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栋
妙用花形思维导图 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陈兴栋
思维导图以其形象、直观、简单、清晰的特征逐渐受到广大语文老师的青睐。本文以思维导图中最简单的花形思维导图为例,谈一谈如何妙用花形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用词换词,体会用词之妙;展开想象,丰富语言文字;感悟修辞,奠基写作技巧。
思维;导图;阅读;能力
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他语文素养的发展。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占据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看似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深究起来却还是脱离不了老一套的阅读教学方法。所以如何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每位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近几年,笔者把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建的“思维导图”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思维导图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图文并用的方式,把一篇课文的各种脉络给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记忆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阅读、思考、想象,并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扩散性地发展。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思维导图中最简单的花形图,谈一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就是词句,一篇文章能否给别人带来美的意境,往往在于作者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果词句使用得好,文章就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打动人心。比如,为什么一个人在阅读不同的文章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文章可以让人流泪,有的文章可以让人大笑,还有的文章会让人无动于衷,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对于词句的运用。在阅读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揣摩与感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呢?不妨用花形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
在教学时,笔者出示了花形思维导图(如图1),让学生对照这一花形思维导图,在文章中找一找相应的描写语句,然后再换上另外一种词句,通过比较来体会课文中的用词之妙。比如,一位学生找到了描写老桥的句子,并把它换成“那座古桥,已经在涧水上有几百年了”。然后让学生与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比较,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课文中把老桥比作一个老人,不仅写出了老桥的年代久远,还用一个“德高望重”写出了老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老桥的敬仰之情。再比如,让学生根据花形思维导图把文章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换成“鸟儿在那唧唧地叫着”,把“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换成“露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等,再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课文中的用词之妙,并能根据文本中的重要词句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从而提高了阅读能力。
图1
图2
想象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何谈创新力。所以在阅读教学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阐述就多达13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阵地。教材编写中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所以,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往往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想象。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解读新课标的这一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努力挖掘课文中可以让学生想象的着力点,促进学生进行想象。在阅读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想象有思路、有脉络、有着力点,可以利用花形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述,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 《山中访友》这一课时,笔者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老朋友,除了文中的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瀑布、悬崖、白云等几个好朋友之外,他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好朋友呢?在遇到这些好朋友时,又会如何与他们打招呼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花形思维导图(如图2),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来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与这些老朋友交流的。有的同学说:“为了让我在访友时不再寂寞,好朋友风儿一路陪伴着我,与我有说有笑,让我忘记了路途的疲惫。”有的学生说:“昆虫为我唱起了协奏曲,花儿舒展着笑脸欢迎我,小草挥舞着手臂向我打招呼,泥土为我散发着芬芳,猛虎也温顺地等着我的到来……”不同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欢迎词,而这些都是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内容,充分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正是通过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描述想出很多优美的词句。这些,也正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基础,它可以有效地突破学生写作文时语言表述枯燥无味的瓶颈,长时间训练下去,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让人百读不厌。
图3
一篇文章是否能够吸引人,重点在于它的修辞应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引人入胜。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中的一些修辞,理解这些修辞使用的好处,并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自觉养成使用修辞的习惯,让写作技巧更娴熟。
《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其主体是拟人修辞。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依据课文顺序,教学到哪一段,就把这一段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法,虽然学生也能够理解修辞手法,但是却不能够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因为它是给予式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挖掘式的。所以,在教学这一课的修辞手法时,笔者还是利用花形思维导图把课文中的各种修辞给罗列出来(如图3),然后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看看哪些句式是比喻,哪些句式是拟人,哪些段落用的是排比,哪些句子是反问句或者设问句。这样,学生要想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就要先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这些修辞手法。同时,这样的寻找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深刻的印象,透彻地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技巧,为将来写出更好的作文奠定基础。
总之,思维导图以其形象、简练、清晰的特征给阅读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我们要积极研究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
[1](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6.
[2]张敏华.思维导图与小学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03.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10.
(编辑:赵 悦)
G623.23
A
1671-0568(2016)33-0080-02
陈兴栋,福建省大田县柯坑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