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行为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016-02-23 01:48李明丽严达伟王孝义董新星兰国湘王晓雯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争斗母性猪只

李明丽,张 秀,严达伟 ,王孝义,董新星,兰国湘 ,王晓雯

(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永胜 674207)

猪的行为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李明丽1,张 秀2,严达伟1,王孝义1,董新星1,兰国湘1,王晓雯1

(1.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永胜 674207)

猪的行为是猪对其生活环境和饲养方式等综合反应的表现,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猪的行为问题非常严重。主要概述了猪的采食行为、排泄行为、社会行为、母性行为和异常行为,并分析其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旨在为养猪从业人员正确认识猪的行为表现,并施以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利用措施提供参考,从而提高猪群生产性能和养猪效益。

猪;采食行为;排泄行为;社会行为;母性行为;异常行为;饲养管理

猪的行为是猪对其生活环境和饲养方式等的反应,这种反应不仅体现在生理上,也体现在一系列的行为上,其行为是其综合反应的表现,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中出现猪的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综述了猪的采食行为、排粪行为、社会行为、母性行为与异常行为,旨在为养猪从业人员正确认识猪的行为表现,从而为养猪生产中合理进行猪舍设计、环境调控、设备改造、猪群管理和猪福利水平的评价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1 猪的行为

猪的行为是猪的语言,也是适应环境最为有效的工具。在正常环境条件下,猪只表现出采食、排粪、社会、母性等正常的行为表现;当生存环境中存在有害刺激时,猪也会产生一些呆板和咬尾等异常行为。

1.1 采食行为 采食行为是猪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猪的采食行为对饲料的利用率有着明显的影响,据研究表明,采食浪费量可高达饲料消耗总量的10%~15%[1]。因此,通过科学的饲喂方式和使用合理的饲喂设备可明显减少采食浪费,提高养分消化吸收率。

1.2 排泄行为 猪排粪尿是有一定时间和固定位置的,一般在吃食、饮水后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角落排粪尿,并且猪选择在某个位置排粪尿,将会一直固定下来。

1.3 社会行为 猪常见的社会行为包括相互依赖的群居行为和为争夺饲料、地盘及社会地位的争斗行为。有研究表明,如果实行单饲或群体过小,对猪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在单饲或群体过小时,如果舍内温度过低,猪不能群居取暖,能量损耗会增加;另外猪缺乏安全感,会增加心理负担,阻碍其生长发育,尤其是单饲表现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猪群也有明显的争斗性,具有明确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是在猪争夺母乳、饲料和地盘的过程中形成的。

1.4 母性行为 母性行为属于一种本能行为,主要表现为做窝、哺乳、抚育及分娩前后的一系列对幼崽的关爱和保护行为。母猪临近分娩时,常有用前肢搂草做窝的表现;分娩后,常表现出强烈的护仔行为,尤其是在给仔猪哺乳期间,母猪行动很谨慎,行走、躺卧时尽量避免压伤、踩伤仔猪。一旦仔猪被压,只要听到仔猪的尖叫声,就会马上站起来。对外来的侵犯,母猪先发出警报的吼声,仔猪闻声逃窜或伏地不动,母猪会守候在仔猪身边,张开大口吼叫,或向前扑咬。

1.5 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是指动物长期受不良刺激或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有悖于其生物学习性的行为[2]。换言之,动物的异常行为超出了其正常种属的行为表达范围,不是动物本身功能上的需要,而且还可能给养猪户带来经济损失。它的产生与动物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有关,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异常行为作为动物福利下降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动物福利评价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3]。

2 猪的行为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2.1 采食行为与养猪生产 猪具有敏感的味觉感受系统,因此,猪采食饲料时具有选择性,通常是先吃带甜味的饲料,然后依喜嗜分层择食,故在仔猪初期引诱食料时,加入糖类可促进仔猪采食。猪对饲料的形状也有选择,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更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更爱吃湿料。湿喂既能增加猪的采食量,又能提高对饲料的消化率。Chae等研究发现粉料湿喂与干喂相比,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均偏高,采食量也增大。Harold试验证明,猪更喜欢采食微潮的粉料,其采食速度比采食干料快25%。Plucker认为湿喂可使因仔猪断奶应激而导致的小肠纯化萎缩、隐窝变深降到最低限度。猪还有一个采食特点就是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这样往往造成饲料的浪费。根据该特点,人们研制出干湿饲喂器,使用干湿饲喂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饲料的浪费和饥饱不均。猪的采食具有明显的竞争性,采食时会相互争抢,抢夺有利位置,并不断驱赶其他猪只。因此,对于仔猪和肥猪采用群饲比单饲吃得快、吃得多,增重也更快。

2.2 猪的排泄行为与养猪生产 猪是爱清洁的动物。在生产实际中,当猪初次进圈或合栏并群时,就要注意调教,将其首次排泄的粪便放置于猪圈的某一角落,以后猪就会养成到该地排粪尿的习惯。另外,如果猪群的饲养密度过大,天生定点排便习性就会受到干扰,无法表现出爱清洁的特性。因此,在生产中,保证猪群的适宜密度,对于保持猪群的良好习惯和猪群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社会行为与养猪生产 猪的群居行为对于圈舍设计和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不同窝的仔猪重新组群时,原有稳定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则会暴发激烈的争斗,争斗行为的水平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个体的体重、生活空间的大小以及个体间的熟悉程度等。据报道,群体中个体较大的猪只彼此间往往发生争斗的次数较多,且在争斗中获胜的次数也较多。Ewbank等[4]研究发现,猪只个体平均生活空间的减少会导致个体间争斗行为的增加;Hoy等[5]观察发现,相对于把彼此间不认识的母猪混合在一起饲养,把彼此间认识的母猪混合在一起饲养可减少个体间的争斗行为。Arey 等[6]对生长猪(25~30 kg)的研究发现,生长猪的争斗行为与混群密切有关,且随着混群时间的延长争斗行为逐渐减少,同时建议在仔猪断奶阶段混群,混群时间应选择在傍晚进行。

在争斗过程中,一般体重大、体质强的猪占优势;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占优势;公猪比母猪有优势;不去势的比去势的占优势;体型小的猪及新加入的猪则往往处于次等。在同一群猪中,这种优势等级序列一旦建立后,猪只之间就开始和平共处地正常生活,优势猪尖锐响亮的呼噜声形成的恐吓和用其吻突佯攻,就能代替咬斗,次等猪马上就会退却,不会发生争斗。因此,在进行猪的分群与并群时,要按“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的原则进行。强弱分群,切不能将体格和强弱悬殊的个体放在同一个栏内;进栏时,把小的、弱的猪留在原圈,把大的、强的猪并进去,把猪少的群留在原圈,猪多的群并进去;并圈后的最初几天,饲养人员要多加看护,以防止猪只相互咬伤。有研究表明,适度的争斗行为对猪只的成长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个体的运动和采食量,从而提高其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但如果饲养密度过大,群内的咬斗次数和强度升级,会造成猪群吃料攻击行为增加,甚至会使猪产生恶癖,降低个体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7]。 Turner等[8]研究猪群体规模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得出适当扩大群体规模有利于避免动物攻击行为的发生。因此,在设计圈栏时,既要考虑大群饲养,又要保证适度的饲养密度。

2.4 母性行为与养猪生产 猪母性的好坏是仔猪成活的关键。猪母性行为除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选种时选择一些母性好的母猪进行饲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仔猪死亡率。一般地方猪种所表现出的母性行为优于外来猪种;未有压死仔猪经历的母猪比有过压死仔猪经历的母猪表现出更多保护仔猪的行为[9];选择对仔猪尖叫产生强烈反应的母猪可减少压死仔猪几率,有望提高仔猪成活率[10]。 Janczak 等[11]的研究也表明,恐惧行为与母性行为存在正相关,这说明选择恐惧水平低的母猪从基因角度可以提高仔猪成活率。

在猪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本着从母猪舒适的角度考虑,尽量为其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如在母猪临产前,可在母猪舍内垫上一些垫草或沙子,以满足母猪的做窝行为和减少异常行为的发生。据报道,有垫草的母猪姿势转换频次少,对被压仔猪的呼唤声较敏感[12]。首先,母猪有自我的母性保护意识,常常把产仔的时间选择在夜间,因此,要做好母猪分娩日期的预测,在临近产仔的这段时间,安排人员轮流值班,以做好母猪的接产工作。其次,母猪产仔后有护仔及排斥异仔的行为,若侵犯哺乳仔猪,母猪可能具有攻击行为。因此,在管理中一定要注意安全,若要进行仔猪寄养,尽量在母猪产后的头两天进行,这样寄养成功率较高。费学俊用稀释的雄烯酮喷在母猪和仔猪的鼻端,有效地控制了母猪的攻击寄仔行为,从而减少由于攻击行为带来的仔猪死亡[13]。不同品种的母猪母性行为差异明显,一般地方品种的母性强于培育品种,特别是高度选育的瘦肉型猪种,母性行为有所减弱。因此,在母猪的选种时,尽量选择一些母性好的种猪进行饲养,这样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另外,生产者或管理者的态度也影响着猪的母性行为。有报道,母猪对不宜刺激非常敏感,一旦形成记忆,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分娩前产生恐惧心理的母猪,分娩后对仔猪粗暴,且容易分娩更多死胎、畸胎[14];产生恐惧心理的母猪,生产时产程较长,压倒仔猪时反应不敏感,仔猪死亡率在分娩后3周内较高[11]。

2.5 异常行为与养猪生产 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饲养密度的增大,猪的异常行为呈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常见且出现几率较大的有刻板行为和咬尾行为。

2.5.1 刻板行为:猪的刻板行为是以固定的形式反复出现的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踱步、空嚼等。武晓红等[15]对妊娠长白母猪研究发现,猪群若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会使猪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采食动机,因此长期营养缺乏的猪群会出现大量的口部刻板行为,同时采食粗纤维含量低的日粮猪群空嚼发生率最高,达到10%~15%,是采食粗纤维含量高的日粮的2倍。崔卫国等[16]对猪群进行观察得出,在自由环境条件下,强烈的絮窝动机会促使母猪利用树叶、杂草或者秸秆絮窝;但舍饲环境下,水泥地面或漏缝地板的使用限制了絮窝行为的表达,猪产生挫折感,最后形成了啃栏、犬坐及长时间站立等刻板行为。 Fraqueza等[17]对育肥猪(95~100 kg)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猪群长时间处于高温条件下,如猪舍温度超过35℃以上,就会出现大量的猪往返踱步的刻板行为。Borell等[18]进行血液分析发现,产生刻板行为的猪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明显高于正常猪。Hötzel等[19]通过舍饲和舍外饲养研究了哺乳母猪的活动行为,结果发现,舍饲中饲养密度超过0.56头/m2时,猪群因没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其领域行为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出现了空嚼等刻板行为,并且猪群出现刻板行为的时间占观察时间的1%以上。

2.5.2 咬尾:咬尾是猪只向同伴啃咬的行为。多见于哺乳仔猪和生长猪。猪只饲养密度过大、猪舍环境单调、营养不良、疾病因素、品种因素等都会引起猪的咬尾行为。Schmolke等[20]将640头生长猪(密度0.76头/m2)进行群体规模的试验,并对其进行咬尾评分,将咬尾较严重的猪(超过4或5分)进行转圈,结果发现猪10头/圈规模时转圈率最高,说明此时的猪咬尾率较高、生存条件较差、福利水平较低。Walker等[21]将 1 454 头育肥猪(95~115 kg)进行户外放养试验测定咬尾率,在日粮配方中能量饲料占43%,同时没有添加粗纤维饲料,经过6周观察发现有231头猪有或轻或重的咬尾现象,约占总量的15.9%,结果表明缺乏蛋白质、日粮中粗纤维过低会使猪咬尾率增加。另外,Moinard等[22]试验指出生长育肥猪的饲养密度的临界点是110 kg/m2,当高于这个密度时猪咬尾概率大幅度增加,同时饲养密度的高低是猪咬尾发生与否的重要诱因。

猪的异常行为不仅引起猪损伤、疼痛、感染以及免疫、激素等指标的波动,而且还会导致猪群的体况下降[23-25]。因此在养猪生产中为减少猪异常行为的发生,除了给猪供应充足而平衡的营养外,还要做好猪舍的通风、保温、防潮、光照和粪便处理等,保持圈舍清洁,为猪群创造适宜的舍内环境;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如合理组群、饲养密度适宜、做好仔猪的断尾和商品育肥猪的去势、定期驱虫、及时对体表损伤的猪进行处理等,以减少应激因素。同时,可以考虑为猪提供一些“玩具”,如垫草、磨牙的链子或其他吸引猪咀嚼的物品,以改变猪栏内单调的生活环境,分散猪只的注意力,减少猪群异常行为的发生。

3 展望

猪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猪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猪的康乐状况。了解猪行为产生的理论条件,并把这些理论与养猪生产相结合,尽可能地为猪制定合理的饲养工艺,设计新型的、符合猪生理特点的栏舍和设备,让猪的自然行为充分表达;消除人为环境与猪行为之间的矛盾,减少其异常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猪的训练和调教,使其后天行为表现符合现代养猪生产的需要。这样不仅可改善猪的福利状况和健康水平,同时有利于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我国虽然是养猪大国,但对猪行为方面的研究较少,起步也晚。随着世界各国对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呼声的高涨,对猪行为的研究会越来越多,一方面,人们通过对猪行为的研究,更多地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以应用于养猪生产,从而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另一方面,掌握更多的动物行为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保护动物的权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洪奇华,陈安国,罗春辉.采食行为与饲喂方式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03,24(1):60-62.

[2]顾宪红.畜禽福利与畜产品品质安全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0.

[3]周道雷,席磊,李保明.猪的行为特征与饲养方式的改进[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0):63-64.

[4]EWBANK R,BRYANT M J.Aggressive behaviour amongst groups of domesticated pigs kept at various stocking rates[J].Animal Behaviour,1972,20(1):21-28.

[5]HOY S,BAUER J.Domina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ws dependent on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separation and reunion [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2005,90(1):21-30.

[6]AREY D S,FRANKLIN M F.Effects of straw and unfamiliarity on fighting between newly mixed growing pigs[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1995,45(1):23-30.

[7]李晶,顾宪红.猪异常行为及其福利水平[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7):141-144.

[8]TURNER S P,EWEN M,ROOKE J A,et al.The effect of space allowance on performance,aggression and immune competence of growing pigs housed on straw deep-litter at different group sizes [J].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2000,66(1):47-55.

[9]ANDERSEN I L,BERG S,BΦ E K E.Crushing of piglets by the mother sow(Sus scrofa)-purely accidental or a poor mother [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2005,93(3):229-243.

[10]MARCHANT J N,BROOM D M,CORNING S.The influence of sow behaviour on piglet mortality due to crushing in an open farrowing system [J].Animal Science,2001,72(1):19-28.

[11]JANCZAK A M,PEDERSEN L J,RYDHMER L,et al.Relation between early fear-and anxiety-related behaviour and maternal ability in sows[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2003,82(2):121-135.

[12]HERSKIN M S,JENSEN K H,THODBERG K.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stimuli on maternal behaviour related to bonding,reactivity and crushing of piglets in domestic sows [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1998,58(3):241-254.

[13]费学俊.雄烯酮可减少母猪攻击寄仔的行为[J].中国畜牧杂志,2000,36(3):43.

[14]FORDE J N M.Piglet-and stockperson-directed sow aggression after farrow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 prefarrowing,human approach test [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2002,75(2):115-132.

[15]武晓红,包军,崔卫国,等.粗纤维饲粮对妊娠母猪与采食有关的行为规避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3,23(4):41-43.

[16]崔卫国,包军.动物的行为规癖与动物福利[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6):3-5.

[17]FRAQUEZA M J,ROSEIRO L C,ALMEIDA J,et al.Effects of lairage temperature and holding time on pig behaviour and on carcass and meat quality[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1998,60(4):317-330.

[18]BORELL E V,HURNIK J F.Stereotypic behaviour,adrenocortical function,and open field behavior of individually confined gestating sows[J].Physiology&Behaviour,1991,49(4):709-713.

[19]HÖTZEL M J,MACHADO L C P,WOLF F M,et al.Behaviour of sows and piglets reared in intensive outdoor or indoor systems [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2004,86(2):27-39.

[20]SCHMOLKE S A,LI Y Z,GONYOU H W.Effect of group size on performance of growing-finishing pigs [J].Department of Animal and Poultry Science,2003,81 (4):874-878.

[21]WALKER P K,BILKEI G.Tail-biting in outdoor pig production[J].Veterinary Journal,2006,171(2):367-369.

[22]MOINARD C,MENDL M,NICOL C J,et al.A case control study of on-farm risk factors for tail biting in pigs [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2003,81 (4):333-355.

[23]MARC B M,HULSEGGE B,LINDA K.Decision support system with semantic model to assess the risk of tail biting in pigs:1.Modelling [J].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2004,87(1/2):31-44.

[24]MORMÈDE P ,ANDANSON S,AUPÉRIN B,et al.Exploration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function as a tool to evaluate animal welfare [J].Physiology&Behavior,2007,92(3):317-339.

[25]SÉGUIN M J,FRIENDSHIP R M,KIRKWOOD R N,et al.Effects of boar presence on agonistic behavior,shoulder scratches,and stress response of bred sows at mixing [J].J Animal Science,2006,84(5):1227-1237.

Pig Behavi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ig Production

LI Ming-li1,ZHANG Xiu2,YAN Da-wei1,WANG Xiao-yi1,DONG Xin-xing1,LAN Guo-xiang1,WANG Xiao-wen1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2.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Sanchuan Town of Yongshe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Yongsheng 674207,China)

Pig behaviors are the comprehensive responses to it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feeding way.The normal behaviors of swine are seriously affected under intensive feeding condition.Here,we presented a review on feeding behaviors,discharge behaviors,social behaviors,maternal behaviors and abnormal behaviors of swine,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behaviors in feeding and management.The knowledge on pig behaviors rendered in this paper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pig behaviors for employed persons in swine production and for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feeding and management measures,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pig herd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pig industry.

pig;feeding behaviors;discharge behaviors;social behaviors;maternal behaviors;abnormal behaviors;feeding and management

S828

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6)03-0092-04

2016-03-11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567)。

李明丽(1969—),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生产与环境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钱英红)

猜你喜欢
争斗母性猪只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严歌苓小说中“母性·雌性”观的建构及特征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母性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或能降低子女患Ⅰ型糖尿病的风险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研究进展❋
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研究进展❋
两败俱伤
儒家家庭主义的母性角色——以医疗实践为视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