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民 淮阴工学院商学院
用熊彼特思想创新经济学课程教学
周卫民 淮阴工学院商学院
摘 要:本文总结了课程教学高质量的几个基本要求,并根据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分析了课程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原因,而且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因为经济现象总是复杂多变的,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创新应成为一种常态。
关键词:熊彼特思想 经济学课程 教学创新
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学习到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熊彼特认为,创新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不熟悉的产品,或某种产品的一种新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确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它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市场,也就是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可以总括为一种新产品、一种新方法、一个新市场、一种新来源和一种新组织。
根据本人多年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以及对已有经验的总结,认为课程教学达到较高质量的基本要求是:1、学生可以得到充分大的信息量;2、可以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主线清晰地熟练掌握该课程的主体内容;4、对该课程相关的前沿理论有足够的了解;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一种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新方法。
根据上述创新思想,可以认为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创新的过程,特别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更应该强调创新。首先,熊彼特强调一种新产品。实质上,教学过程创造的产品即知识的传播过程和接受过程,不仅要求对已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应该能够从旧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其次,熊彼特认为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当前,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先进,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灵活的形式,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的普及和应用,为信息大量传递创造了基本条件,使得创新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容易。再次,新市场作为一种产品交易的场所,面临着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从而形成能满足现实需求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将是在众多经济学专业学生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新市场主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和提炼出面向现实需求的新知识。第四,对于经济学教学来说,任何未经试验和应用的知识,还仅仅是一种原始材料,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半成品,即使是逻辑很严密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理论知识,需要经过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验证,才能上升到指导实践的高度。对复杂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性规律的掌握是经济学课程学习的直接和最终目的,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永远无法培养出经济学直觉,必须把理论带回经济实践中去,通过对书本知识的践行和摸索,体验出反映本质的新的经济学知识。因此,掌握书本知识成了获得和积累新知的基本条件。最后,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个恰当的课程组织方式也许不可能在课程教学刚开始就实现,这需要根据学生素质、学习的经济大环境、学习条件等来综合考虑。例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市场不够活跃,可能无法捕捉能够充分证明经济学理论的实例。例如对于价格可以调节供求这样一个命题,在经济繁荣时期,很多例子能够说明此问题。但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可能由于居民购买力不够,降低某些商品的价格却不一定会带来更多对该商品的需求。
结合上述课程教学高质量五个方面的标准和熊彼特创新思想,我们认为按照上述五个方面的要求,实行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是实现经济学课程教学高质量的有力保证。原因在于:(一)学习经济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理论基础是未来知识升值的基本保证。南京大学沈坤荣教授认为,好的基础经过恰当的锻炼后,潜力释放的空间更大,能够使未来的就业团队发挥更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经济学更强调思想的过程。
(二)授予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中心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比内容更重要。当基本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相关概念被学生掌握以后,应该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运用。例如,供求变化是最常见的经济现象,供求规律则是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则,用供求量的变化和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市场价格变动趋势是一个简单方法,一般地需求量与价格会成同向变化,供给量会与价格成反向变化。但是,一些特例例如奢侈品和吉芬商品等的供求和价格的变动会与这种规律成反向变动,那这是否意味着一般的供求规则不适用呢?此问题需要引入深一层的分析工具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进行。如果没有这些工具,学生一旦遇到此类供求的例外,会认为经济学知识前后矛盾。所以,对一个同类的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需要掌握多个层次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仅仅用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无法解释的特例,并不说明此现象不是一个供求问题或说供求规律不具有普遍性,而是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分析工具。
又例如,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这并非只是一个预言,也是对一个存在的经济现象的基本描述。英国有一个叫胡润的青年人,在他的《胡润百富》杂志上,发布了一个有意思的榜单:《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榜中举了“富祖父”“穷孙子”的事例。在美国,家族企业传到第二代时能够存在的有30%,传到第三代时能存在的有12%,传到第四代及第四代以后的只有3%。在葡萄牙,有一个流行公式:“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在西班牙,也有一个流行公式:“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在德国,有三个写“三代人”的“主题词”:创造(祖父)、继承(儿子)、毁灭(孙子)。可见“富不过三代”描述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如何解释这样一个经济现象,需要较为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这应了中国古话:“创业难,守业更难”。 实质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财富继承的问题,更应该归结为各代人都应该怎样实现价值增值这样一个问题上来,经营方法比既有财富更重要。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经济现象千变万化,不同环境下经济事物有不同的表征,旧理论不一定适合对新产生现象的分析,由此可能需要对整个经济理论的重新整合,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才可能解释透彻。例如,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最初,人们直觉地把“民工荒”这个说法看作是一种周期现象或结构现象。改革之初,中国劳动力存在着无限供给现象,然而,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中国经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这个特征会在一时之间就发生了变化。当前“民工荒”、“技工荒”的喊声不断,“工荒”这头狼真的来了。而且这个现象不仅在沿海地区,甚至在内地劳动力输出省份也存在。这个现象逐渐由短期现象就变成了长期现象。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态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事实上,我国劳动力长期供给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慢,预计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不久以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有着很大的特殊性,让人们面对“民工荒”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如果中国特色仅仅是劳动力无限供给,则突然加快的经济增长率只是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短期调整跟不上,达到短期均衡的方法是工资短期上涨。然而,我国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的调整会重新把上涨的工资抑制下来。但是,问题是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也很特殊。由于以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出口导向企业的进入门槛很低,新的生产能力迅速形成,竞争的压力加上劳动力供给无限,就使得企业不仅把工资压得很低很低,也把自己的利润空间压得很低,以致短期内不能用工资调整的办法恢复均衡,于是产生“民工荒”。而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劳动力市场工资出现两个趋同:再就业职工工资与民工工资的趋同,以及新进入者(包括大学生)工资与民工工资趋同;其二是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调查失业率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三是受“沮丧的工人效应”决定的劳动参与率也出现了回升的迹象。
当前,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技工荒和民工荒问题依然存在,对此劳动力供求现象的分析,仅仅用一般的供求规律,显然难以有效解释。因此,必须紧密结合中国转轨经济的特征,在我国为发展经济体的基本前提下,用整合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
经济现象的复杂多变,经济理论对经济现实的贴近解释和解释力度,都需要对经济学理论的教学过程进行恰当创新。一般高校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基本包括: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成果,理论联系实际,能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求教学方法灵活,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堂语言条理清楚,能根据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效果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些基本目标,一个关键是要把经济理论深入融进现实中去,这就需要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学习的组织过程,进行创新和发展。整个经济学课程教学是由若干个经济学课堂内和课堂外教学环节组成的,仅仅一个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可能达到上述课程教学质量的高标准,这必须经过一个相对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达到课程教学高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精华本)[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2]尉迟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