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鹏辉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的研究
薛鹏辉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高等教育的低层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这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从社会、学生和指导工作等多方面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对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逐步从大众化教育向精英化教育快速发展,但随着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增大,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困难重重,进而形成了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毕业生人数增长的矛盾,产生这些矛盾的因素有很多,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存在差异、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生就业观念的陈旧、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误区等问题都可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高职院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难题时,工作的重点在于教导学生观念的更新,意识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上面,使学生变被动的为改善家庭经济和生活环境而工作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而工作。
1现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现代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迅速
从1997年开始,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21%,在校生已超过 2300 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从2010开始呈现逐年下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形式不容乐观[1]。
1.2现代高职教育体制现阶段存在的自身不足
随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存在的传统结构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得职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缺陷。例如,当今社会对人才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同时,对人才心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思想素质也越来越重视。然而,目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转型时期没有跟上社会的需求,表现在专业结构以及理论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进行更新,德育教育的培养缺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没有改变,导致结构缺口严重等现象,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期望,甚至出现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此外,现代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指导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尴尬局面。
1.3社会整体的就业现状
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式是严峻的,这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这严峻就业形势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前景[2]。
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表现出极端化的现象,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和表现出就业难,而另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表现出就业前景一片大好,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由此可以的看出,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仍然有较大缺口,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将可能成为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这也是人才结构矛盾的一种表现。
2现代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陷
2.1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存在差异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与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匹配,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经济结构和职业教育三者不匹配,尤其是产业结构。
第一,社会人才需求与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匹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及时就业,国家应该从宏观上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达到教育结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实现高职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既弥补技能人才的空缺,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缺少理论层面的系统学习,综合素质不高,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缺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提升空间,大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后往往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理论与技术的多年培训,因此,无经验应届大学生的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2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第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了解不够深入。在学习理论或学习技能两者间不能很好的平衡,缺少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事职业主要取决于周围人群的宣传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学生进入大学课堂后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不能合理的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会根据个人的个体差异去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缺少职业方向感,使得我们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很模糊。
第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礼仪、语言表达、社交、组织等能力不足。在问卷调查中显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面试过程中失败的比例远高于本科和研究生,问题出现在高职毕业生缺少礼仪方面的培训,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不能处理好面试过程中设置场景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第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基本专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匮乏。高职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过程中,具备了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能对其进行发现和解决产生的问题,并开创新思维,最终取得创新成果。此外,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培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重新设计,逐步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难以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这往往成为他们就业难的问题所在。
2.3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就业形势下十分严峻,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我分析,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之一。
当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表现为“ 高不成,低不就”“ 好高鹜远,急功近利”,导致就职过程中屡屡碰壁。究其原因主要是90后一代学生缺乏艰苦创业、奉献事业的精神和心理失衡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今后的创业和就业,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无人买单的现象。
2.4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误区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还局限于传统模式。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3]一是重视“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宣传,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引导;二是过分重视就业率,忽视学生真实感受。这样的指导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产生反感;三是重视技能的培训,忽视就业思想和法律教育,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行不统一,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缺少目标和道德缺失等现象。此外,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综合素质不能跟上社会快速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在就业方面上缺少主心股,也是导致了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3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3.1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办成“工厂化”模式,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
3.2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养成吃苦耐劳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就业观,客观地进入求职状态,主观地分析自身就业优势,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生活起点。同时,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个性以及专业特点,注意观察大学生的就业行为,采用谈话的方式降低大学生内心的期望,鼓励大学生将就业地放在基层、农村、西部和私企,让学生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从而抓住择业的机遇,为自已更高的目标奋斗,最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4]。
3.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完善的工作方法。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应把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5]。
在能力培养方面一要强化专业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要注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将生涯规划的思想贯穿学生的终生的学习中,促使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此外,高职院校还需构建快速、准确的就业信息体系,以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各种就业信息和政策,进一步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范新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9):220.
[2]刘名菊.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52.
[3]刘笑.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5(11):84.
[4]陈小平.大学生就业供给与需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4).
[5]段珊群.浅谈辅导员如何影响和指导大学生就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146-147.
作者简介:薛鹏辉(1986-),男,辽宁辽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就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