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高职大学新生适应期引导对策研究

2016-02-22 21:01夷香萍
科技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适应期入学新生

夷香萍

【摘 要】“95后”逐渐进入大学,他们张扬的个性、活跃的思维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归纳了“95后”高职大学新生的特点,分析了这些大学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可能出现的几种不适应的情况,为了有效引导他们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笔者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95后”;高职;大学新生;适应期;对策

“95后”大学新生怀着憧憬开始大学生活,但是进入学校后他们却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引导新生尽快适应,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对新生适应期的引导,帮助新生尽快成长起来。

1 “95后”高职大学新生的特点

1.1 自信心强,自我意识强

“95后”高职大学新生是在开放、发达的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每天都在接触新鲜的事物,接受大量媒体信息,因此他们的思维活跃,经常有新的创意和想法。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也比较自信,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有时更愿意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不太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比较缺乏团队配合意识。

1.2 独立性差,心理脆弱

“95后”高职大学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家人的宠爱下长大,从不需要他们烦恼生活琐事,只要努力学习就行。因此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就想寻求父母帮助,独立性较差。同时,他们也没有遇到过挫折,更别提生活的磨砺,所以他们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脱离父母的约束,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2 “95后”高职大学新生适应期出现的不适应情况

2.1 心理上的不适应

“95后”高职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会在心理上感觉到不适应。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周围没有熟悉的人和事,来自不同省市和地区的同学拥挤在一个宿舍,生活空间较小,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情绪和失落感。部分同学开始想家,想家里的亲人、朋友,于是开始从网络上寻求安慰,甚至沉迷于网络。

2.2 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部分“95后”高职大学新生在家都是被父母娇生惯养的,上大学前都是父母帮着他们安排好一切,不需要他们去操心生活方面的问题,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理能力比较差。他们进入大学后,离开父母身边,没有人帮助他们处理生活琐事,需要他们自己去独自面对一切,往往会表现出脆弱逃避的心态。一部分学生会继续寻求父母的帮助;一部分学生在缺少父母监管后变得自由散漫,养成喜欢睡懒觉、打游戏、上课迟到早退等不良习惯。还有大部分学生在饮食、住宿、生活习惯等方面需要重新适应。

2.3 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习上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主招生的新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开展,很多在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会考虑直接报考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当被这些高职院校录取后就不再需要参加竞争激烈的高考。这部分学生被录取后往往就不再去班级上课,而离到大学报道则有将近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们离开校园,进入了社会。当他们进入大学,重新回归校园,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知识是非常不适应的。另一方面是正常高考录取的新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由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数还停留于中学教育模式中,因此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再加上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像高中那样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变得倦怠消沉,这样更不利于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

2.4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联系越来越依赖网络,“95后”高职大学新生也是如此。在网络空间中他们与不同的人交流接触,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网络中也能寻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交流自己的观点,肆意表现自己的个性,并不表现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生活学习中,“95后”高职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却是比较封闭的。往往只和同宿舍的同学交往的比较多,而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则比较平淡,甚至出现一个班级的同学都不交流、不认识的情况。同时,大部分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顾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

3 “95后”高职大学新生适应期引导对策

3.1 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

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停留于简单的入学教育,应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新生适应性教学体系,时间跨度可以延长至整个大一期间。首先,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工具,如QQ、微博、微信等,在新生入学前就与他们接触联系,向他们介绍一些学校的基本情况,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及周边环境,做好心理调适。当新生报道入学后则要更深入、全面地开展适应性教育,在原有入学教育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如参观校园特色角落、学习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认识所学专业等。在新生入学初期,把他们的行程安排的紧凑而又丰富,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校留下好的印象,也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会有很多的时间去想其他。

3.2 利用军训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在短暂的入学教育后,一般高职院校都会安排新生进行军训,传统的军训内容更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白天新生会承受强度比较大的训练,但是晚上的时间就比较空,安排也比较自由,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入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大多数新生没有住校经历,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官深入宿舍,教会学生快速有效地整理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可以邀请教官传授一些集体宿舍生活的经验,安排一些生活小常识考核等,既丰富了军训内容,也缓解了学生因强度大的训练引起的烦躁情绪。通过军训不仅能让新生较好地锻炼体魄,更能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能较快地调整生活方面的不适应,习惯独自去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

3.3 加入形式多样的心理团队活动

高职院校除正常的入学教育和军训安排外,在入学期间还可以加入形式多样的心理团队活动。通过有经验的团队训练老师的引导,不仅能让新生意识到团队配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通过团队活动,新生们一起做有趣的游戏,让原本陌生的同学可以更快地熟悉起来,愉快地相处。在游戏过程中团队成员互相配合,不仅能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也能让新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让新生学会以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去适应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

3.4 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

高职院校还应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来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生在出现适应性问题后也感到很烦恼,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去应对,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专业的讲座。在讲座中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不适应状态展开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目前是什么情况,而后应该如何积极地去调整自我。这样类似的讲座需要持续地进行,安排不同系列、不同主题的讲座能惠及到所有大一新生。同时,心理辅导老师还需要针对问题比较严重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适应新环境。

3.5 鼓励专业导师下班级引导学生

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会安排专业教师介绍相应的专业情况,但这样的专业介绍是泛泛的,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自身专业的详细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鼓励专业导师下班级去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专业。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资深的专家教授作为新生班级的专业导师,陪伴学生一起在专业方面有所成长。高职院校通过安排这些专家教授开展讲座,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专业发展状况、专业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就业前景等,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这些专业导师陪伴着新生成长,不仅随时解答新生专业方面的疑惑,也能引导学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3.6 安排班主任积极引导学生

一般高职院校都会给每个班级安排一个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在新生适应期班主任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对很多有心理依赖的学生来说,班主任就相当于家里的父母一样,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找班主任帮助他们解决。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去适应大学环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与支持与帮助。个别问题严重的同学班主任更要重点关注,与之谈心交流,帮助他寻找问题点,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3.7 充分发挥班级助理的作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选择表现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班级助理,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这些班级助理也经历过新生到老生的适应过程,他们更清楚新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存在哪些困惑。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调动这些班级助理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与新生沟通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引导新生去适应。

4 总结

“95后”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环境,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探索,充分做好新生适应期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程.“80后”辅导员对“90后”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2]郑旭.“90后”大学生入学适应期问题及对策刍议[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陈琳琳.“90后”大学生特点及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4.

[4]闫慧兰.“90后”大学新生大学适应性问题与对策探析[J].赤子,2015.8.

[5]杨恒,陈柯柯.“95后”大学生入学教育模式初探[J].教育理论研究,2014.13.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适应期入学新生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如何应对中职酒店专业学生实习适应期当中存在的问题
入学第一天
零适应期教育模式对双语师资培养的启示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