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砚岷
宁夏唯水生存,唯水发展。破解水瓶颈,解决水困局,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治水兴水之策,也是660万回汉儿女的热切愿望。
“十二五”期间,宁夏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为重点,以科技为支撑,以节水型灌区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符合宁夏水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载逐梦征程,五载岁月如歌。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宁夏坚持大干水利、干大水利,着力打造现代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水利事业进入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描绘了治水兴区浓墨重彩的新华章。
倾力保障供水 升级民生水利
海原县史店乡徐家沟村村民李玉明,近段时间来一直乐呵呵的。因为海原县的农村饮水工程引来了南华山的泉水,为村里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全村告别了世世代代吃窖水的日子。
“过去吃水要进县城拉,一车水3吨,90元,拉满一水窖得1800元,吃半年。现在有自来水了,半年水费只要90元,人力、财力都节省了许多。乡亲们卸掉了吃水的负担,开始忙着挣钱致富了。”李玉明说。
“南华山的泉水只是备用水源,解决了缺水乡村的燃眉之急。城乡群众畅快用水,还得靠2016年投入使用的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它将为海原城乡提供可靠、稳定的水源。”海原县水务局副局长马英才说。
历经40年“四上三下”总投资39亿元、旨在解决西海固地区110多万城乡居民饮水难题的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全线开工建设,并已提前解决了西吉县城等47.2万饮水最困难群众和12.5万师生的吃水问题。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宁夏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48处、分散供水工程1400多处,解决了1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0.7%,全自治区有316万城乡居民告别了“水贵如油”的苦涩历史。
除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外,宁夏还坚持以“黄河杯”竞赛为抓手,创新完善“行政推动、项目带动、竞赛促动、部门联动、干群互动”的建设机制,持之以恒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实施沟渠田林路庄综合整治,实现了机制、投入、质量、效益“四突破”,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全覆盖,被水利部誉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5年来,共新衬砌渠道4.78万公里,渠道清淤27.4万公里,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87万亩、新增旱作基本农田1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6.3万亩,有效解决了农村“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环境差”等问题,为搬迁区35万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面对近年来黄河水日趋减少、高温干旱天气频繁等严峻形势,宁夏加强计划管理,强化统一调度,采取总量控制、供需兼顾、井渠掺灌等措施,优化配置黄河水、地下水和洪水资源,确保800多万亩农田灌溉和生态补水,保障了全区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丰”和农民持续增收。
工业供水方面,建成红墩子、上海庙、鲁家窖等供水工程,加快宁东供水二期、宁夏生态纺织园区供水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太阳山、六盘山等供水工程管网功能,实现了固原、中宁、红寺堡等城乡供水一体化,日供水能力达150万吨,保障了宁东等工业园区和固原等城市的供水安全。
夯实水利基础 发挥千秋之利
“同全国一样,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加快建设,对宁夏来讲,也是刻不容缓。解决我们自治区水的问题,根本还是要靠工程措施。加快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5年5月13日,自治区主席刘慧在专门听取水利工作汇报后,掷地有声地说。
“十二五”期间,包括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在内的一大批事关全区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点水利工程建成,大幅度提升了宁夏水利调控和保障及防灾减灾能力,初步构建起全区“山川统筹、南北调剂、丰枯补给”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58万亩茫茫盐碱滩变成稳产、高产的“金银滩”;实施贺兰山东麓八大拦洪库连通工程体系;黄河宁夏段防洪二期治理项目落地并全面开工建设;清水河、苦水河及69条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加快推进;固海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任务完成;大柳树水利工程等被列入国务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中;历经60多年论证的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前期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5年来,宁夏共治理中小河流河长1400公里,有效提升了38万人、105万亩农田的防洪标准。完成了203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新增和恢复库容4.24亿立方米,恢复灌溉面积19万亩,保障了485万人、167万亩农田的安全。加快《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落实,新建小型水库10座、引调提水工程69处,强化干渠中下游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基层抗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局地干旱、暴雨洪灾频发的情况下,宁夏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快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黄河宁夏段共新建加固堤防517.2公里、坝垛597道,初步归顺控制了河势,保证了防洪防凌安全。其中,建成的402公里宁夏段黄河标准化堤防创造了“宁夏模式”,在抗击2012年黄河大洪水中发挥了基础性关键作用。
推进全民节水 护佑绿水青山
2015年12月9日一大早,固原市节水办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了原州区三营镇农贸市场进行节水宣传。水法规宣传咨询台前人头攒动,各类宣传用品供不应求。半天时间,节水办就向广大群众散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等宣传小册1000多份。“十二五”期间,在宁夏多地,上述活动越来越多。宁夏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在持续干旱、用水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以有限水资源保障了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宁夏全区27个市、县(区)均成立了节水工作机构,初步建立起市县主导、部门联动、目标考核的节水工作推进机制。将国家分配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初始水权和取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配到市、县(区),率先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区、市、县三级水权指标体系。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严格落实,新上重点涉水项目水资源论证率达100%。
农业、工业、生活节水持续推进。5年来,以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累计发展面积230万亩,占灌区总面积26%,取得了节水、节肥、节劳、节地等成效。工业上5年来累计淘汰炼铁、造纸等高耗水落后产能1364万吨,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从428立方米下降到25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64立方米下降到51立方米。城市生活节水率先在全国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县级行政区全覆盖,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20%,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2%。
不仅能保证用水效率,而且要保障水质。宁夏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依法划定了32个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440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强化黄河跨市界断面和95个水功能区水质的考核和监管。依法关闭中卫等市工业企业自备井407眼,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建立、健全艾依河、星海湖等河湖的水污染联防联控治理制度。
围绕保障全区水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议题,宁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大水土保持水生态建设力度,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5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90平方公里,全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保存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6%,黄河宁夏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银川市、石嘴山市还被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加快改革步伐 增强服务能力
2015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保障水安全的意见》,全面开展以水权、水价、水市场为重点的7大类31个方面的水利改革,宁夏被列为水利部试点的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农业综合水价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3项改革已顺利完成,现代水利初见端倪。
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促进了宁夏以各级财政为主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格局。
5年来,全区水利投资达211.8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2倍,是水利投资最多和中央投资最高的5年,也是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最快、发展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5年来,全区共落实土地出让收益总额96.42亿元,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2.06亿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34.31亿元。宁夏水务投资集团的项目资本金由成立时的不到2亿元达到75亿元。
在全社会重视水利发展的良好氛围中,以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为重点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市场信用管理为手段的诚信考评机制日臻完善;水利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初步形成;行政审批事项从35项减至24项;水文信息化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成为全国典型;树立了曹君等一批全国水利典型人物……宁夏水利服务社会的能力正不断增强。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迎面走来的“十三五”,既是承接第一个百年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更是加快全区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宁夏将全面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进一步完善“北部节水高效、中部调水集蓄、南部涵养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进“资源水利、工程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法治水利、智慧水利”建设,基本建成“节约用水、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水防灾减灾、水法规制度”五大体系,有效保障“水资源、水供给、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五大安全,为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