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
李思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要:随着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运动的主人,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追求的目标。但是在中小学的学生中依然存在着学生爱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逃避室外体育课、学生运动兴趣低等现象。本文通过对一线教学的实际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立足本地区的实际,探究现代体育教学模式,以此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效,推进本地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为了响应我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成为运动的主体、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运动动机,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有一个良好的运动锻炼的目标,因人而异,关注地区、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体育与健康课中有所收获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1新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是,利用能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在有规则的运动中乐于参与其中,学习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敢于挑战的精神,激励每个学生都要运动起来,通过运动彰显自身价值,在体验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身心都得到放松;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玩”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人体运动的常识,改变以前“集合、跑圈”这种枯燥的练习方式;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轻松的游戏来巩固课的练习密度,同时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并且解决课的关键点。
2新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三维健康观为指导,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长远目标,不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协作,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基本的生理知识,树立新教学目标,立足长远,让学生终身受益。
3新教学特点
首先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是活跃的、积极的,学生的运动强度至少达到50﹪,体育教师教学过程对场地器材要求不要太高,体育教师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教学的过程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次,体育教师不能把45(40)分钟的课程学习理解为单纯的传授,更应该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运动中来,对每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时间上有所延长,同时要推进课余活动时间的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最后,教师在一定的规则内,积极开展学生自主性选择性教学,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负责每一项活动内容,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学习的环境,从而促进学校体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体能水平,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4新教学模式
从教学的模式上,大胆采用“一课多师”,这里的“多师”是指的学生也可以作为指定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达到他们这个年龄段应有的标准时,他们也可以指导学生,以此来以点带面,既彰显了学生的价值,也起到学生带头模范的作用,还可以稳定课堂秩序。
5新教学方法
新教学方法讲求“变”,即改变陈旧和随机应变,改变放羊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八十年代老旧的身体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
6总结
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们能够享受体育课堂带来的轻松和快乐,所以要不断接受新理念、新教学方法,利用新手段来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武装我们的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达到国家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教学中精讲多练,运用好的游戏方法,把运动技能、基础常识、交往能力和游戏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运动技能,增进健康,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运动的主体,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7建议
7.1改变传统观念,把运动技能和游戏相融合
把体育运动技能的动作学习和形式多样、趣味十足的游戏相融合,运动中有游戏,游戏中有技能来开展体育教学,这样既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使课堂多元化、趣味化、轻松化,使课堂更加活跃,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在相互协作中共同提高。
7.2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始终要把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放到首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教师真正的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高彩云,吴忠义.“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100-101.
[2]孙明.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学园,2014,21:161.
[3]赵会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J].学周刊.2012,(6):141.
[4]江宇,周兵.对我国体育课程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2010,30(7):80-90.
[5]尹志华.提升来自学习发展源于反思—基于美国SPARK课程的思考与建议[J].体育教学,2010(1):40-43.
作者简介:李思(1991-),女,汉,河北省唐山市,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