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2016-02-23 16:57唐媛
教师·上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

唐媛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科技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认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教学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体现专业性和学术性,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选材“专业化”,教学“任务化”,学习“合作化”的科技翻译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翻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教学模式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是我国ESP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顾名思义,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目前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教学进行论述的教学同仁不在少数。

结合目前社会需求以及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周梅等学者提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中心应该向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转移,以适应社会对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避免重复教学以及教学资源浪费。易治贤、孟臻等学者论述了科技英语翻译等实用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然而,将建构主义理论具体运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教学的研究还未有涉足。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科技翻译教学模式。

一、目前科技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培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的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社会对人才能力的期望日益提高,那些既有专业特长又具有相当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把握科学发展的动态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原文资料,并准确地理解其内容,所以科技翻译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沟通的工具,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科技翻译水平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令人乐观。笔者经常应一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请求帮助他们翻译论文摘要,并经常看到一些教研论文罗列出研究生笔下的蹩脚译文,这说明以教师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方面收效甚微,在较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

1. 不注重英语应用技能培养

经过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多年努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也越来越扎实,然而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未真正实现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过渡。作为国家培养的各专业高端人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们有大量专业交流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他们需要阅读和翻译大量英文专业资料来交流本专业最前沿的信息。然而,要看懂原文的专业文献,准确理解原文的专业内容,仅仅拥有普通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各学科的英语语言具有独特的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篇特征,而这些知识是基础英语课程中所学的语言共核部分所没有覆盖的,有必要进行专门学习,否则就会出现英语水平再高也无法进行专业交流的窘境。英语基础再好的研究生也得花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足够的专业词汇、熟悉科技英语的结构等才能读懂英语专业文献。只有将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过渡,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科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翻译教学通常由教师讲解技巧,或用例句来验证翻译技巧,让学生做练习,然后逐字逐句地核对参考答案。“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修改学生的语法和用词错误为手段,以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译文获得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传统的翻译教学都是由教师选定材料,多数教材在内容上未能涵盖科技各领域,未必真正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科技翻译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是由瑞士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后来在维国茨基、奥苏布尔、布鲁纳等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不断努力下,这一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20 世纪90 年代,建构主义思想进入西方教育界并产生重大影响,自21 世纪初开始被我国广为接受并引进外语教学研究当中。“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与传统的翻译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同时,该理论强调人际间的交互,重视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认为学习者需要与他们周围的人交流合作才有可能保证有效的意义建构,提倡课堂任务设置的情景化和真实化。建构主义理论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有着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它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设想,对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教学的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要将知识探索和建构的责任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尽力促进学生通过合作主动建构知识,最终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已经具备相当量的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该阶段的科技翻译教学目标应主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依靠他们对知识的建构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互动式的科技翻译教学方法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如何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探索,主动完成基础英语向科技英语的转换和科技翻译的建构,是科技翻译教学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同时,研究生阶段以学习、研究本专业知识为主,翻译课程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属于非主要课程,教学学时有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翻译实践、译文评价甚至翻译材料搜集的任务交给学生,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而且使用与专业紧密挂钩的材料可以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科技翻译教学三原则

针对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试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化”选材、“任务化”教学、“合作化”学习为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能力培养模式,以期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翻译实际水平。

1. 选材“专业化”原则

建构主义模式与以往的动机理论有所不同,“主张不论在激发或是保持动机阶段都应该鼓励学生产生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翻译教学活动时必须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随着翻译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文学翻译逐渐走向边缘,而原来作为边缘的非文学类翻译已经成为翻译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量的涉及金融、商贸、医学、机电、化工、电子、计算机、物理、航空、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繁复资料需要的是既具备本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刘卫东,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8期,P29。)科技翻译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来源于各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他们专业基础扎实,对专业材料的理解能力强,这相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当今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专业优势,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课程设置自然要以实用性、实战性为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基于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真实、有趣、与学习工作相关的材料,或者要求学生搜集与其专业相关的论文及其摘要的翻译材料,加强翻译实践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2. 教学“任务化”原则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总是内在于主体,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需要通过学习者进行主动地加工并内化于学习者”。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就科技翻译教学课堂实践而言,教师应通过任务设置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以往经验相互作用以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学“任务化”原则的实施基础是每学期开学第一堂课上开展的科技翻译学习需求调查。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需求上有明显差异,比如法学院的学生希望了解法律术语翻译,包括国际法学中的专业术语、诉讼程序中的法律用语、刑法有关的常用罪名等,法律格言的理解与翻译,专业论文与摘要翻译等,而艺术院的学生期待学习艺术类专业术语翻译,著名建筑的翻译,产品设计说明书的翻译,学术论文与摘要翻译等。在了解了学习需求之后,教师整合学生提出的跟专业相关的典型问题,制定任务安排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专题报告,PPT提前一周交给老师审核把关,做出相应修改后由该组一名代表作报告。以论文摘要翻译专题为例,要求学生选取近两年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英语母语作者的相关专业论文,首先展示英文摘要,让学生明白期待他们达到的目标语文本的写作标准,包括语法的正确性、短语使用的贴切性、文本的流畅度、文本信息的一致性和语句表达的自然程度等。以此为例进行理论部分的讲解,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第二步是布置类似翻译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完成英汉、汉英论文摘要各一篇,使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提高科技英语翻译能力。第三步是译文评估。小组之间交换译文,教师把参考译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比、打分。译文评估标准包括:句型和词汇的对应程度、信息的正确性、语言的贴切性、译文的忠实度等。

3. 学习“合作化”原则

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 即教与学的交往、 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这种轻松愉快、 生动活泼、 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前提条件。这种人人参与建构, 平等对话, 互助合作的互动式教学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将其运用于科技翻译教学最能充分体现翻译的本质。

合作学习是交流互动的过程,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科技翻译专题报告包括选材、课件制作、练习设置等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翻译实践练习阶段也由其它各组通过集体讨论完成,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将完稿的译文进行展示。教师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各小组进行评议、讨论甚至辩论,使学习者接触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使得理解更加充分、丰富和全面。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沟通和听取各小组的建议,既可建构对翻译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可提升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既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既要不同于侧重基础知识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有别于强调系统理论的英语专业教学,而应该基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型综合翻译能力,满足“三大需求”,一是现阶段的专业学习需求:能学习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新成果并撰写英文论文;而是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的沟通工具,包括向国内引进和向国外介绍研究成果。三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既具备本专业知识又擅长外语的科技领域人才,能不用翻译人员直接开展国际交流。选材“专业化”,教学“任务化”,学习“合作化”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以专业为导向、以任务为基础、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科技翻译实际能力。其中,任务的选择和设计是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关键。首先,任务的内容应具真实性和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其次,任务的内容还应具体化,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执行各项任务,要确保每个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都有明确分工,每个学生都参加具体的任务活动。最后,任务的设计应反映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递进。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对法语课堂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