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姗姗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浅谈医务社工如何介入临终关怀
于姗姗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死亡作为生命的一个过程,是相当严肃且重要的话题,对于即将面对死亡的患者给以临终关怀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之一。我国正逐渐步入老年社会,有庞大的人群需要临终服务,然而我国临终关怀服务无论从数量及质量来说都面临不足的困境,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服务中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社工介入
1临终关怀的定义
临终关怀指通过运用医疗护理手段对毫无治愈希望的患者最大限度的减轻他们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旅程能够安详地度过,有尊严的死亡。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与辅导,使他们能够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减轻由于亲人死亡带来的痛苦与压力,恢复正常的生活。
临终关怀萌芽于十七世纪,现代临终关怀源于20世纪60年代,Cicely Saunders于1967年创立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随后临终关怀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起步较晚,20世纪八十年代末天津医科大学创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2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优势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即将面对死亡者属于弱势群体,而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涵盖一切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并在面对这些弱势群体对象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上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它不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而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本身被无条件的放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心来考虑。目前临终关怀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医疗领域,现实中也是医护人员在承担着临终护理服务,然而患者不仅需要来自身体上的治疗与护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关怀与照顾。另外,临终着家属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是临终关怀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医护人员在这方面的工作方法存在不足。而社会工作有属于自己的一整套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
3临终关怀的服务内容
临终关怀主要包括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服务两方面的内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并不是以治疗为主,而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疼痛,如果患者在痛苦的呻吟与挣扎中死去便谈不上有尊严的死亡。对于患者来说,患者有权力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及预期死亡时间,这是实现患者尊严死的基本的保证。患者在得知自己即将死亡一般需要经历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五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观察判断患者处于的阶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患者出现的暴躁、恐惧、焦虑等情绪,社会工作者需要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要给与患者无条件的爱,通过语言及身体动作传达出对患者的真诚、温暖、情切和信任感。可以通过生命回顾的方法引导老人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鼓励老人尽可能详细地倾诉出来,让老人重建自我,以达到内省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亲属的陪伴对于患者的重要性,亲属的陪伴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够让患者感到满足。当患者接受了自己即将死亡这一事实后,社会工作者应该带领患者对于自己的死亡作出规划,例如列出未竟的心愿,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成心愿、选择死亡的方式和地点、遗产的分配、遗体的处理等。
对于患者家属进行哀伤辅导是临终关怀服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患者家属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阶段的照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易出现情绪问题,社会工作者应给予及时疏导。在患者死亡后患者亲属一般会陷入悲伤情绪,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社会工作者应提供专业的服务,引导其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重新适应及投入新的关系,协助家属在合理的时间里进行正常的哀伤,并在适当的时间里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4临终关怀的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面临的困境
尽管临终关怀在研究领域有很大进步,但在实践领域依然不容乐观。我国目的前临终关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由专业的临终关怀医院提供;第二种由医院或者护理院设立临终关怀病房;第三种由患者家属、亲人完成。在我国内地,专业的临终关怀医院屈指可数,远远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的服务需求。即使在第二种方式中大多数医院护理院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往往大多缺乏专业性,更多地关注患者生理问题的处理,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仍显不足。在现实中,第三种方式在临终关怀中占据绝对的优势。由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公开地谈论死亡和临终关怀是一种禁忌,信息的缺少往往会导致曲解。大多数人认为“临终关怀”就等同于等死,因此患者家属很少选择将患者送进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此外,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会给患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这与临终关怀的宗旨相背。在我国医务社工从业人员匮乏,且医务社工教育发展不成熟,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人才培养不达标也是现今临终关怀面临的现状之一。在宏观层面,临终关怀在我国也缺乏制度法规的保障,临终关怀仍处于边缘地带,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5关于社会工作推动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推动社会广泛范围内的死亡教育。笔者认为,死亡教育应尽快走进课堂,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墓志铭、列愿望清单、拍遗照等活动,从青少年抓起,通过具体直观的活动方式启发他们思考生命,思考死亡,社会工作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其次,推行善终理念,让每一个临终患者能够有尊严的死亡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善终教育,引导其积极协助参与到服务过程中来。
最后,推动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临终关怀中的经验,完善临终关怀队伍的建设,建立多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陈基荣.临终关怀与临终关怀.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8,第8期,12-19.
[3]刘俊.医务社工如何介入临终关怀[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1.
[4]常子奎.医务社工如何介入临终关怀[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01.
[5]刘丽晶.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J].活力,2010.
中图分类号:R197.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063-01
作者简介:于姗姗(1991-),女,汉族,辽宁省朝阳市人,硕士在读,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