入文本的情感就是文本之“神”,阅读教学只有在形象中层层深入,内在之“神”才能逐步凸显,才能真正扣住散文教学的精髓。笔者结合写景抒情类散文《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谈谈对散文教学的探究。
一、整体感知文本,感受散文神韵之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将文本原封不动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形成一个属于自我认知体系下的整体概念,从而形成对文本基本的认知把握。
如在《田园诗情》教学中,教师先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想象脑中浮现的画面,并畅谈自己的印象;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初读文本,感知文本的基本内容和写作顺序,并引领学生将文本内容以标题的方式进行提炼浓缩:奶牛家园、骏马天地、家禽世界、幽静夜晚……接着,将文本的内容与标题进行对照,厘清文本的结构框架。在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初步感知后,教师则要求学生畅谈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并相机出示“仪态端庄的老牛、剽悍强壮的骏马、丝绒般的草原”等体现荷兰风情的语言,引领学生边朗读边想象。最后,教师相机播放关于荷兰优美风光的视频。学生的原始积累、文本语言的浸润、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刺激,让学生的身心聚焦文本核心,促使学生形成对散文内在之“神”的初步感悟。
二、关注鲜活画面,体悟散文神韵之真
借助生动形象的事物传递作者内在的情感,是写景抒情类散文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绘,传达出作者的精神意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承“循形入里”的原则,感知文本中鲜活的画面,聚焦文本中传情达意的核心字眼,激活学生内在的知识积累,促进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补充,从而将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文本中作者情韵有机交融,形成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和谐共振,以此洞察散文内在的神韵。
以《田园诗情》一文中“奶牛天地”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先让学生闭上双眼,边听录音边在脑海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画面,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思考:“如此和谐的奶牛草原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纷纷深入文本的语言文字,紧扣文本中“活泼顽皮”“仪态端庄”,并适时想象假如自己是牛犊会怎样“活泼顽皮”,而作为父母的老牛,其“仪态端庄”又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就通过聚焦词语,并将现实生活中的原始经验融入其中,流淌在文本语言中温馨之感就悄然生发出来,浸润到每个学生的心田中,加之教师深情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在反复诵读下,文本之“神”就更加丰满厚实了。
三、聚焦核心语词,辨析散文神韵之形
散文类文本常常在情感的高潮处、行文的核心处设置关键性的语句或词语,以此奠定文本的情感基调、彰显文本的价值主旨、升华文本的主题。这些关键性的核心词语是文本的文眼,更是文本的神韵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紧扣这些关键性语言,挑破点睛之笔,准确感知文本内在之“神”。
在《田园诗情》一文中,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就是整篇文章的神韵之眼。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已经引领学生感受到了荷兰幸福、自由、温馨、悠闲的风情,对“真正的荷兰是什么”,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实实在在的景物窥探到作者蕴藏其间的感情,透过文中所描述的“田园”感受到内在的“诗情”。据此,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卡尔写下这篇文本,还仅仅是在描写荷兰的自然风光,仅仅是为了介绍荷兰吗?有了这样的资料介入,学生对于文本的“神韵”也就有了更为通透的感知与把握,学生也就能够透过文本优美的语言洞察作者流淌的情感,即对自由、平静、和谐生活的无限渴求与向往。
总而言之,对写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教师决不能引领学生停留在浅层次,而要穿越文本语言的藩篱,结合文本语言之形、描述对象之形,抽丝剥笋,逐层深入,感知文本内在的神韵,让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促进散文类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